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谈判失败,敌军拒绝投降,负隅顽抗。这
时候,且可不可有妇人之仁,放虎归山,而是
应该全歼敌人的有生力量。
为什么杀人众多? 因为敌人被全歼了,尸
横遍野,血流成河,能不多吗。
全歼之后呢,打扫战场,替他们感到难
过。
战胜,以丧礼处之。
战争结束了。久违的和平,又回到了人
间。
祭奠,纪念与缅怀我军在战争中阵亡的战
士,给英雄们举行丧礼。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对国民进行战争教育,和平都是鲜血换来
的。
而下一场战争,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到
来,忘战必危,所以要有忧患意识。
目的,而忽略了上善若水的真正的目的:自我
保存。
如果站在治理天下的高度上看,永久和平
才是战争的目的。如果不消灭战争的策源者的
有生力量,那么天下就不可能恢复和平。为了
天下永久的和平,歼灭发起战争的人,是必须
的。唯有杀死杀人者,才能让天下不杀人的人
更好的活着,重新恢复,天道好生之德。
战争结束了之后,天下重新恢复了和平。
接下来怎么办呢,道德经认为,反思战争的
教训,珍视和平,应该以王道治天下。王道思
想,就是本章要讲的内容。下面进入正文部
分。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战争的根源是什么呢,道德经认为,是以
人灭天,以人为的法则替代天地的常理。这样
必然的,会导致天下治理模式,不可持续。必
然的催生出来霸道,以战争之杀,替代天道之
生,来对失衡的生态进行再平衡和调节。一时
的强盛,算什么呢,转眼就灰飞烟灭。以人制
定的法度为最高法则的天下治理模式,显然都
是不可持续的。
不可一世的帝国们,像划破天际的流星一
样,转瞬即逝。而天地还是天地,恒久不移。
再骄横的帝王,也不可能让斗转星移,日月无
光。谁让天地日月如此恒久不移的呢,是道。
它才是最终的推动力和唯一的至高法则。
名,自命也。道无物无像,无命之命,不
自命而命。不自命,故曰无名。正因为不自
命,故能永恒。
朴是造就和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前面章
节里面,讲到荣辱之辨,荣就是器物生长起来
很旺盛的样子,而辱呢,就是器物还尚未萌发
但是具备生成任何事物的可能性。因为未萌未
兆,所以不器不物不可见不可为,为小。圣人
不器不物,不现可欲,藏机而不发,故天下不
可以使其宾服,以之为臣。
不可见之物,怎么可能使他臣服呢。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虽然不可见,但却蕴藏着无穷的生机和可
能性。虽然小,却是造就万物的基本元素。正
因为虚,才能似得造化出的万物,都可以获得
承载与安放。如此,万物自然而然的,都会归
附于道,不离于道。
对于治理天下来说,也是一样。如果按照
这样的道理治理天下,这就是王道。侯王若能
持守王道,那么天下万物,都讲归附并宾服。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天为阳,地为阴。阳中有真阴,阴中有真
阳。阳升阴降,则甘露生。甘露泽被,万物兴
旺。没有人教天地怎么做,甘露自然的而能均
施万物而滋养之。
如果是人为的,那么必然的是这里多了,
那里少了。政令俞繁,万物俞殆。
这一句,用在人的身体上,也是如此。能
深刻理解阴阳升降之理的人,那么自然的就会
有天降甘露,均施而滋养百骸。
人生病的最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是阴阳
不能升降导致的,或者这个升降,是紊乱的。
为什么会紊乱呢,就是因为人令之而心肾不能
合,甘露不能均。是以百病丛生而不救。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裂道而割制,人与天地决,恃身而知矜,
自命而有名,天下就开始有了人为的准则和法
度。名有了,接着就是人为天地立法,这时候
再不停止,继续往前走,就是非危险了。
如果这时候,能终止这样有违王道的统
治,还是来得及的补救的。出离了大道,走上
失常妄为之路,那么很快的,天下就会出现不
好的反馈,这时候,就应该废止这些不道的法
度,重新复归道,以王道治理天下,那么,就
可以规避使天下危亡的风险。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譬,谕也。打比方说,以王道治理天下,
那么侯王以自己为山谷,以万物为江海。这里
有三重意思。
生养不息之意,承载而不制,虚而容万
物。这就是王道的三个基本特征。
常听人说,做人要虚怀若谷,海纳百川,
其实真的要做起来,是非常难的,因为你没有
一颗王者之心,只能把自己的那个小水泡,想
象成川谷。把自己的那个小水沟,想象成大
海。而且,光做到容,还不足以成为王者。因
为还得要同时满足其他的两个条件才行。忽略
了生养不息和承载不制,单方面的强调包容,
往往就沦为了给藏污纳垢,同流合污找托词的
世故流俗的狡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