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贫富差距的本质

2020-12-27 13:38 作者:奥易精医  | 我要投稿

贫富分化的问题。
自从人类工业化以来,就有几个事是无法避免的,一个就是工业和技术的密集看,导致的生产效率的提升。这种以组织(公司)为核心的生产体,比个体要大。换句话说,这个组织的效率他们的基数是个体的一万倍。于是,占有这个产业的人,尤其是中高成管理人员,就是富有人群。于是,你作为一个个体,只要没有产业资本,你就危险了。因为你个体效率再高,你如何996,你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效率提升一万倍。然后就是,在工业资本产业资本的过程中,从西方金融升级哪里,还衍生出了信贷模式。比如股票和债券市场。举个例子,公司是可以资产抵押融资的,也就是杠杆生产。而个人,你怎么有杠杆?你唯一的杠杆还是在买房,形成了你每个月的还贷压力。于是,公司在杠杆上,又把生产效率提升了。而作为拥有资产的老板和高管,由股权,凭空多了一亿倍的资金。这个事,李肃的演讲提到过的。他们的股权,比如占有10%,在市场上出售,就是几个亿的资产。你普通人怎么办?再就是,当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后,世界的货币发生了变化。世界有产业资本,进入了金融资本阶段。这个阶段,金融的力量太大了。达到了他们的收益率远超产业资本。


同时,产业资本为了自己的效率和利益,也形成了了垄断格局或者寡头格局。同质的企业只能是收割,或者被并购。落后的产能只能被淘汰。于是,产业资本开始做大。


金融资本就更加有趣了。他们在全球进行收割。温铁军老师多次论说过这问题。那就是在欧美的市场融资,是极低的利率,而进入其他出口贸易的市场,稳赚20%。


你工业企业可以保证自己是稳赚20%?

显然不可能。


上述的一切,在一本书《21世纪资本论》中,早就论说过。


简而言之,就是,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他们的生产效率和占有收益,导致了贫富分化。


然而,这个过程有,有大家最讨厌的狗血的地方,比如腐败。也有令人激动的地方,比如,白手起家,一个人靠着一个产品一个专利,就可以发大财。这就是现实世界带来的差距。


在上个世纪,我们还是粮票,产业资本限于国有,但是90年代后,货币改革,市场化。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只有部分人,进入了产业资本阶段和金融资本阶段。


而进入的人,有钱后,购入了地产或者股票这类资产。在新的货币理论下,他们的资产是一直升值的。而相比之下,你老老实实打工,基本上不可能有收入的增加。这个问题,你不能说不是你自己的问题。


换句话说,你自己必须有一个做老板,产生自己的产业资本的心。否则,真的很艰难。


在这个阶段,产业工人可能分享收益么?不能的。因为你不是这个产业的传世人,或者主要贡献者。

而一旦某一个产业形成了,几乎就没有利益给你了。分配早就注定了,我们是吃面包屑的。


而产业资本或者金融资本,可以拿出很多钱,去购买最顶级的人力资本,为他们服务,稳固他们的优势。而个体呢?你在30岁以后,还会读书,还会晋升自己么?显然,没有。或者,很少有人可以做到。


换句话说,他们占有了收益(有人合法,有人非法),然后利用收益,取得了稳固的优势。这个过程,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你没有占有收益,你就是过一天算一天,用完今日的工资,没有积累和进步,压根不想明天的事情。那么,你如何有竞争力?


产业资本,起步价就是一万倍,然后利用金融市场,利用人才市场,是可以稳固自己的收益的。这个过程,是普通人万万想不到的。也是他们不做的。


很多人说,要收什么房产税,这个压根解决不了贫富差距。因为,你收了房产税,货币贬值后,一定有稀缺的资源,富人就会去购买且占有。你的收入和盈余,压根做不到啊。


而收入分配上,产业上,也是分化的。比如,金融互联网和房产,是顶级的收入。而农业,和普通的工业,收入就很少。


最可怜的就是农业,他们的生产周期,天然被钉死了。比如这个番茄就是需要多久才能出来。比如鸡鸭,再怎么工业化,也需要周期。然而,任正非却在视频里面解释,他们的手机在无人生产线,可以20秒一个。你如何竞争?

同理,金融收益,是按照秒结算的。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还有一个优势:1.可以跨地区流动,获得最佳的利益。2绑架上层或者其他国家。3.拿到优势的保护,比如法律等等。或者政策。


作为个体,你如何拿到上述优势?上面一个优势就是一年多少亿的收入。


而商业资本,也开始无情的盘剥一般性的贸易商(门店),他们的租金合同,就是每年稳固的8-10%增长的。那么问题来了,你自己的销售可以保障稳定增长么?遇到了特殊的情况,你可能就是倒闭。


于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收益的稳定性上,也是难以跨越的。


另外,很多人忘记了一件事,那就是,风险。个人的投资和创业是有风险的。你承担不起失败。但产业金融资本不一样,他们有钱,可以投资十几个项目,成了一个,就收回所有投资了。这个是富人和穷人,在面对风险是,最大的不平等。你看着一个败家子贿金无度,但是一旦有一个产业成功了,他的收益就够够多了。


同时,产业资本的人,尤其是中高层,他们的支出,可以利用产业资本和政策法律的规定,抵消给公司。换句话说,人家赚钱多,还节省支出。公司可以承担他们的开销。而普通人呢?


进入工业化后,一切都是效率的竞争。产业资本也是有风险的,也是竞争的。金融资本也是。


当如今处于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的时代,就又出现了另外一个现象:

谁是谁非任评说:QE常态化维持长期低利率,拉大劳方资方的门槛,拉开发展中和发达国家的门槛,很多人难以理解,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年收入10万财务自由,在10%的利率之下,你有100万吃利息就可以做到了,但到1%利息的时候你就要1000万,而无息时代是永远做不到,负利率时代你积攒的存款还要被围剿。而100万你努力工作年收入20万可能10年就攒到了,1000万则要100年了。但对于原来就有资产的人,资产却从100万变成了1000万,增值了!现在富人都是负人,发达国家都是债务国,都是要支付利息的!所以QE低利率就是他们加大掠夺尺度的手段。


换句话说,金融资本,也是竞争残酷的。你是一个千万级的富翁,可能都不够。资本必须扩大自己的鄂收益。但是,越是有钱,他们的研究能力或者取得优势的能力(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见不到光),都比普通人大。


举个例子,高瓴资本,在我国布局很多产业。而这些产业的信息,未来的发展,普通人哪里有信息优势?

所以金融市场上的那句话,信息平等,是不存在的。金融资本可以雇佣顶级的信息情报和研究人员,然后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布局投资。取得未来的收益。就算有产业风险和政策风险,他们可以投资100个,只要未来成功2-3个就可以暴增10倍以上。这是永远赚钱的事情。


在西方国家,产业资本,多数是私有化的。部分是国有控制的。于是你就发现了,私有化后,什么都是支出。你想要进入产业圈,几乎不可能。产业资本的垄断和稳定性,超过了你的想象。在古代中国,富不过三代,意味着啥?意味着,古中国的才是,是黄金白银和土地,没有产业资本这样的升级能力。于是,一旦储存耗尽,或者法律风险,家族就完蛋了。但是在产业和金融资本结合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控股权或者基金制度,可以保证这个家族一直存在一直富。这种先天的优势,是稳固的。是普通人难以逾越的。


而在其他国家,多数基础产业是国有的,相当多的价格,国家管控的话,老百姓不容易被欺负。但是,其他的产业就不好说了。


前文论述的产业之间的收益差异,最重要的就是“农业低,工业,金融高”。那么意味着,大部人追求收益,低收益的就没有保障。于是,日人人搞了农协。很多人解释,说农协是集体农业的效率优势。这是扯淡的。农协是利用了政策优势,扶持他们搞银行和地产。然后农民占有这个优势,保证了农业人群和城市化的白领,收入上,没有势能差。于是就保住了农业。这样就是为何日本的西瓜大米贵的原因。简单说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农业,农业反过来剥削了城市。


但是,进入我们这里,就被解释为,日本人的农业效率高,日本人的农产品好。你如果真的凭良心比较就知道,新疆的农产品才是最好的。


话题回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上。前文提到过一个事:信贷。

这个信贷就是借钱和圈钱的能力。你如果是一个有着正向现金流的公司,你借钱,或者上市,就保证了自己不缺钱。而且,你的股份,突然是按照“亿”为单位的。这部分的资产收入,比弄懂收入,或者前文说的一万倍的效率收入,突然又多了一万倍。


这样看,普通人靠着积累,你怎么突破这个一万倍和一亿倍的效率差异?你30以后不断的读书和进修,都不能进入这圈层的。你顶多是混到中层,获得一点公司福利。


然而,现在最可怕的是,资本家或者企业家发现了,他们就在35-45设定了一个淘汰机制。让年轻人上。他们便宜,他们不占有产业份额不占有资本份额。于是,这个天花板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问一个问题,如果国家可以利用政策扶持,解决产业之间的差异。那,金融信贷和公司内部的管理,国家如何插手?显然不可能。


于是,公共资源国家化,公共化,只能解决部分问题。

而让全民致富的核心,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阶段,只有一个,那就是,个体也能占有产业或者资本的份额。


于是,问题就演化为:你凭啥占有?


一个对比的例子是房地产公司和华为。

为何房地产公司的收入集中?因为,做房子太简单了。难点在于地皮。普通人跟这个问题是无缘的。所以,收入就是个别人的。

而华为,作为一个技术公司。需要天才,需要天才和工程师克服技术。于是华为的股份,就是这样给(稀释)给天才和工程师。所以,这就是差别。


那么,你只有天生具备某些能力或者努力解决问题,才能成为“资产方”。否则,作为雇佣者,你永远只能是被分配收入。你的收入是限定死的。好一点的,可以跳槽,可以升值。但是,你依旧无法占有资本和收益。


说到天才和提升效率,又要解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举个逆子,同样是2个人,或者团队,占据一样的生产资料和市场份额。但是一个人(方面),通过奇思妙想解决或者优化了效率。他们的能力就是上台阶了。另一个没有这样做,就是无法赚钱。

这个例子,当初是有实例的。一个在读博士的研究生,开了(租了)一个快递点,然后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编码了快递,提升了快递的周转效率。那么,请问,这个店的收益,是不是显著的多余其他店铺?


同理,如果你改进了某个秘方,某个工艺,或者某个流程,获得了效率的提升,你就是赢家。你的积累和收益就多。


于是问题来了:你作为一个普通个体,不精进,不提升,指望社会公平,显然不可能。


在产业资本竞争阶段,个体必须挖空心思提升效率的。只不过,一开始,你没钱没资源,只能靠着自己的脑力优势或者经验优势。

而产业资本形成后,可以利用生产盈余,雇佣或者购买这类优势。


上面讨论的,还是个体可能占有生产资料的前提下,获得了自己的比较优势。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无人化生产,你连竞争的赛道都没了。


而最关键的还有,拥有产业资本优势的人,他们的生产效率高,盈余多,导致了一个结果:

  1. 他们的工作年限长。

  2. 就算是自己提升,他们可以花钱购买知识。(而不是雇人,雇人属于“作弊”)

  3. 他们可以投资自己的子女,建立基金和股份稳定,然后子孙辈,十个人出一个人才,就可以继承产业了。

  4. 他们全家族,是在无忧无虑无压力,可承受风险的前提下,学习和修炼,然后去继承(维持),创新,另一个产业的。

于是,个人的产业优势,就变成了代纪优势。

所以,我们看到了,欧美很多企业,他们就是这样稳固自己的收入和地位的。


回看历史,在90年代以前,我们是一个农业为主,进入工业化的国家。而到了21世纪,我们是一个工业农业和金融资本,混存的时代。这里面,只有少部分人吃到了时代的红利,或者掌握了时代的发展。


而大多数人,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是不是依旧停留在农业时代。比如,你看到了土壤,想的就是种地。而人家产业资本的人,看到了就是是否可以核聚变发电。


上面就解释了贫富差距的由来,贫富差距为何稳固,贫富差距为何开始代纪变化3个方面的原因。


如果,你自己深受消费主义或者黄赌毒的侵害,那么,没有任何积累,是不可能继续发展的。这个就是一个负面的反馈过程。


正面反馈,从农业走向工业,金融金融资本阶段,最好的案例,就是老干妈。

凭借自己的辣酱收益,开创了一个产品,一个工厂。然后获得了上述论述的永久稳固的产业收益。显然,只要老干妈愿意,上市后,他们的资产可以继续膨胀。


你如果掐指一算,老干妈创业的年代,就是1989年,到了1997,才稳固下来,形成一个地区品牌。这里面,产业资本自己发展的初期,也是非常艰难的。


然而,到了21世纪后,有了风险投资,什么事情都变得简单了。只要你有无敌的技术。你就等于获得了技术优势和金融优势。比如,大疆无人机或者facebook。当然,也有失败的案例,比如共享XX产品。


但是,人家玩这个的,啊他们的效率和收益,就不是农业和普通工业可以比拟和现象的。


所以,当很多人讨论贫富差距,都会把话题引入到仇富,引入到收税,引入到什么乱七八糟的角度。都是误人子弟。


这已经不是农业社会了。这是产业资本后期,产业和金融资本的垄断发展期。普通人,不思考不进步,不改进改善,是没有方法翻身的。国家职能保证你不是赤贫。但是,自己致富,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贫富差距的本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