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诗经·国风·魏风》

2023-02-17 16:46 作者:这青苔碧瓦堆  | 我要投稿

《诗经·国风·魏风》






译文:

交错的葛藤编成的草鞋,可以走在结霜的地上吗?女子纤细柔美的手,可以缝制衣裳吗?缝好衣服的腰身和领子,秀美的人穿上了这衣裳。秀美之人体态安舒,顺从礼仪避让道左,头上佩戴象牙发簪。因为其人心胸狭窄,因此作诗加以讽刺。

拓展:

  1. 《葛屦》这首诗的主题,古今学者的解读不尽相同。
  2. 古说多从《毛诗序》,认为本诗以端庄女子却要操劳制衣,讽刺魏国君王“俭啬褊急,无德以将之”,而使“其民机巧趋利”。
  3. 近现代学者则认为通过贫寒女子制衣和富贵女子穿衣的对比,揭示了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现实。
  • 纠纠:缭缭,缠绕,纠结交错。
  • 葛屦:指夏天所穿葛绳编制的鞋。
  • 掺掺:同“纤纤”,形容女子的手很柔弱纤细。
  • 要:衣服的腰身,此指缝好衣服腰身。要,同“腰”。
  • 襋:衣领,此指缝衣领。
  • 好人:美人。
  • 提提:同“媞媞”,安舒貌。
  • 宛然:委曲顺从貌。
  • 左辟:避让于道左,以示谦让。辟,通“避”。
  • 象揥:古时以象牙做的发饰,亦可掻头。类似发篦。





译文:

在那汾水低湿之处,去采摘莫菜。那个人啊,仪容俊美无比。仪容俊美无比,公路与他相差极大。

在那汾水远远一边,去采摘桑叶。那个人啊,仪容俊美如花。仪容俊美如花,公行与他相差极大。

在那汾水弯曲之处,去采摘泽泻。那个人啊,仪容俊美如玉。仪容俊美如玉,公族与他相差极大。

拓展:

  1. 关于《汾沮洳》一诗的主旨,古今学者可谓众说纷纭。
  2. 《毛诗序》认为是对魏国君主“俭以能勤,而不得礼”的讽刺;
  3. 《韩诗外传》则认为是对“隐居之贤者”的赞美。
  4. 此外,古说还有“晋人刺其大夫”说、“诗人赞其公族”说、“称美勤俭”说等。
  5. 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首先提出“这是女子思慕男子的诗”,今人多从之。
  • 汾:汾水,魏国水名,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区,西南汇入黄河。
  • 沮洳低湿之地。
  • 言: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 莫:草名。一种野菜,即酸模,又名羊蹄菜。多年生草本,有酸味。赤节,叶厚而长,植物纤维可用以缫丝。
  • 度:衡量。美无度,极言其美无比。
  • 公路:古官名,掌管诸侯的路车。
  • 一方:一边,多指远处。
  • 公行:古官名,掌管诸侯兵车的行列。
  • 一曲:水流弯曲处。
  • 藚:药用植物,即泽泻草。多年生沼生草本,具地下球茎,可作蔬菜。
  • 公族:古官名,掌管诸侯的属车。






译文:

园中长有桃树,果实可以品尝。心中忧愁苦闷,我就吟唱歌谣。不理解我的人,说我士子也骄狂。那人就是这样,您说又能如何?心中忧愁苦闷,又有谁能知道?谁能知我忧愁,何必再去想它!

园中长有棘树,果实可以食用。心中忧愁苦闷,姑且周游国中。不理解我的人,说我士子也不正。那人就是这样,您说又能如何?心中忧愁苦闷,又有谁能知道?谁能知我忧愁,何必再去想它!

拓展:

  1. 《园有桃》这首诗抒发了一位“士”人深重的忧愁哀思,而关于其忧愁之因,则存在各种不同的说法。
  2. 《毛诗序》认为是魏国大夫对其国君“俭以啬,不能用其民,而无德教”的讽刺;
  3. 此外还有“忧国而叹”说、“贤人怀才不济”说、“叹知己难得”说等等。
  4. 就诗歌本义来看,取士大夫伤时忧己之说为宜。
  • 实:果实,后同。
  • 殽:古同“肴”,吃。
  • 歌且谣:伴乐而唱为歌,徒唱为谣。
  • 棘:棘树,即俗称的酸枣树。
  • 行国:周游于国中,一说离开城邑。
  • 罔极:不正,没有准则。极,准则,极则。






译文:

登上那草木葱郁的山,瞻望着我的父亲。父亲说:呀!我的儿子行役在外,从朝至夕没有止息。希望你能小心谨慎,还是归来不要停下!

登上那没有草木的山,瞻望着我的母亲。母亲说:呀!我的小儿行役在外,朝朝暮暮不能睡眠。希望你能小心谨慎,还是归来不要弃绝!

登上那高耸的山脊,瞻望着我的兄长。兄长说:呀!我的弟弟行役在外,日夜必同他人一起。希望你能小心谨慎,还是归来不要客死!

拓展:

  1. 《陟岵》是一首表达征人对家乡亲人思怀之情的作品,正如《毛诗序》所言:“国迫而数侵削,(孝子)役乎大国,父母兄弟离散,而作是诗也”。对这一说法,古今学者几乎没有表示异议。
  • 陟:升,登。
  • 岵:多草木的山。
  • 行役: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
  • 上:通“尚”,表希望,后同。
  • 旃:“之”“焉”二字的合音,语气助词,无实义,后同。
  • 屺:无草木的山。
  • 季:兄弟或姊妹中排行最小者,亦泛指年较少者。






译文:

在十亩田地之间,采桑者从容自得,我将和你同回还。

在十亩田地之间,采桑者闲适和乐,我将和你同归去。

拓展:

  1. 对《十亩之间》一诗诗旨的诠释,历来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2. 《毛诗序》认为,“十亩”之词实是对“(魏国)削小,民无所居”时局的针砭;
  3. 而苏辙、方玉润等人认为此是“归隐田园”之诗,不过对两位归隐者的关系存在异议;
  4. 今人有主张此诗为女子恋歌的,有主张此诗为采桑女劳动之歌的,相较而言,后一种说法较为合宜。





译文:

砍伐檀树声声作响,砍下放在河水之畔。河水清澈泛起涟漪。不种谷物也不收获,为何要拿三百束禾?不去冬狩也不夜猎,为何见你庭悬幼貉?那些所谓君子之人,不会平白吃人闲饭!

砍树声声制作车辐,砍下放在河水之侧。河水清澈而又平正。不种谷物也不收获,为何要拿三百亿禾?不去冬狩也不夜猎,为何见你庭悬大兽?那些所谓君子之人,不会无故吃人白饭!

砍树声声制作车轮,砍下放在河水之涯。河水清澈泛起微波。不种谷物也不收获,为何要拿三百仓禾?不去冬狩也不夜猎,为何见你庭悬鹌鹑?那些所谓君子之人,不会无功吃人白饭!

拓展:

  1. 《伐檀》一诗,对那些尸位素餐的在位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正如《毛诗序》所言:“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那些无功无德之人,却能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揭露了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残酷现实。
  2. 《诗经选注》的看法,即: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问责。
  • 坎坎:象声词,砍树声。
  • 寘:同“置”,放置,后同。
  • 干:涯岸,水边。
  • 猗:犹“兮”,句末语气助词,无实义,后同。
  • 稼:种植谷物。
  • 穑:收获谷物。
  • 三百:意为很多,并非实数。
  • 廛:通“缠”,古代的度量单位,三百廛就是三百束。
  • 不狩不猎:狩,冬季打猎。猎,夜间打猎。二词连用统称打猎。
  • 县貆:县,通“悬”,悬挂,系挂,后同。貆,猪獾。也有说是幼小的貉。哺乳动物,似狐,穴居。
  • 素餐:无功受禄,不劳而食。
  • 辐: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圈的直木。
  • 亿:数量单位,此处或以十万为亿。
  • 特:三岁之兽,泛称大兽。
  • 素食:义同“素餐”,平白而食。
  • 漘:水边。
  • 沦:水上的小波纹,微波。
  • 囷:古代一种圆形谷仓,一说为“束”。
  • 鹑:鹌鹑。
  • 素飧:义同“素餐”,不劳而食。飧,晚饭,亦指熟食,此处泛指吃饭。





译文: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黍。多年来奉事于你,你却不肯顾念我。发誓将要远离你,去往那片安乐土。安乐土啊安乐土,这才是我好去处。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麦。多年来奉事于你,你却不肯恩惠我。发誓将要远离你,去往那个安乐国。安乐国啊安乐国,这才是我好归宿。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苗。多年来奉事于你,你却不肯慰劳我。发誓将要远离你,去往那方安乐郊。安乐郊啊安乐郊,谁还长久呼与号!

拓展:

  1. 《硕鼠》是一首有名的“刺贪”诗。诗人将贪得无厌又寡薄无情的剥削者形象地比喻为“硕鼠”,正如《毛诗序》中所说:“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 硕鼠:大鼠,一说田鼠。
  • 黍:古代一种粮食作物,亦称“稷”,一说黄米。
  • 三岁:多年,后同。三为虚词,泛指数目之多。
  • 贯:侍奉,服事,后同。
  • 逝:通“誓”,发誓,决意,后同。
  • 直:通“职”,处所。一说通“值”,价值。一说正直。
  • 号:呼号,大声喊叫。


《诗经·国风·魏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