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智慧
在B站从不主动写动态,直到昨天偶然看到关于周易的视频,比如@知临知易 讲的易经,完全是自以为是的硬掰。感慨现在怎么什么人都可以有如此自信开讲易经?因此上写点东西。供看到的人参考,看看是不是周易到底再讲什么。
第一:必须明确的是,现在的周易很大部分误读,是因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注解导致走上了歧路。
相传周易是文王所做,姑且暂定这个说法是对的,那么文王和孔子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文王著周易的时候,压根还谈不到跟儒家的认同。所以,儒家注解的周易,是用自己的思维去解读,带有非常厚的滤镜的。
第二:周易,或者易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产物。儒家跟道家在社会认知上,是具有本源性的差异的,因此上用儒家去解读易经,本身就出发点就完全错误。核心原因在于,儒家认为,人是标准人,因为是标准人,所以要齐之以礼,让大家都变成君子。而道家认为,人是个性化人,不可能追求一样,所以要每个人保持差异化,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每个人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自得其乐。具体可以仔细看看庄子里面的一段:孔子西藏书于周室。这里以老子的口吻,很清楚的讲明了对儒家的态度。
第三:由于上述重要的差异,所以道家跟儒家在德的角度,就产生了南辕北辙的说法。在道家看来,德是什么?上德不德。最大的德就是没有德,换句话说,既然每个人是个性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每个人的德都需要尊重,你只要管好自己就是了。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都不把自己的喜好加进来,每个事物都一视同仁,谁都不是谁的标准。而儒家认为,德是有明确统一性概念的,仁义道德是人人要追求的绝对真理,每个人的最终理想就是成为君子,成为圣人。这种差别就导致易经的解读完全走上了两个分歧。
第四:在上述德的分歧中,对易经解读的差异就开始有了区别。最典型的就是从坤卦的二爻,凡是走儒家逻辑的,解读道这里基本都是瞎掰,比如@知临知易。因为这些解读易经的,对于乾卦,毕竟字都认识,什么飞龙在天等等,都可以照字面妆模作样的翻译。但是到了坤卦二爻“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这里,就不明白为什么这里是直方大,所以只能按照儒家的理解,理解成君子的自化,就是自己培养自己,然后不习无不利,解释成不习,就是不用刻意培养自己,由于这是天性,所以无不利。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里的不习无不利,是指此时坤本身力量还很弱小,习在这里当实践讲,比如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学到的理论不断地实践,并且得到正确的反馈,不亦乐乎。儒家开篇就在鼓励习。而道家这里强调不习,这就是巨大的差别,但是由于走了儒家的解读路线,从这里开始就错了。儒家讲乾为动,坤为静。但是事实上从履霜开始,到龙战,什么时候静了?所以坤卦反复强调的恰恰是动,是实践,但是实践是要看条件的,在二爻的时候,由于直方大(这里还是留个扣子,到底直方大说的是什么?当然绝不是@知临知易说的那些君子之德),所以条件还不具备,所以这时候不能去盲目实践,所以不习无不利。并且也由于是个成长的过程,所以要经过无成有终,再到无咎无誉,然后黄裳元吉,然后最终龙战。
假如坤二讲的君子自化,那为什么不放在乾卦里面?乾卦里面不是君子终日乾乾么?如果明白坤卦到底讲什么,就应该了解,这里是不可能放进去的。
其实再往前说,儒家一开始就把易经里面的龙理解错了。这个话题太长,暂时不说这些了。
第五:在周易之中。对德的理解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比如道家的另外一部经典,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其中,乾卦对应道,而坤对应的就是德。德的理解是贯穿周易本身的。如果德这里不理解儒家跟道家的完全差异,针锋相对。就不算真正理解周易本身的逻辑性。
第六:真正把周易道理说尽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因此上推荐从《毛选》入门,自文王以来,把周易读懂的人寥寥可数,教员毫无疑问排第一。
总之,看易经解读,凡是看到坤卦二爻,解读为自我教育,君子之德这类的,基本上就不用看了。这些人周易压根没入门的。这类人基本都是儒家的照本宣科,因为他们自己并不理解周易的核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