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二十)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邢昺疏:“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注释说:这一段孔子讨厌小人那种与正常的方式相反的性情。狂,人进取的态度应该是釆用正直的方式,但是小人的进取是釆用不正直的方式。侗,指还未成器的人,应该是恭谨诚实,但是还未成器的小人,是很不诚实的。悾悾,悫的意思,恭谨诚实的人,是可以被信任的,很不诚实的人,是无法被人信任的,这类的人性情与正常的方式相反,我不懂他们。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邢昺疏:“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注释说:这一段是劝勉他人学习。夫子说学习的知识是从外部进入内部,必须学到熟悉后才能长久为自己所用,所以需要热衷并勤奋的学习,要是达不到热衷并勤奋的学习,恐怕会失去所学到的知识,那些怠慢懒惰不热衷并勤奋的学习的人能学到知识吗?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邢昺疏:这一段是赞美舜、禹的。巍巍,形容高大。夫子说舜、禹能获得天下,那是因为他们的功劳和美德而受禅,不是去求而得到的,所以他们的仁德巍巍然高大。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邢昺疏:“子曰”至“文章”。注释说:这一段是赞叹尧的美德。说“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唯尧则之。”则,法的意思。夫子说大矣哉,尧之所以成为君王!是因为他能听远而见微并迅速作出决断,而且他的仁德高尚远大。巍巍然的有形事物中,只有天是最大的,万物受到天的资养而开始,四季在其中变换,只有尧通晓天法遵循天道。说“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荡荡,形容广远。夫子说尧的仁德广布天下,百姓中没人不知道他的名字。说“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夫子说尧感化人民成就巍巍然高大的事业。说“焕乎,其有文章。”焕,明的意思。夫子说尧立文垂制清楚明白。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 邢昺疏:“舜有”至“已矣”。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人才难得。说“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说在舜帝时期,有五个大臣是人才,所以天下获得治理。五人是指:禹,稷,契,皋陶,伯益。说“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乱,治的意思。周武王说“我有十位能治理国家的大臣。”他们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还有一人是文母。说“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记录的人先举舜帝以及武王时期的人才,然后再记载孔子的言语。唐,尧帝的号。虞,舜帝的号。际,尧帝、舜帝交会之间。斯,此的意思。说在尧、舜交会之间,跟周武王时期相比,周武王时期贤德的人才最多,里面有一位是妇人,算起来是九人,人才难以获得,难道不是吗?说”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这句是孔子在赞美周文王有至圣的仁德。夫子说殷朝纣王淫乱,西伯的文王有圣德,当时已经有三分之二属于周了,但周文王依然服从殷朝,所以孔子认为这是至德。 何晏注:“孔曰:禹、稷、契、皋陶,伯益”(《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按照《史记》以及《舜典》的说法,禹名叫文命,鲧的儿子,舜帝任他为司空,是治理水土的官职。稷,名叫弃,帝喾的儿子,舜帝任他为后稷,管理农业播种百谷的官职。契,也是帝喾的儿子,因为辅佐禹治水有功,舜帝任他为司徒,掌管五常之教的官职。皋陶,字廷坚,颛顼的后裔,舜帝任他为士,执掌司法。伯益,皋陶的儿子,舜帝任他为虞官,管理山泽的官职。 何晏注:“马曰”至“文母”(《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马曰:“乱,治也。治官者十人,谓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其一人谓文母。”)注释说:说“乱,治也”,是《释诂》里面说的。说“十人,谓周公旦。”是后来先儒相传的说法。按照《史记·世家》说:周公名旦,他是武王的弟弟,封地在鲁,食菜於周,人称为周公。召公名奭,和周公同姓,封地在燕,食邑於召,人称为召公。太公望,是东海上人。他的祖先曾经是四岳(分管四方的诸侯),辅佐大禹治理水土有功。在虞、夏之际,封地在吕。原本姓姜,顺所封的地而姓,所以称为吕尚。吕尚以前因为贫困,老年时期在西伯管理的周地钓鱼。西伯有回出门打猎之前卜卦。卦说“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熊,所获霸王之辅。”卜完卦,西伯出门打猎,果然在渭之阳遇到太公,他和太公非常聊得来,很开心的说“您很像我死去的父亲啊!”太公说“注定有位圣人来帮助周,周从此复兴。是你吗?我太公盼望你很久了。”所以号为太公望,西伯载着太公一起回来,并立他为太师。在刘向的《别录》说“师之,尚之,父之,故曰师尚父。”父也是对男人的一种美称。在《孙子兵法》说“周之兴也,吕牙在殷。”那么牙是太公的名字。武王平定商朝而成为天子,封太师尚父在齐。毕、荣都是国家的名字,是天子的公卿。毕公,文王庶子。太、闳、散、南宫都是姓氏。颠、夭、宜生、适是他们的名字。文母,文王的妻,大姒,随从丈夫的谥,是武王的母亲,成为文母。在《周南》、《召南》称她为后妃夫人。 (太长省略去两段何晏的注)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邢昺疏:“子曰”至“然矣”。注释说:这一段是赞美夏禹的功劳美德。说“子曰:禹,吾无间然矣”,间,间厕的意思。孔子对大禹的功劳美德盛加赞美极力推崇,说再没有人能和他一样的功劳美德。说“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这是再次说没有人能和大禹一样的功劳美德,其中有三事人家别人无法办到。菲,薄的意思。大禹对自己的饮食极为刻薄,将美食孝敬鬼神,并且祭祀的东西必须丰盛洁净。说“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黻冕,指祭祀时穿的服装。夫子说平常时大禹谦恭自下,穿的都是一般老百姓的平常衣服,用来显示祭祀重要时所穿的服装非常的高档。说“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沟洫,田间通水的水道。说大禹不喜欢自己所住的宫室,而是每天到百姓的田间治理通水的水道。按照常人的作法,到了大禹这种地位,饮食必须好有营养,实际大禹不喜欢美食;到大禹这种地位,穿的衣服不但要华美而且还必须高档,可大禹非常讨厌穿华美高档的衣服;到大禹这种地位,住的宫室不但多而且还要高大宽广,大禹却住在低矮简陋的地方。美味的饮食,让鬼神享受,所以说大禹致孝;祭祀的服装高档并绣有彩色花纹,所以说大禹致美;亲自到百姓田间挖掘通水的水道,所以说大禹尽力。说“禹,吾无间然矣。”非常真挚的赞美,所以再次赞美。 何晏注:“孔曰:损其常服,以盛祭服”(《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郑玄注解说“黻,是指祭祀时所穿的衣服。冕,祭祀时所戴的头冠。”《左传》说“晋侯以黻冕命士会”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黻,是蔽膝(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祭祀所穿的衣服称为黻,其它同式样的衣服称为韠,都是用韦(柔软的皮革)制作,式样相同但颜色不一样。韠,有各种颜色。黻,必须是红色,色泽的深浅表示地位的尊卑,天子所穿的是纯红色的,诸侯是黄红色,大夫就是红色而已。大夫以上的贵族,必须头戴冠身穿黻,所以说大禹黻冕。《左传》也说黻冕,但是它们之间有尊卑的区别。在《周礼·司服》里说“天子所穿的服装,祭祀昊天上帝时必须戴头冠穿大裘,祭祀五帝时也这样穿,祭祀先王时是戴头冠身穿衮衣,祭祀先公的飨射是戴头冠身穿鷩衣,祭祀四望山川是戴头冠身穿毳衣,祭祀社稷五祀是戴头冠身穿希衣,祭祀群小祀是戴头冠身穿玄衣。”孤之服,是指希冕以下的服装。《左传》说读书人也穿黻冕,应该是指希冕。这里讲大禹的黻冕,那么六冕都是。 何晏注:“包曰”至“八尺”(《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包曰:“方里为井,井间有沟,沟广深四尺。十里为成,成间有洫,洫广深八尺。”)注释说:长宽各一里为井,井之间有水沟,水沟深宽四尺。长宽各十里为成,成之间有水道,水道广深八尺。按照《考工记》说“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郑玄注解说“这是在畿内(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用地制度。九夫(九夫所耕的九百亩田)为井,井,长宽各一里,这面积一里的田地,是九夫所耕种的田地。井田的采地制度与乡遂(诸侯各国)以及公邑(天子的直辖地)不一样。三个人住一起的称为屋。屋,具的意思。一井有三屋九夫,三三相具出赋税。共治沟,长宽各十里为成,成的中央有一甸,甸长宽各八里出田税,缘甸边一里有洫。面积百里为同,同能容下四都六十四成,面积八十里出田税,缘同边十里有浍(河)。”这是沟洫之法。 (泰伯第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