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只蜥蜴引发的关于人的分类的思考
今天,看了生物学视频,里面讲述了一个三只蜥蜴的故事,分别是紫色、黄色、蓝色。它们的生存之道就像石头剪刀布一样成三角相克关系。而我国古代哲学里面早就熟练广泛应用了五行学说的五角相生相克关系,可见古人智慧不一般。书回正文,紫色蜥蜴强壮、强势、霸主、一夫多妻、实力强劲,代表鹰派或者草原文明;蓝色蜥蜴能力一般、进攻性一般、和蔼友好,一夫一妻,往往团结御敌,代表鸽派或者农耕文明;黄色蜥蜴能力一般,但比较圆滑善变灵活,夫妻角色是充当隔壁王老五,捡紫色蜥蜴的漏,狸猫换太子,一般不怎么团结,代表狐派或隔壁老王派或文明过渡带文明。这三个蜥蜴相克的一般关系是:紫色蜥蜴(君主)克制蓝色蜥蜴(平民),蓝色蜥蜴(平民)克制黄色蜥蜴(奸臣),黄色蜥蜴(奸臣)克制紫色蜥蜴(君主)。简单通俗来打比方就是:奸臣克制君主,因为君主养大的娃未必都是君主亲生的,或者君主的资源,奸臣能捡漏很多。平民克制奸臣,因为平民一夫一妻,警惕性高,奸臣毫无机会。君主克制平民,因为平民一般很难团结起来,一对一PK,平民完全不是对手。这就是生物学上三只蜥蜴的故事。

其实我早就想探讨一下人性或者人的分类的问题。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什么:人性是复杂的;人性是不能考验的,因为结果往往会让人失望,把人性的恶暴露无疑;人是分好人和坏人的,比如波斯文明倡导的善恶分明的二元论;李斯的人性恶的愚民之术;孔子的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学说,人性需要教化,倡导仁义礼智信;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现在流行的人性是复杂的,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 这么多的观点,谁对谁错呢?人性是不是就可以简单的分为善和恶,有没有过度状态,善恶兼有呢?到底是好坏简单的二元分类,还是好,兼有,坏三元分类?是阴阳二元说,还是好中坏三元说呢? 这里我认为,二元说本质上和三元说其实是一回事,理解其本质就可以了,无论二元还是三元其实都是存在过度状态的,量变导致质变就是这道理,也就是说宏观层次,任何过度状态都是普遍存在的。比如物理现象中光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物质波,都是连续的。但是微观层次往往是量子化的、不连续的,这个微观层次不在我们的人性讨论范围,因为还没有深入到那个层次。 那么人到底分为几类呢,人性有多复杂呢,具体怎么分类呢?目前据我了解,这方面的观点并不多,远未达成共识。考古学证据认为人类是由猿猴演化为现代人的,是非洲起源的。人的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意志、感觉、意识等等,我也不是太懂。 我个人的观点是:我根据人从出生到成长到死亡的生命历程中经历的过程来考虑,这期间人出生不久,人的神经系统发育完全,具有了完全生物学意义上的人。随后人开始上学,进入社会学习工作,与人打交道,人的社会意识建立,具有了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人的意识潜意识思想等等都无时无刻的不受社会意识的影响。所以人的想法是由两部分组成,即生物性和社会性。那我们从生物学也知道,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的脑力极度发达,大脑皮层神经元众多,脑容量也十分的大,地球进入冰河时代,人从森林环境为了适应草原环境只能直立行走,解放上肢的双手,使得人双手的灵巧性也是动物界里数一数二的。人通过脑力的优势,使用火、石器、铁器等工具,通过脑力、意识等建立了复杂精细的语言系统,这个造梦工具——语言,交流和团结了全世界的同类,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冲锋陷阵,攻城拔寨,攀升科技等等。最终使得人类在短短几十万年时间内,不是通过漫长的基因演化道路,而是通过脑力意识语言,轻松占据了世界食物链的顶端,称霸地球。书回正文,人的分类可以分两个阶段讨论:生物性和社会性。

一、生物性阶段。
这个阶段人是有善恶之分的,主要得到的实惠或结果就是利己、趋利避害等群居生物学自然进化的特质。具体可以分为:利己利人,利己损人。损己利人和损己损人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二、社会性阶段。
这个阶段也是有善恶之分的,就像阴阳学说一样,是表示物质普遍具有两面性,有好就有坏,有明就有暗,是物质的本身属性。人得到的实惠或者结果是利己、利群体(保证种群的延续或兴旺)、除了生物性还掺杂了社会性的特质。具体还是可分为利己利人、利己损人、损己利人和损己损人。这个阶段会比生物学阶段多一些损己利人和损己损人。损己利人比如大富翁捐款社会,慈善事业,国士无双屈原、文天祥、岳飞、孙中山、终南山、陈平等。损己损人这种情况见于萝莉帅哥变态杀人狂,恐怖分子,抱负社会分子,同归于尽分子等等。

也就是说,人的想法或理想是:利己利人、利己损人、损己利人和损己损人。 那能不能实现呢,需要实践。于是多了第二个层次,也就是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这个阶段可分为几类:乱想,只想不说,只说不做,只想不做,做了白做,做了达到目标,做了未达目标。 简而言之,人的分类,分为一个圆的上下二部分。上部分是想法:利己利人、利己损人、损己利人和损己损人。圆的下部分是实践,分为乱想、只想不说,只说不做,只想不做,做了白做,做了达到目标,做了未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