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城太原水文化恢复策略研究

2021-12-10 09:03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古城太原水文化恢复策略研究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4期 任世芳

古城太原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熏陶中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内容。工业文明的发展进步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城市水系不断萎缩,相伴随的水文化持续衰落。通过研究和追溯太原城市水文化的历史发展、构成方式和历史分布,发现水文化衰败的原因存在自然和人文两大影响因素。为了促进太原水文化再生,传承发扬古城传统历史文化,太原市应该以水为核心进行城市规划,并对河道水质和水源问题加强管理和改进。

水文化一般是指有关水的文化,或研究人与水关系的文化,其范围应包括文学、艺术、市井文化等等。[1]古城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位于黄土高原“汾渭低堑”北端,城市北、东、西三面环山,区内河流受地形控制,自北、东、西三面汇入太原盆地,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穿城而过。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水文化,早在宋代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2]28在太原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水系是重要指标之一,深入研究水文化,弘扬并促进水文化的再生,对于维护太原生态环境,促进人与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保护太原这个历史文化资源有重大意义。

一、太原城市历史及水文化变迁

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与水相关联,文化古城也大都依水而建。例如苏州、南京、武汉、济南和北京等古城,水文化模式中既包括各自具体的城市水系空间形式,又有与之相伴随的文化形态。在古城太原,水文化同样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其印记可以在城市的街巷名称、流传悠久的诗词以及神话传说中找到,成为古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

1.太原城市历史上的水文化特征

太原的前身为晋阳古城。曾为战国时期赵国都城,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古城营村附近,始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毁于战火。公元982年(宋太平兴国七年),宋太宗赵光义派三交都部署潘美于在唐明镇的基础上重新兴建后,工商业逐步繁荣起来。[2]历经明、清、民国、抗战时期的几度沧桑,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太原市。

历史上太原与水有关的街巷有很多,如:东、西、南、北沙巷(已不存,现为龙潭公园);沙河街(并入城坊街);沙河西街(并入西三道巷);沙河东街(并入西二道巷);南水巷(不存,现为西海子);东后小河巷;西后小河巷;后小河巷(并入解放路);鱼池街;饮马巷海边街;西海街;南海街及其派生街;南海东街;南海西街;大水巷;小水巷;小海子巷(不存,现为铜锣湾广场);海子边东街;海子边西街;水渠巷;水西巷;三桥街;桥头街;梁家桥街(并入府西街);石桥东街(并入西辑虎营);黑土巷(清代时称黑土港);五龙口;柳溪街等等。

有关赞美水景的诗词和神话传说更是不胜枚举:宋代词人沈唐的《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贶书》:“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雁飞汾水正宜秋。追思昔日风流……”全词除了描绘太原的风光名胜、怀念昔日的儒将才子之外,更重要的是从大历史的高度,准确地提出了太原的文化定位:“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唐代李白游晋祠,留下了“晋祠流水和碧玉,傲波龙鳞沙草绿”的千古名句。而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题晋祠》中也有“神哉步虞庙,地胜出佳泉”的赞颂。明代爱国英雄于谦在晋祠留下了“悬瓮山前景趣幽,邑人云是小瀛洲。愿将一渠灵祠水,散作甘霖遍九州”的诗句。还有清末赵炳麟《闲游太原文瀛湖感赋》中有“闲向文瀛湖上望,烟岚几点碧於螺”,分别描述了柳溪、晋祠和文瀛湖的美景。有关水文化的传说多集中在晋阳湖和晋祠的产生和建立上,并由此产生了“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和“饮马抽鞭晋水流”两个优美的流传最广的传说。

2.历史上的著名水域

历史上太原水域曾经分布很广,由北向南贯穿整个太原城。据记载,明代太原府有二十四景(明代《山西通志》),其中水的景致有八处,占景点的1/3,列举如下:(1)晋阳———晋渠流水(晋祠泉水)、冽石寒泉(上兰村泉)、汾江古渡(今迎泽桥头)等三景;(2)太原县———汾水秋波、广惠灵泉、御井亭等三景;(3)清源县———平泉流碧、米阳晓渡(在清徐县)。晋祠和“柳溪”两处水域景点是历史时期太原水文化的集中代表,在传承和发扬水文化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献中有大量的记载。

如关于晋祠。一是北魏晚期,郦道元《水经注》(书成于AD527以前)记载:“晋水出晋阳县西悬壅山……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北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阴,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契集,用相娱慰,於晋川之中,最为胜处。”由上述记载可知,晋祠泉水及人工湖、水上建筑等,是当时公众游览休闲的一处景点,类似于今天的公园。二是东魏及北齐时期。《北齐书.神武帝纪》:“(东魏)武定三年(AD545年),神武(即高欢)请于并州置晋阳宫”;晋阳宫内有“大液池亭子,九曲池”。后北齐建都于邺(今河南磁县南),但高欢因山西为其发祥地及根据地,故以并州(今太原晋源区)为别都。文宣帝高洋天保中(AD550—AD557)在晋阳“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飞桥跨水。自(高)洋以下,皆游集焉。至今为北都(即晋阳)之胜”(《姚最序性纪》)。北齐各代君主都经常来往于邺、并之间,或常住晋阳宫(AD545—AD577)。后主高纬AD569年又在晋祠建大崇皇寺。三是唐、北宋、明、清时期。唐太宗李世民(AD627—A649D)将北齐所见大崇皇寺仍改名晋祠,“亲制碑文”、“宋天圣间封汾东王。明改称唐叔虞祠。祠中雅有台池,邦人岁时行乐焉。”(《山西志辑要·卷一·太原县》)可见,自唐、宋至明、清,晋祠始终是太原的游览胜地。晋祠三泉的水从洞中汩汩流出,千年不息,昼夜不舍,世代为人类造福。早在公元前453年的战国时代,晋祠泉前已修建渠道,使用泉水浇田。经历代人民的不断修缮,到宋时,晋祠一带已呈现出“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景象。

如关于柳溪。北宋灭北汉以后,移晋阳到汾东今太原城区。据《寰宇通志》卷七十八、万历《太原府志》卷八、《续资治通鉴》卷三十六记载:天圣三年(AD1025),并州知府陈尧佐为了防阻汾河洪水泛滥,在汾河东岸筑长堤,并引汾水潴成周围五里的湖泊;堤旁湖畔,种柳树数万株,命名“柳溪”,供游人憩息。到了明代,柳溪之旁,还建有彤霞阁、四照亭、水心亭等亭台楼阁,这一水利工程,不但造福人民,而且还成为太原一大景观。又据清代乾隆四十五年修纂的《山西志辑要·卷一·太原府·阳曲县》记载:“柳溪,县西一里汾堤之东,宋陈尧佐知并州,因汾屡涨,筑堤周围五里,引汾水注之,植柳万株,中有沃华堂、芙蓉洲,堤上有彤霞阁,为郡人游观之地。久圯于水,断碑尚在。”当时,城市中有柳溪,东、西两侧山上则是一派翠柏苍槐,荫翳葱茏,争妍竞秀,吸引着四方游人,这一繁荣景象引出了宋、元时期著名的民间谚语———“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真定府,即今河北正定市,在石家庄崛起以前,正定市千百年间一直是华北大平原中部最富饶最繁华的大都会。人们之所以将“锦绣太原城”与“花花真定府”联句,说明正定和太原这两个地理上处在一条东西平行线上的大都会,在当时已经驰名天下。

二、太原水系衰败原因分析和现实困境

经过历代城市建设,太原城中山坡平为街巷,但地势仍东高西低。每遇有暴雨冲刷,汾水便会泛滥。据1935年出版的《太原指南》记载,到民国年间,太原城中仍有数处水泊,如:文瀛湖(今儿童公园);南海子;西海五;鱼池;饮马河;西泽河;黑龙潭;新南海(即今迎泽公园);后小河等。此后,随着近代工业的兴盛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太原水系逐渐萎缩衰败。对于城市水网的衰败,一般都归结为近代以后的陆路发展和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对于太原这一具体城市而言,还应结合其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制度变迁、人口增长等因素作具体分析。

1.气候条件的制约

历史上许多城镇都是结合河湖水系自然形成的,穿太原城而过的汾河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基本上成为排污通道,城区内虎峪河、南沙河等13条水道也逐渐干涸萎缩,这与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日渐干旱的变化是分不开的。太原市地处大陆内部,距东海岸线较远,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按水资源条件分类属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20mm~457mm,比山西全省平均年降水量518mm低61mm~98mm。总降水量分布由南向北逐渐减少。1970年以后,降水量逐渐降低,1991年到2000年,年降水量仅428mm。另据太原市1916—2000年气温资料,1985年以来太原市的年和冬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各季的平均气温在20世纪末都处在上升阶段。[3]气温的持续升高以及降水量的减少带来水资源的匮乏。地表水日渐干涸,汾河兰村以下断面非汛期基本没有流量;地下水储量也大幅减少,兰村水源地地下水位以每年1m左右的速度下降。

2.人口激增和社会经济发展

在历史时期,人类依水网而居,河道密集的地方也是居民区最密集的地方,河道带来了生活和生产用水,带走了城市污水,对于无严重工业污染且径流数量足够的古代,这是实用并且经济合理的做法。现代城市中,自来水深入千家万户、工厂单位,生活和生产废水由市政排水系统带走,居民的生活重心从“水边”移到了“路边”,河道的作用被简单化为防洪排涝,或成为城市废水和垃圾的投放地,有的甚至填埋开辟为建设用地。城市居民对水系的依赖性减弱。1949年太原市常住人口仅21万人,截止2008年,全市人口已达355.3万人。城市人口的激增带来居住空间的膨胀和生活、生产污水的增多,河道被大量侵占和污染。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城水系保护的重要性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先后疏浚汾河和南北沙河等河道。但从当前城市居民生活与水网的相互关系来看,生活上实用性的关系纽带仍很薄弱。

3.城市水环境质量下降

人对水的需求有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自然洁净的水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肮脏的水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厌恶,由水传播的疾病则直接危害到人的健康。长期以来太原市内水域得不到有效管理,市内各河成为排污沟,全市河流普遍受到明显污染,成为生态环境的污染源。城内水域的水质恶化加剧了水量短缺,促使了水系功能的退化。汾河太原段全河段均为劣V类水质,全河段主要超标污染物总氮、挥发酚、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的浓度值分别超标17.93倍、10.90倍、10.53倍、3.68倍和1.15倍。据统计,太原市每天流入汾河的污水超过30万吨。[4]

4.落后的水环境管理

在古代,维护河水清洁成为居民的共识,并代代相传。现代城市化后,虽然径流增加,然而地表水大多汇入城市排水管线由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城市水域得不到足够的水量补充,降低了污染物的自净能力,起不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此外,水体清洁维护完全成为政府的责任,居民远离污水的处理过程,误认为污水处理厂能够完成清污的所有工作。事实上,太原市每天的污水排放量为64.02万吨,截至2009年底,太原市六个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52.9t/d,即太原市城市污水量82.6%得到了处理,仍有17.4%的污水得不到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运行状况也不够良好,还存在着经费不到位、收不到污水、收费政策不到位、污水管网不配套等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环境的恢复。[5]

三、古城水文化再生策略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舞台,水是城市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当水资源能够满足城市的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时,水文化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着促进作用;当城市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超过了水资源的承受能力时,水开始制约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水环境遭到破坏,水文化自然衰败。太原作为一个历史古城,在当代重新寻找到恰当的水环境定位,发挥水文化的独特价值,对于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拓展旅游新空间,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建立如下几方面的再生策略:

1.以水为核心的城市规划

太原虽然地处干旱半干旱区,但在历史时期水系曾遍布市区,先期具有丰富多彩的水文化内容,历史资源值得认真研究,并加以继承、发扬和创新。目前的城市保护和更新建设,如街坊改造、道路拓宽、公共空间和建筑的选址与设计、旅游娱乐设施的设置和绿化生态建设等,都不能把河道作附属因素来考虑,而应以水为主体。充分利用现有水网,再恢复和开拓一些河道和湖面,使其成为城市生态景观中心、居民休闲活动中心和联系古迹的纽带。西方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始进入到以信息和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阶段,滨水区重新成为有吸引力的城市生活地区。目前,太原市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比较单一的产业结构正在调整过程中,部分呈现出“后工业化”的趋向,城市水网的价值不应局限在城市美化和历史文化保护上,更应从社会转型进程中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对待。通过水文化的恢复,促进旅游、服务、信息等朝阳产业的扩大,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品位。

2.解决河道的水质和水源问题

水系是水文化的载体。恢复城市水系,改善水环境是水文化能否复兴的重要前提。在加快污水处理和污染源截流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重点建设引水工程,激活城市水体;发动居民共同关心、参与,共同维护和建设城市水系;针对破坏城市水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加强法制管理,教育与重罚并举。关于水源问题,可以尝试建立城市中水系统,加强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建造或改建,铺设城市管网,推行回收污水的收费制度,在洗车、绿化、洗路、河流补水等各行各业积极推广废水回用。将二级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与太钢、热电厂等工业冷却用水作为城市地表环境水系的补充。另据作者研究,2000年汾河的地表水实际利用水量超过允许利用水量,赤字为4.319 3×108 m3,全流域径流利用率均超过国际公认40%的阈值。目前引黄河水作为太原地区生活生产用水存在水质不达标、处理费用较高的问题,但如果转变为城市河道生态景观用水则不需过多处理,既可以弥补部分汾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赤字,还大大节约了费用。

3.营造和谐统一的水文化内容

每一处河道,每一片水域都承载着一段水文化内容,带给城市居民地区归属感和历史的回忆。恢复水文化,一是应摸清历史水系沿革的详细情况,对水系的水源和水量组织多学科论证,重点保护与太原城市历史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部分恢复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河湖水面,使市区河湖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二是分区段对水网进行规划设想,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目标,制定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水域附近土地规划方案、协调措施和公共投资方向。对滨河地区的建筑设计和环境质量提出具体要求,如控制滨水建筑高度、体量,预留出通往滨水地区公共通道,鼓励和强化滨水地区的功能混合性和公共性,确定适宜的开发规模等。汾河太原城区段目前是主要的城市景观水体,在城市规划中与“城西水系”贯通[7],如将汾河景区和城西水系进行联合规划,并充分利用旧有水道和城市干渠,结合当地历史水文化内容建立若干主题广场、休闲公园,不但可以提供水利、防洪、生态、休闲、旅游、景观等多功能、多元化为一体的开放式城市滨水空间,还将充分体现古城历史文化积淀和古都风貌。

古城太原水文化恢复策略研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