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学分,现在的大学活动还有人参加吗

01
我以前在老校区的时候,只有一个很小的活动中心,而且设备老旧,那个音响基本上是自带赫兹伴奏的。
我从不要求学生做活动,当然如果他们想做,我也会支持。实际上大学生的热情是很高涨的,经常会有班级到我这里来借活动中心办各种活动,同时也邀请我做为嘉宾参加。因为他们几乎请不到其他的老师,别的老师都是两个校区跑,只有我是常驻,他们一定能找到我。
参加的老师少,设备陈旧,然后呢,然后学生办活动,其实也是一言难尽。毕竟想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
我那时还兼任学生会的指导老师,就会问他们,需不需要我帮忙。学生都拍着胸脯,说:要对我们有信心,你别管,到现场来看我们的精彩演出就可以了。我点点头,竖大拇指:好的!
我从来没有说过,但是基本上学生做的活动最后效果总是不会超过我心里预测的范围:台上的演员比台下的观众多,活动的时长总是控制不好,我最长一次参加活动,从下午3点坐到晚上9点半,最后工作演出人员在台下都站不下,观众只有个位数了,我坐在第一排,就在旁边音响旁边。我耳鸣了两天。
如果按照活动效果评价来说,这些活动,并不成功。可是从我的角度来看,是挺成功的。我们让大学生做活动,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打发时间?为了给谁展示?为了能获奖?
为了锻炼学生。
如果我一开始就带着自己的经验,指挥学生做活动,把我知道的而他们没考虑到的细节都给他们考虑好,活动的效果一定是好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活动的意义是什么?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控制时长,为什么要提前调试设备,为什么要提前到各个班级做宣传,为什么要在现场准备小礼品……如果不自己感受一下,学生永远不会知道问题在哪里,如何解决问题。只有把问题暴露出来了,我们才能解决问题,而且如果我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想法代入,学生也不会接受我的建议。
我不怕我的学生把活动搞砸了,搞砸了,就会认真思考,下次会考虑到方方面面,那个时候我只要稍稍提醒几句,学生就能明白我的意图,他们会飞快的成长。
这不就是组织能力的锻炼吗。他们之后的活动总是能办的越来越好。
有一次学生会主席到我办公室,很愧疚,我就开玩笑:怎么,你们做活动,只是给我看的吗?
大学生的活动目的,不是为了怕老师生气,不是为了获得这个奖项那个报道,初衷还是为了锻炼学生自己。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02
后来,大学生组织活动,越来越多了,可是这些活动,也越来越水了。
万物皆可学分制。学生组织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社团能积分,学生参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能获得学分。这样的目的之下,组织活动的越来越不用心,参加活动的越来越不走心。往往是申请一个教室,放一部电影,大家都低着头看手机,关心的是在哪里打卡。有学生说,一场电影,连续看了四个晚上。
这样的活动,还有意义吗?
不用学生吐槽,我也觉得没有意义。
那种乡村草台班子式的活动几乎再也看不到了,学生会拉来高额的赞助费,所有音响灯光海报设备全部都是专业人员提供的一条龙服务。以前学生会买彩纸在办公室,趴着桌子,画出各种海报,会想各种心思吸引同学们参加——到各个班做预演,在宿舍走廊放音乐跳舞然后扯着嗓子招呼大家参加活动,买荧光彩带从宿舍楼拖出红毯的效果,活动举办到一半,演出的同学会自己带糖果零食,现场发放,就怕自己上场的时候台下没人了……
上场唱歌的学生会忘词,跳舞的学生自己拿纸板糊的道具会现场掉链子,还有活动举行到一半跳闸停电的,学生就摸黑唱歌,从个人演唱变成集体合唱,气氛上来了还会现场报名节目上台表演的,台上两个人抢话筒争着唱歌……这样的现场没法拍照上新闻,最后总是闹哄哄的,可是学生们真的开心啊。
现在……现在如果没有学分,大学活动还有人参加吗。
03
我们总说,现在大学生越来越精致利己,可这和大学教育没有关系吗?
观看演出,能拿到0.5学分;参与劳动,能拿到0.5学分;参加社会实践,能拿到2学分;参加比赛,能拿到2.5学分;参与互动,还能加0.2学分……每一个动机、每一个行为,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只是会拿到分。
我们把学生培养的唯分数论,唯好处论,活动的好坏不是节目的质量而是学生自己能获得的分数高低。
这样的价值判断延伸到方方面面,以至于后来,千辛万苦请到一个专家教授来做讲座,可是现场来旁听的老师比学生要多得多,学生几乎都不愿意来,因为“没有学分的讲座,参加有什么意义。”
这是制度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老师的问题,很多老师过度追求形式,把学生的活动当作自己的工作业绩,一味求量,求高大上,不接受学生的失败,不能陪伴学生成长,学生的任何尝试或者组织的失误换不来指导,而是淘汰。拿地方电视台的节目质量要求从没有过活动经验的学生,以致于学生最后再做活动,首先考虑的是“活动现场拍照效果”,现场效果密码就是“各班级群发参加活动拿学分”。
这样的活动,究竟能带来什么样的教育意义,培养出怎样的学生?
我也能组织起高大上的活动,我会和学生说明什么活动我们是对外展示的,什么活动是为了学生自己娱乐的,需要形式的活动,我就带着他们做活动,他们明白也会捧场,我认为这个时候他们会明白集体荣誉感,也会配合。其他活动我很少干涉,学生就会知道他们想干什么都可以。
我不是夸自己,只是想分享一下自己对待学生活动的看法。实际上,现在我已经不会再带学生活动了,因为他们的活动已经太多了,即使看他们在班级群里发布的各类活动打卡消息,我就觉得学生们已经够忙了。
现在学生一星期参与的活动,差不多都是以前的学生一个学期参与的活动。
04
我们是在大学,大学的核心,仍然是学。
学,就是不断尝试,不断失败,最终成功,最终成长。学,也要脚踏实地,一步又一步,不要贪多,不要好大喜功。
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
作为辅导员,我确实认为现在的大学活动实在太多了,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实在太少了;以打卡为参与目的的活动实在太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实在太少了;苛责活动效果的情况实在太多了,允许学生自由发挥接受失败可能的情况实在太少了。
这样的大学多了浮躁,少了沉淀。
如果没有学分,现在的大学活动还有人参加吗?
这不是我们作为老师的一句感叹,而应该是一个问题。把学分抛开,我们还有没有能力吸引学生参与活动,还能不能指导学生组织好活动。
如果有一天,我们老师自己也只会以学分来吸引学生做活动,不敢做活动,害怕活动失败。那么不仅是学生有问题了,我们老师自己,是不是也出现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