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新平·哀牢山·20190714 (4)


膜质,半透明,颜色较暗,叶轴有翅,几乎不可能认错。

毛被发达,体型比大多数其他凤尾蕨小得多。

《中国植物志》将本种简单地处理为 骨碎补 D. trichomanoides 的异名,但邱园的数据库仍然承认本种的有效性。我认为二者之间确实缺乏过渡类型,故而更倾向于邱园的观点。二者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本种的叶和一级羽片末端均为长尾状。

存疑,叶形基本一致,模式标本羽片尖端常为尾状,与图中个体不同,这可能是因为图中的叶片已经接近枯萎。

当地比较常见的物种,羽片深裂,但不再分裂成小羽片。

非常奇特的鳞毛蕨,第一眼看上去啥也不像,令人摸不着头脑。

常见的物种,大部分个体长得还是比较正常的,和图中这个畸形的东西不一样。

叶宽大,三回羽裂,形状有点奇特,体型比同海拔的大部分蕨类都要大一点。


灰白色,在当地常大片生长。有人认为应当把它归入 Diphasiastrum 属,我这里暂时不跟着他们变更属名。
按照现在的观点,石松已经不算蕨类了,但姑且算是和蕨类比较接近,所以排到同一期。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如需问虫,请用私信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