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小时哲学】学哲学必过的康德之桥

2023-06-12 06:06 作者:碧血丹心720  | 我要投稿

1. 过康德之桥Ⅴ:过康德之桥

过康德之桥意味着:

1.   不能停留在前康德(pre-Kantian)/前批判(pre-critical)的位置。

2.   了解康德的不足。

3.   了解康德被误解的地方。

做到了这三点,你就过康德之桥了。康德之桥意味着一种谦抑,谦抑中有追求,抛弃被害妄想症/全能幻想。用游戏来比喻,就是出新手村。只有过了康德之桥,才能见识到新手村之外的世界。

什么是前康德?前康德意味着一种天真的本体论(ontology)——觉得日常生活中向主体显现的就是本体,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认为人直接感受到的就是物自体。还有另一种天真的本体论——学术权威告诉他们是真实的就是本体。例如,认为粒子和波就是世界的本体,而非一种理论建构。前者是一种朴实的实在论、形而下学,后者是科学实在论。

这种天真的本体论在启蒙运动时期导致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详见《极简哲学史》)。休谟的经验主义怀疑论认为,我们只能从现象世界中把握接续性,不能把握因果性;理性主义则认为,我们可以把握世界的因果性。经验主义为当时尚未被很好地理论化的现象(例如燃烧现象、光现象、声现象)提供了依据,而理性主义为已经被理论所解释的科学知识的合法性提供了辩护。

康德是如何克服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的呢?康德指出,日常生活中向主体显现的对象(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都已经被先验想象力综合过了。也就是说,现象世界的一切都已经经过了主体的处理,讨论尚未经过主体处理的物自体是没有意义的。物自体就是自在之物(thing in itself),也就是现象世界背后的本体。而那个能直接观察到物自体的非人的存在,就是全知的上帝视角,也就是理智直观(intellectual intuition)。你可以想象,上帝只需要瞥这世界一眼,就可以知道它的一切发展轨迹、前因后果、爱恨情仇……对上帝而言,世界是没有时间的(它的全部时间凝聚在那一眼),而只有主体这种有限的存在,才拥有时间的体验,才具有存在的意义。这时候,黑格尔主义者就要指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者就要指出,何不索性取消上帝的存在,替之以物质世界的矛盾运动?

让我们回到康德。如果一个人拥有了上帝视角,那么他将失去一切的自由——他的生命只能服从于全知的必然性,如同看电影时的剧透。如果一个人拥有全知,那么他不过是上帝的玩偶而已。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应将这和革命者、行动者的实践区分开来。革命者所体会到的历史必然性,并非从上帝那里得知的,而是从现实的矛盾运动和斗争经验中得出的、得来的;它必将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此检验中得到发展和扬弃。

也就是说,康德式的主体的自由就在于主体是本体和现象之间的那条界线。但康德没有意识到的是,这条界线就是本体自身的界线,而本体所有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就在于主体的自由。让我们打一个通俗的比方:本体是你的爹,现象是你的妈,你的爹妈被恶人分开关起来了,他们把所有的力量汇聚在你身上,只为你能打破囚禁他们的牢笼。这是黑格尔的观点。

这样,我们就了解了何为前康德、何为康德,以及康德的不足。康德总是要设想一个前综合的物自体,并声称我们不能对它进行任何设想。(如果进行了这种设想,那就是在假设自己是上帝!)反对形而上学的康德,一方面预设了现象和本体的根本二分,另一方面预设了感性要素的原子论(这在上一节已经讨论过),而这两者都是形而上学预设。黑格尔辩证法对其的超越就在于,认识到主体是实体因为其内在缺陷而不得不甩出的一个剩余,实体必须通过主体来认识它自己。


(A) 对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区分的探讨

接下来是一个小插曲:对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区分的探讨。

为什么黑格尔这种辩证法式的理解不是一种形而上学呢?因为它克服了对于主体和实体的关系的静态想象(主体永远都看不到本体,只能看到现象世界,因而主体面对实体是无力的),而提出一种动态想象(主体对实体的认识就是实体的自我认识[①])。进一步说,把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对立起来,认为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辩证法就是用联系的、发展变化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本身是一种形而上学。要使对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区分脱离形而上学性,就必须在具体的思想史环境中把握从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的运动。更进一步说,如果一个人仅仅在理论上卖弄显摆辩证法,却从不在现实中实践自己根据辩证法得出的立场,那么他搞的还是一套理论运动的形而上学;只有在现实中作为辩证性的运动而存在,才能摆脱形而上学的局限性。(这并非预设了一种理论和现实的形而上学对立,我们同样承认理论工作的现实意义,但仅仅停留于理论是不够的。)而这个人仅仅停留于理论、不参与现实的斗争,同样会作为现实的辩证运动的一个环节,只不过是矛盾中狐(伪辩证法家)假虎(辩证法)威的、注定要被扬弃的一方而已。

这是未明子b站直播间的封面。真正的辩证法家,敢于“以身试祸”,亲身作为辩证性的运动而存在,无论是其中扬弃他者的一方还是被扬弃的一方。也就是说,辩证法家是勇敢地创新游戏打法、磨砺游戏经验的玩家,而不是因为害怕联机打输而拒绝下场的菜鸟。当然,按照辩证法的逻辑,这样的菜鸟也有机会成长为勇敢的玩家,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他必须扬弃他自己,成长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个好的游戏玩家,不一定要有必胜的勇气,但至少要有承认失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的勇气,以及不把自己的失败片面地归因于主流话语(如“都怪我天赋不好!”)或“反主流”的主流话语(如“都怪这个游戏的机制有问题!”),以此逃避进行真正的、彻底的、深入的思考的勇气。

好吧,让我们回到康德和他的桥。

在康德那里,第一步是感性的涌入,第二步是先验想象力的综合,第三步是知性的分析。康德把综合放到知性前面,就意味着在这之前必然存在一个已经被区分的杂多(multitude),而非尚未被区分的整体。而康德的伦理学就是要追求完满,把那些离散的东西拼合成一个完满的整体——理性(Reason,R是大写的)。与其说它是理性,不如说它是真理——整个世界的运行秩序,它是上帝的理性。

在黑格尔那里,第一步是知性分析力,之后才有先验想象力所综合的感性要素——这些原子化的感性要素是主体回溯性地建构出来的。黑格尔进一步对知性分析力进行了说明,例如“世界之夜”。可惜笔者才疏学浅,无法细细道来。


(B) 对康德的唯物主义误解和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误解[②]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康德被误解的地方。对康德最有名的误解是对他的唯物主义误解。列宁(1870—1924)认为,康德的物自体是一个唯物主义残余(康德哲学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物自体是不可知的物质,是感性表象的根源。但列宁给出的是一个错误版本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标准。(列宁老哥当时太自信了。)这个错误版本是:

唯物主义:有东西不能被理性认识完全消解/解释,必须靠“实践”来对付,这就是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所有东西都可以被理性消解/解释,被理性贯穿。

齐泽克给出了一个不同的区分标准:唯心主义的内在僵局是动力学意义上的,一切唯心主义都必须预设一个第一推动力——一个从世界的外部强行介入、干涉世界,使之运动起来的超越性的力量。因此,列宁意义上的唯物主义,那个不能被理性完全解释的东西,很容易被理解为世界外部的强加干涉的超越性秩序,即使它被称为“物质”“规律”或之类的东西。一旦发生了这样的理解,这种哲学就立刻堕入了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③]。

唯物主义认为这个世界的矛盾并非世界和其外部的矛盾,而是世界和其自己的矛盾。康德认为,世界是无限的,但其中的主体是有限的,这两者之间的裂隙就是自由、实践,例如数学上的质数(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等,代表未知和已知之间的裂隙)和圆周率(代表理念和现实之间的裂隙)等。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二律背反: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如宇宙在时空上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基本粒子是否无限可分、是否有自由意志等)。例如:

正命题: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的。

反命题: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

(1) 空间的无限等于宇宙中事物的无限,而这些无限多的事物又可以被视作在无限时间中已完成的事物的总和——那么既然存在已完成的事物,就存在那些在当前世界尚未完成的事物,即到未来才可能完成的事物,也就是现行宇宙尚未完成所有的事物,换句话说,当前宇宙不是无限的。

(2) 如果我们假设正命题的空间有限是成立的,那么对应着宇宙存在本身的“有”之外便是边界之外的“无”;而这种无是彻底的无,也就是没有对宇宙边缘的“有”的限制,而没有对“有”的限制,也就是一种无限,也就是说宇宙不可能在任何一瞬间保持有限的状态。

正命题:宇宙的各种现象,除了自然法则外,还受自由意志的作用。

反命题:不存在自由意志,包括意识在内的所有东西都按照自然法则运行。

(1) 假设反命题成立。首先我们承认,在自然法则运作的世界当中,所有的事情都必然由因果律支配,也就是一件事情的发生必然有一个原因;那么以此类推,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必然可以推至一个不存在其他客观原因的终极原因——这也就是承认了这一自由意志的存在。

(2) 如果正命题成立,也就是自由意志存在。那个拥有终极原因的自由意志就必然做出了一件没有原因的事情,而我们所有在自由意志支配下所做的事情其实都是有原因的;一个没有原因的自由意志,其实就是极端不自由的,因为他失去了一切的选择及一切可能的选择。

当然,如果你经过了辩证法的训练,你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些看似是问题的问题。但是,在这种二律背反中,我们看到了唯物主义的矛盾:它不预设在世界外部有一个超越性的存在,把它的秩序强行灌输给世界,而是以一种有限者的姿态,寻找世界的内在矛盾,并发现:无论以什么为形而上学预设,最终都必然导致矛盾。在这种形而上学运动的不断失败中,辩证法就运动起来了。

这样,我们就能得出:康德的物自体并非唯物主义残余,而是唯心主义残余,因为他在幻想有一个外部超越性的层面[④],我们甚至不能对它加以讨论。而康德唯物主义的方面,就在于他的主体的有限性:人没法获得理智直观,所以人需要通过道德实践,来趋向这种完满。唯物主义者是要去实践的,不是要去求取超越性的东西,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做辩护。有很多假的唯物主义,言必称“物质”“实践”,实际上就是对学术权威、权力和地位的卑躬屈膝而已(或者是自己没有投身于真正的解放性的实践的“赎罪券”)。这些统统是唯心主义的,甚至连唯心主义(Idealism)都算不上。

至此,我们已经了解了何为前康德、康德的不足之处,以及康德被误解的地方。希望你早日走过康德之桥。


[①] 进一步地,辩证唯物主义者要说,主体对实体的改造就是实体的自我改造。为什么说主体可以认识和改造现象世界背后的实体呢?关于这一点(表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你可以看《表象和本质的关系》《辩证法的至高法要:“本体是表象之表象”》《早期拉康vs晚期拉康》。

[②] 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们在序言里已经谈过了。

[③] 我们还是坚持在此书中的传统,不把唯心主义等同为观念论(Idealism),而把唯心主义看作世界的运行需要依靠外部力量的介入的理论。至于观念论是什么,请回到《极简哲学史》。在这一句话中,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有相近的意思。

[④] 类似的还有“元语言”(一切语言的总语言、一切语言背后的语言)、“世界运行的终极秩序”“真理大全”等。

【一小时哲学】学哲学必过的康德之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