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传导途径
声波到达双耳有强度差和时间差可帮助中枢辨别声源方向。 正常情况下,声波主要经外耳 ; 鼓膜; 听骨链 ; 卵圆窗 ; 内耳引起听觉,称为气传导。声波也可直接通过颅骨 ; 耳蜗骨壁传递进入内耳引起听觉,这种方式称为骨传导。由于有中耳的增益放大作用,气传导的效率远远大于骨传导,正常人主要以气传导传递声波;但当气传导发生障碍时,骨传导的效应会相应提高。在患有传音性(传导性)耳聋时,病耳的骨传导大于气传导;若患感音性(神经性)耳聋,则气传导和骨传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比较两种声音传导途径的特征,是临床上用来鉴别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的方法。
一、听力敏度 受试者待在安静的房间里,闭上双眼,一耳用棉花堵住,检查人把表对准受试者另一耳,并逐渐移开,测量他刚能听到表的嘀哒声的最远距离。然后将表自远而近逐渐靠近,测量他刚能听到嘀哒声的距离。同法测试另一耳的听力。
二、声源定位 室内保持肃静,受试者闭目静坐,检查者在其左侧、右侧、前面、脑后及头顶等方位给予声音刺激,检查受试者的声源判断能力。 用手指或棉球塞住一耳,重复上述实验并记录结果。
声音的传导途径:
1.气传导 室内保持肃静,受试者取坐位。振动音叉后,先放于被检查者一耳的附近(距外耳道口约2cm),受试者可听到音叉振动的嗡嗡声,且声音随时间延续而逐渐减弱,在受试者示意刚刚听不到音叉音的瞬间,立即将音叉移到听力正常的人(通常是检查者)耳附近,看能否听到音叉音。如果正常人听不到,说明被检查者气传导听力正常;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正常人仍能听到音叉音,表明被检查者气传导听力减弱或是该耳气传导较正常人短。重复3~4遍以确定结果。同法检查另一耳。
2.骨传导 音叉振动后,将音叉柄压在被检查者耳后的颞骨乳突上,音叉的振动可经颅骨传导到内耳引起听觉,从而听到音叉音。在受试者示意刚刚听不到音叉音的瞬间,立即将音叉移到听力正常的人的乳突上,看能否听到音叉音。如果正常人听不到,说明被检查者骨传导听力正 常。同法检查另一耳。
比较同侧耳的气导和骨导:
1).室内保持安静,受试者取坐姿,检查者敲响音叉,音叉振动后,立即将音叉柄压在被检查者耳后的颞骨乳突上,音叉的振动可经颅骨传导到内耳引起听觉,从而听到音叉音。在受试者示意刚刚听不到音叉音的瞬间,立即将音叉移到外耳道口,听力正常的受试者又可听到声音。反之,先置音叉于外耳道,当刚刚听不到音叉音的瞬间,立即将音叉移到颞骨乳突上,听力正常的受试者仍不能听到声音。上述实验证明了气导时间比骨导时间长,即任内氏实验阳性。
2)用棉球塞住受试者外耳道(相当于气导障碍),重复上述实验,听力正常者的气导时间缩短,小于或等于骨导时间,即任内氏实验阴性。
比较两耳骨传导:
1).将敲响的音叉柄置于受试者前额正中发际处,令其比较两耳感受到的声音响应。正常人两耳感受机能近同,测试音波向两耳传达的距离相同,途径相似,因此两耳所感受到的声波响度基本相同或声音在颅中线;如某侧音响强度增强,则该侧骨导增强,此即魏伯实验。
2)用棉球塞住受试者一侧外耳道,重复上述操作。
注意事项:
(1)当敲响音叉时,用力不可过猛,切忌在坚硬物品上敲击以防损坏音叉。
(2)音叉放在外耳道时,应使震动的方向正对外耳道,防止音叉支触及耳郭、皮肤或毛发。

音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