人大法学考研【上岸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分400+的考生怎样备考专业课】
两门总分三百的专业课几乎是决定考研成败的关键。专业课掌握到什么程度是一个比较宏观和模糊的问题,也确实会困扰到备考的大家。下面我想试着通过一些想法和实例来尝试说明这个问题~

一、前言
1.法学考研专业课考试不只讲求记忆的精准,而是同时要求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对知识体系的掌握、对热点的掌握程度等等。考察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思考,而不是单纯是记忆的能力。所以在背诵时也不需要追求逐字逐句的复述,应该在掌握体系的基础上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2.分数与掌握程度并不是严格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后会提高可能的“发挥失常”后的最低分数。
3.备考永远无法达到一个“完美”的状态,没有人会有“我完全准备好了,我可以信心满满地去考试了”的想法。因此,不要为此太过焦虑。在制定计划时适当留有余地,在执行计划时凡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复习时专注于知识点本身,最后的结果就不会太差
4.初试真题要仔细研究,“考什么、怎么考”在真题中都能找到答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决定了“复习什么、怎么复习”。虽然有时候分析真题发现自己还是不太会做是非常让人焦虑的,但是只有认真、详细的分析了才能彻底解决这种焦虑。
5.决定分数的不是试卷中那几道稍微困难的题目,而是那些80%的人看来都胸有成竹的中档题目。大家复习这么久了,如果还觉得题目几乎不会做,那么大概率其他人也不会了解太多,这种题目不会拉开太大差距。而中档题目本身就是重点知识,考前大家都会重点复习,这种题目反倒是考验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组织答案的逻辑性、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等,是目标在120分的同学复习时应当重视的部分。复习时还是应该主次分明,有详有略。

二、通过真题锁定重点
现在法学考研的考察内容早已不是准确的记忆和复述。背诵当然是要为考试服务,所以背诵专业课的目的也已经不是完整地复述课本原文。“考什么、怎么考”决定了“准备什么、怎么准备”,而不是教材和讲义决定了“准备什么、怎么准备”,因此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应该认真分析真题,让复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考什么”和“怎么考”,也就是考察内容和考察方式。这部分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就是初试的历年真题,将其按照年份和章节分别汇总成文档便于后面的分析。
01考什么-重点知识
1.对于历年真题中反复出现的考点,应当详细、具体地全部掌握教材知识点,还需要适当补充老师近年的重点论文;理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像法律史中的隋唐、民法中的民事法律行为、知识产权法中的权利对象、内容等,都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重点章节,都需要详细、完整地掌握基础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比如法制史中的隋唐、清朝等章节都在真题中反复出现,这种章节中的知识应该反复梳理复习。同时结合前后朝代相同制度的演变进行纵向比较,梳理出变化的脉络和原因。
比如民法物权编中的担保物权与其他物权的关系章节非常重要。这部分可以大致分为一个物上多个权利和一个债上多种担保,同时也可以分为担保物权内部的关系以及担保物权和其他权利的关系。每种大概都需要掌握法律依据、处理方式、原因和注意事项等。也要在学界有争议的部分补充目标院校老师的观点和支持该观点的原因(比如混合担保中的求偿权问题),选择自己认可或者更容易理解的观点来总结记忆。



2.对于真题中偶尔出现的考点,也应该至少将教材上出现的基础知识完整掌握。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在考场上遇到时大脑一片空白,熟悉基础知识至少可以得到平均分。
比如知识产权法中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判定标准问题。虽然“信息网络传播权”属于重点知识,但是其“侵权判定标准”却是一个在课本知识基础上有所扩展的问题,要结合民法中侵权法的相关知识才能够比较完整地回答。如果在考场上能够把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定义、特点和相关法律规定回想起来,结合著作财产权的相关性质和分类,结合民法中绝对权侵权的相关知识点,即使在没有补充论文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不错的分数。

02怎么考-备考方法
前期备考时可能都会从知识点的角度出发,去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作用、特点、适用方法等。备考中后期就一定要分析真题,根据题目的考察方式决定后期背诵的侧重点。
比如刑法初试可能有法条分析题、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这两类题目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知识点的范围都相同,但是备考方式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②论述题与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方式不太相同,论述题更加偏向理论角度,需要结合法条、司法解释和学术观点等进行准备。对学术理论不是十分了解的同学可以参照张明楷老师的教材重点部分进行补充。千万不要陷入理论学说中,有争议时选择自己容易理解和记忆的观点掌握就可以了,不需要试图理解所有理论争议的细节,初试备考需要更有针对性,要讲求复习的“性价比”。

法理学更多的是论述类的题目,需要结合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来解决问题,因此法理学的复习中就要从各个角度完善自己的形式体系和实质体系,努力做到融会贯通。课本中有些章节的展开框架是非常适合答题时适用的,也完全可以用于类似的题目,因此背诵时要留心分析。分析整理真题时也可以总结出可能用到的思路方法,注意自己会遗漏掉的知识点和答题思路。

知识产权法中可能会出现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它们的答题框架基本等同于知识体系,只需要在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就可以了。比如具体知识点类的论述题就从其基础概念出发,通过上下级概念引入、同级概念比较、易混淆的概念对比扩充,然后将其涉及到的其他知识点进行详细回答。案例分析题的思路就是知识产权的体系,尤其是侵权类的问题,通过逐一分析权利的对象、归属、内容、取得和xm、xianz和保护,就基本可以全面条理地回答问题了。(这部分内容详见下文体系思维部分)


三、建立体系思维
体系思维好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体系思维可以帮助大家快速定位知识点,寻找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其他相似的概念,清晰地把握学科逻辑外,在考试时遵循这种思考方式也会使自己的答案更加体系化,得到更高的分数。我想从“先形式体系,后实质体系”的角度,详细介绍备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实操方法。
01形式体系
形式体系简单来说是课本上的章节脉络。复习开始时大家都是从教材入手,从理解教材上的核心概念和观点入手。但如果过度沉迷于一个一个的具体知识点,可能会陷入低效的学习状态。此时可以尝试梳理课本的章节脉络,整理分析出这个科目的体系架构,找到具体知识点所在的“位置”。这样有助于初期更加清晰明确地掌握知识。

以王利明老师主编的蓝皮《民法(第八版)》为例,第三十五章合同的保全中主要介绍了债权人的代位权和撤销权两种权利,其中具体内容展开的逻辑都是“概念-构成要件-行使方式-行使效力”,这种清晰明了的逻辑结构几乎可以适用于民法中的所有权利,不论是背诵还是答题,掌握了这种思维框架会事半功倍。
以柏浪涛老师的教材为例,其目录中的:“客观要件一:行为主体-客观要件二:行为-客观要件三:结果-客观要件四:因果关系-客观违f阻却事由-主观要件-主观责任阻却事由”就是两阶层体系的思考框架。因为大多数同学都会利用法考来辅助考研的学习,但是法考中的案例分析是选择题,对分析过程的要求并不是很细致,有时候甚至中间分析错了也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但是考研初试中刑法案例分析题大都是主观题,需要在考卷上展示思考和分析的过程,在备考时应当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学习到具体知识点时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该要点属于哪一个分析层次,做法考的案例分析题时也要下意识地训练自己这样来思考问题。
02实质体系
实质体系是指能够融会贯通并有意识地运用其解决问题。在基础知识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中有内在联系的内容进行对比和思考,逐渐将不同章节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连起来,完善这个科目整体的体系。可以尝试将知识体系转化为答题思路,在后期模拟训练中尝试实际运用。
以曾宪义、赵晓耕老师主编的蓝皮《中国法律史(第六版)》为例,上面提到的隋唐一章的章节框架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朝代,理解和背诵过程中可以将笔记或思维导图调换位置,在朝代与朝代之间进行纵向的思考和总结。这样就可以建立起一张纵横交错的“知识网”,将法制史的所有内容一一归类、“挂在网上”,背诵和答题时只要按需调取即可。答题时也应该在遇到具体制度时联系想到指导思想,在回答指导思想时以具体知识举例说明。


以王利明老师主编的蓝皮《民法(第八版)》来具体举例:(1)合同编中合同的订立一章中的要约和承诺都是典型的意思表示,可以与总则编中民事法律行为一章中的意思表示的知识点进行对比,结合起来一并掌握。(2)合同编中合同的保全一章主要介绍了债权人的代位权和撤销权,可以联系狭义的担保(包括保证、担保物权和定金)来完善广义上担保的体系。(3)合同编中的内容也可以按照时间线,将其汇总整合成从产生要约承诺的合意,到合同的成立、生效,合同生效后的履行、担保、合同解除等等。

以王迁老师的《知识产权法教程(第六版)》为例,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各章节大致都会从权利的客体、内容、归属等角度展开,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每种知识产权都有自身的特点。结合李琛老师的《知识产权关键词》的目录逻辑可以得知,知识产权的体系结构可以从总论、权利的对象、权利的归属、权利的内容、权利的取得和xm程序、权利的行使、权利的救济和知识产权国际条约进行重组。将这种九部分的结构套入每一个具体的权利中横向思考,再从将其拆分组合进行纵向思考后,就可以对知识产权法有一个更加清晰、更加体系化的认识。这个思路同样也可以用于分析是否qin权,用这种思路解答案例分析题可以做到全面、具体、有条理。

四、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也是备考中的重要部分,像是修法动态、学界争议问题、典型案例等都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考卷上。
01基础知识复习优先于热点
在复习中热点话题一定是在基础知识已经充分掌握后,后期进行补充扩展的材料。扎实的基础永远是最最重要的东西,千万不要舍本逐末。在各科学习中,相比之下,应用法学科因为司法解释、法律修改等会出现很多的热点话题,而法理学、法制史等就不会有这种问题。也要根据学科特点来判断。
比如,民法典合同编中的违约方解除权是一个学界都在热议的问题,它的基础还是在于合同的解除这个章节中。如果没有掌握合同解除部分的基础知识,就无法理解清楚违约方解除权的来龙去脉和争议焦点所在,即使考到这个问题也不会回答得十分全面。

02将热点话题归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准备热点时要将其“挂”在自己的知识网络中,结合知识体系中的其他内容进行掌握。

比如知识产权法中2020年著作权法的热点话题,其中的作品类型法定化、视听作品的修改、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关系、合理使用中的三步检验法等都是重中之重。这些热点应当分别归入知识体系中的权利对象、权利内容、权利限制以及保护及救济部分,而且这些话题彼此之间也会有联系。


五、相关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