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插班生考试】华东政法大学插班生 张少若:平芜尽处是春山
华东政法大学插班生 张少若:平芜尽处是春山(原上海政法学院)
插班生备考经验分享
上海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
新《广告法》第二十四条指出,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利用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基于此,以下包含机构相关或推荐的内容均以 XXX 表示。
“明年的那场考试并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契机,但此时的努力、眼下的点滴却是紧紧把握这契机的唯一征途。”
作者:张少若
考插年份:2022
考入专业:法学(国际经济法)
前言
有梦可待的学弟学妹们,你们好。
我是一名21级的法学生,生于江南,求学上海,有幸了解并参与了今年的上海插班生考试。帷幕揭开的瞬间,即便再冗长乏味的等待也成了欢欣的附丽——我以相对靠前的总分成功上岸华政的国际经济法专业,终为这份长久以来深埋心底的期许,画上一个如愿的句点。
介绍经验,平心而论非我所长,可若有助于大家的选择和备考,我愿同你们分享:一个弥补遗憾的故事,一岁纷繁流转的好景,一年沉潜蓄势的光阴,和一条跌宕起伏的心路。
关于选择
高考落榜,是我循规蹈矩的十九年里极为沉重的憾事。从备受期许的文科优等生,到难以启齿的落后排名,轻飘飘的数字毫无转圜地注定了无缘名校的结局,让三年夙兴夜寐的努力显得那样不值一提。在指不胜屈的陌生院校里反复挑拣,我终于还是来到了上政,梦开始的地方。纵使自幼醉心文学,偏爱感性求知胜于逻辑思维的学科,我还是放弃了心心念念的汉语言,怀抱着一种“好专业好就业”的功利心态开启了法律人的崭新篇章。彼时之我,沉浸于失败的阴霾,看不清几分未来的模样,也难以为之赴汤蹈火。它是值得奔赴的理想岛屿吗?还是好高骛远的云中楼阁?——轻轻一捏,就碎个彻底。插班生政策,是我寻回源生动力的契机,选择一年拼搏以奔赴华政,也是深思熟虑的决定。有心踏上考插之旅的你们,大约如我一般,略有些或深或浅的遗憾留在回忆里,只待自己以新的人生弥补一二,不再后悔。
那便开始吧,选择想走的路,清醒独立,一苇以航。就像浪漫主义诗人常写的那样,怀抱一轮皎皎明月,去追逐属于自己的太阳。
关于备考
初期:暑期~10月
由于刚刚起步,我从相对擅长的英语入手,在暑期背完了雅思单词,同时结合教材《法学概论》和法律老师的法学基础课,对从未接触过的法律学科有了初步的认知。

行至十月,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初入大学的我诸多琐事缠身,时常身心俱疲,上政图书馆便成了最好的避风港。日常学习、周末总结、计划制定,将勤补拙的日子里,它陪伴我走过无数个清冷的寒夜。这一阶段的我,开始尝试放宽眼界,将亦短亦长的备考战线分成数个清晰的节点。即便万事开头难,起初的计划并不顺利,我依旧通过to-do-list完成了不少任务:英语方面,开始学习××提供的考研词汇表,好在每周一次的英语强化面授课上跟紧×××的节奏,课后花2-3小时整理笔记,并在特定的日期统一复习;语文学科上,我以华政指定的教材《大学语文》为学习重心,每周通过b站资源、不挂科app等途径自学三到四篇课文(文言文为主),每天背诵一到二篇可能出现在默写中的诗歌、古文,即便暂时难以记全,也能为将来回头复习时留下些肌肉记忆。此外,记诵一定量的文常知识也是必要的,除却《大学语文》课本上出现的名人、名著,我还根据考插往届的经验,系统学习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并结合语文课程和学习群资源,尽量积累一些往年时常作为华政重点考察对象的文学常识。法律方面,我的重点在初步通读《法学概论》和《法学通论》两本教材上,××开设的强化课由两位老师教授,结合实例且幽默风趣,对尚未入门的新生理解法律大有助益。
前期:11月~寒假前(期末周除外)
揆诸过往,为期一年的备考时光里,这段日子值得一声重谢。每周任务的规划已形成惯例,对自身执行力和效能的掌控感也与日俱增、渐入佳境。放弃了斑斓如画的校园活动和不急一时的社交生活,我选择了独属自己的学习模式。彼时的英语仍然是学习重点,我将考研词表背完并多次复习巩固,在×××的指引下开始刷题(阅读、完型、十五选十等),在寒假前刷完了一百篇四六级阅读。闲暇之余,我还时常在China Daily和新华网上刷一些纯英文的时事热点,以维系英语阅读的感觉,并适当积累些作文语料。至于语文,继续以全面学习官方教材为主,在寒假前基本实现课文全覆盖、文常牢记重点。最后是法律,对这门学科和所学课本有了相对全面的粗略认识后,我开始按照部门法将各个章节拆开复习,由易到难逐个击破。从我的经验和历年考试真题来看,法理学和刑法是考察的重点,也是对初学者而言相对结构清晰、内容易懂的部分,建议大家优先掌握。仔细回想,在上政的诸多课程与活动也为我在这段时间内构建起法理学、宪法学的思维脉络降低了难度,所以本校专业也是法学的同学们上课平时也注意认真听讲哦。
期末周(约7-10天)
个人建议是短暂地放下考插、专注本校学业,突击一周争取拿个好成绩!

中期:寒假
为期一月的寒假对CBSer而言是个不言而喻的转折点——散逸懈怠者多半途折返,或艳羡他人闲暇,或放下遗憾释怀,而勤勉自期者亦所在多有,只为“雪尽后再看梅花”。
终于盼来假期的我也在归家后制定了充实的计划:首先寒假作为刷题的“黄金时期”,必要的笔头功夫总是少不了的——英语单词题500个、阅读60篇、完型十篇、作文三篇;语文完成5-10套近年的上海高考模拟卷。
其次是最重要的深入学习、夯实基础。在×××的推荐下,我使用的英语作文教材是刘洪波的《最简化雅思写作》,通过反复阅读各常见专题的范文佳句积累了不少素材。虽然最终考试的题目相对新颖没能用上,但知识库的充盈总能增加走进考场的底气,于今于后皆是如此。
谈及语文,此前课本的全覆盖型学习告一段落,正式转入注重背诵的阶段。课内古诗文为主、文言文字词为辅(前者考到书上的概率更高),从《哀郢》到《谏逐客书》,这些一眼望上去就能出几个默写题的名篇,建议大家都不要轻易放过。至于攒蹙累积数不胜数的文言文,通读几遍、理解主旨,再将作者生平(文常极易考到)和重点字词记住就好啦。
走到这一步,在背诵上堪称地狱难度的法律便直接取代英语成为了学习的重点。临场的考题难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背过即会,但难在涉猎广泛,可能会被素昧平生的名词解释打得猝不及防。由于对这类广而不精的考察方式有所耳闻,我便尽量对《法学概论》和老师补充的学习内容做到全面记忆,实在背不下来的就理解意思、记关键词,给教材的每一章节都画了思维导图,方便直观。

后期:大一第二学期
由于疫情肆虐上海,本该定在五月底的考试无限延期,在磨人心肝的漫长等待后不疾不徐地定在了八月初。战线直接延长了近七十天,也给传统意义上的“冲刺”赋予了别样的意义。有幸居家学习的我,却在闭关自锁无人问津的日子里,再一次陷入迷茫。缺漏不少,却不知从何补起;三个月未与同龄人有过对面的只言片语,孤独和无止境的精神内耗几乎将我击垮。好在常做计划的习惯还在,我依旧用先前形成的肌肉记忆规划着复习的进度,日复一日。英语靠着《专四语法词汇1000题》重刷了一遍基础语法和重点词汇;语文又看了几遍《大学语文》,将重点篇目背熟记牢,还粗浅地翻阅了一遍《古代汉语读本》的78个知识点,补充了上海高考的必背篇目和三百个文言字词;最后是法律,一心专注于背书的我多少忽视了适当练习的重要,导致把《法学概论》和《法学通论》背了几轮也没能游刃有余地面对各类简答论述,不可不谓一大失策。只刷了部分《法律硕士联考基础配套练习》的题目,难度略高于考场原题,但做了不少笔记和整合工作,上考场前回看几遍,自觉获益匪浅。
名为“冲刺阶段”的几个月里,效率降低了不假,完成度减缓了不假,但宣神孜孜不倦的加课还在,也是他送给我们那句“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将完美主义的心理负担卸下,最终的收尾工作也就显得举重若轻了。无论是复习不到的隐蔽角落,抑或纠结良久的题目不得其解,其实,都没关系。厄尔曼在《青春》中写道:你我皆风华正茂,梦死方坠人生暮年。只要坚持到最后一刻,等待考场内的最后一声收卷铃响彻长宁校区的天空——我们如释重负,因为这条走了太久的路终于抵达尽头,而各怀梦想走到这里的我们,就是成功者。
结语 关于春天的一切
一句自×××口中偶得的词章:“无迹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寒。”初听只觉惊艳,却不解其意——直至我们走过无数个沉潜于纸笔的黑夜,历数着时间翻尽了桌案前厚重如斯的日历,迎来那个或许如愿、或许遗憾,却独一无二值得怀望一生的结局。所有留下的痕迹都会永恒而生动地镌刻在零珠碎玉的记忆里,成为一纸勇敢筑梦的诗篇,一场同遗憾和解的献礼。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寒夜驰行荒原的星光赶路人,终会收获时间真挚的谢礼:那是关于春天的一切。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莫负韶华,与君共勉。

欲想了解更多关于“上海插班生考试”相关信息,请点击我的主页查阅插班生专栏或向我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