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隋唐洛阳城的演变史

2022-07-29 13:56 作者:光明的署光  | 我要投稿

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近郊,始建于隋炀帝时期,格局仿照隋大兴城修建,时称东都或东京。历经了隋朝、唐朝、五代和北宋,前后沿用500余年,为隋唐的东都,武周的神都,北宋的西都。2010年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隋唐洛阳城遗址范围

第一阶段:隋朝东都,初步形成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原汉魏洛阳城已完全被毁,故于汉魏洛阳城西南方向设计兴建新都洛阳城,新都城大体仿隋大兴城旧例,先后修建宫城、皇城及郭城。并在郭城南面设五坊,其东北开三坊。同时又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将宫城,皇城修建于城市最高区域的西北边,同时设立重城、东城,以加强防御功能。其中筑宫城(紫微城)者70万人,建宫殿墙院者10多万人,土工80多万人,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共有10多万人。在营建东京洛阳时,宇文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

隋朝洛阳城平面图

紫微城为宫城,其中乾阳殿为宫城正殿,大业二年(606年),紫微城建成,隋炀帝在乾阳殿开创中国历史上首次万国来朝。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弑。六月,洛阳留守“七贵”拥立隋炀帝次孙越王杨侗为帝,即隋恭帝;皇泰二年(619年),王世充废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郑,定都洛阳,占据紫微城,对其中部分宫殿、城门名称做了更改。

隋朝乾阳殿复原图

第一次被毁

后来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大败王世充,攻克洛阳后,认为其宫殿过于奢侈,于是下令焚毁东都紫微宫乾阳殿。

第二阶段:大唐神都,国际性大都市

唐朝洛阳城平面图


①唐太宗时期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将修紫微城,被戴胄以“户口单弱、帑藏空虚”为由劝止;次年考虑到“洛阳土中,朝贡道均”再次发兵修缮,但被张玄素谏言:“袭亡隋之弊,恐甚于炀帝。”李世民只好罢役停工。

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将东都改名为洛阳宫,沿用其旧宫紫微城,其他的并无大改。

②唐高宗时期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在隋朝乾阳殿的遗址上造开始建造座乾元殿。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改洛阳宫为东都,实行两京制;把紫微城由行宫提升为帝国正宫。

麟德二年(665年),三月十二日,所司奏紫微城内乾元殿、则天门建成。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从东都紫微城出发,前往泰山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

唐乾元殿复原图

③武则天时期

唐睿宗光宅元年(684年),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改洛阳“东都”为“神都”,又将紫微城号为“太初宫”。随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全面东移,紫微城也不断得到扩建和修整,规模宏大,华美壮丽达到顶峰。

垂拱三年(687年)春,武则天力排众议,拆除紫微城正殿乾元殿,就其地建明堂;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明堂建成,高91.43米,“铁凤入云,金龙隐雾”,“去都百余里外,遥望见之”,号称“万象神宫”,使得万人空巷。武则天放任百姓入紫微城参观万象神宫。

武周时期的明堂复原图

公元689年,天堂落成,高150多米。

天堂、明堂复原图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在文武百官、帝室宗戚、四夷国王、沙门道士、远近百姓共计6万余人的请愿下,于九月九日御紫微城则天门楼登基称帝,改唐为周,定都神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明堂、天堂第一次被毁

证圣元年(695年)正月十六日夜二更,武则天面首薛怀义因失宠而密烧天堂,大火延及明堂,至清晨,二堂全部被焚毁。三月,武则天又下诏重建明堂。

重建

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三月,新建明堂落成,供奉武氏族人,并取名为通天宫。而天堂原址则改建为佛光寺。

④唐玄宗时期

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同年改明堂为乾元殿(开元十年改回原名明堂)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拆除明堂上层部分,在基层新建八角楼,楼上设有捧着火珠腾空而起的八条龙,改建基层为新殿。次年(740年)佛光寺(原天堂处)因失火被烧毁;同时新殿改名为含元殿。

唐玄宗时期的洛阳含元殿复原图

上阳宫

上阳宫为唐朝皇宫,位于唐神都洛阳西北侧的洛水高岸,南临洛水,北连禁苑,制度壮丽。地处正宫紫微城以西,故称西宫、别宫。

唐上阳宫平面图
上阳宫复原图

上阳宫是唐高宗李治于乾封二年(667年)在东都洛阳时诏令司农卿韦机修建的,上元年间,唐高宗在此处理朝政,亲迎嵩山全真道人潘子真布道于上阳宫。

垂拱年间,唐睿宗、武则天曾于上阳宫中听政。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支持李唐的势力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后移居上阳宫,并且驾崩于此。

上阳宫复原图

唐玄宗时,玄宗经常在上阳宫举行宴会,宴请各方人士。

安史之乱时,上阳宫被严重破坏。当时叛军攻克东都洛阳,焚烧破坏上阳宫,而居住在上阳宫的梅妃也死于乱军之中。上阳宫与东都洛阳的地位日渐低落。

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上阳宫最终废弃,逐渐化为废墟。

都城总体布局

隋唐洛阳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内城(外郭城),在布局方面隋朝和唐朝几乎一样,只是部分建筑和名字稍作修改;整座都城布局偏斜。

宫城

紫微城的占地面积约为4.2平方公里,是隋唐洛阳的宫城,同时也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6倍,被誉为“万宫之宫”。紫微城正门为应天门,正殿为明堂;三大殿依次为乾阳殿、贞观殿、徽猷殿,具备最高礼制的天子五门。

隋唐洛阳宫城详图
宫城正门应天门复原图


皇城

皇城,名曰太微城。是按照天宫“三垣”中的太微垣命名的。太微城是隋唐两代的中央机关办公所在地,皇城的正门为端门,为都城的外朝。皇城长千八百一十七步,广千三百七十八步,周四千九百三十步,城墙高三丈七尺,为隋唐两京面积最大的皇城。

皇城正门端门复原图
隋唐洛阳城

外郭城

郭城是都城的外围廓,也叫罗城,对都城起防护作用。唐洛阳城是在隋洛阳城的旧址上修复兴建的,为南北长的准矩形里坊式布置的中世纪城堡城市。

郭城,隋时只有短垣,唐时筑高约5.22米。外郭有八门,通过郭城正南门—定鼎门与天津桥、皇城和宫城轴线贯通,形成唐洛阳城中轴线。外廓共十二门,城内有三条大道,居中一条为官道,是文武百官平日着官服晋朝面圣的专用通道,而平常百姓只能通过左右两侧的大道进入城中,且左出右进。

南宽北窄,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20米。南墙长约7290米,东墙长约7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6776米。

被毁与修缮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十二月攻入唐东京洛阳。次年正月,安禄山称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改元圣武,占据紫微城。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史朝义缢父自立,继续侵扰河洛。唐代宗请回纥登里可汗出兵相助。回纥军击败史朝义后,于十一月入东都,焚烧东都宜春院,大火延至含元殿。”于是,紫微城大量宫殿被烧毁。

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唐代宗因吐蕃攻陷长安而东逃陕郡,宦官程元振劝他都洛阳以避吐蕃。代宗下诏迁去洛阳。郭子仪闻之,奏称洛都“洛阳已长时间被敌人占领,大多数宫殿已毁,不宜迁都。”于是唐代宗只好收回成命。

永泰元年(765年)十一月,宰臣王缙请求削减各道军资钱四十万贯,以修缮紫微城,唐代宗应允了他。 虽再次修缮,但也无力恢复盛唐之气派。

中和四年(884年),黄巢起义,蔡州秦宗权遣将孙儒攻击河南尹、东都留守李罕之,大军进城后烧杀抢掠,焚烧宫殿,洛阳城又一次被毁。

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年)前,朱温准备迁唐都于洛阳,命张全义“修缮洛阳宫城,准备迁都。又命罗绍威等重修五凤楼、朝元殿。”

天复四年(904年)正月,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毁长安城宫室,取材沿渭河运至洛阳。四月,朱全忠奏洛阳宫室已成,唐昭宗抵达洛阳,御紫微城正殿受朝,改元天佑。同年八月,朱全忠谋杀唐昭宗,矫皇后令,太子李祝于柩前即位,是为唐哀帝。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

第三阶段:五代十国至北宋时期

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曾都在此建都并作修缮。

宋朝建立后时称为“西京”,以此为陪都,同时作修缮保护,洛阳城大有恢复往日之气息。

彻底被毁

北宋被金朝灭亡后,绍兴十年(1140年),金兵大举南侵,攻占西京洛阳并烧毁了所有建筑,从此再也无人修缮。整座都城前后历时530余年后彻底荒废,尔后被新建的民房与官宅所叠压。

隋唐洛阳皇城宫城遗址范围

一千多年后的195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唐洛阳城遗址进行勘查;1959年调查了宫城、皇城及周围诸小城的平面布局,确定一些门址的位置,并发掘了皇城南墙的右掖门;1960—1965年继续调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场的位置,同时发掘了宫城。1969年,河南省博物馆与洛阳博物馆联合调查、钻探和发掘了含嘉仓城;其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博物馆和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又多次在隋唐洛阳城遗址内进行发掘。1963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88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后来又仿古代明堂和天堂以及应天门的大体形制进行重建。

现代仿古重建的明堂和天堂
现代仿古重建的应天门


隋唐洛阳城的演变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