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工具箱】经济学模型:重要模型收集(学习笔记)
学什么:经济世界变化太快,今天的主流经济学在解释世界这个问题上越来越缺乏说服力,这里只收集一些争议较小的基础模型。
供需模型:找到能够灵活定价的大市场,在里面做一个稀缺供给者
投入产出比:学会用 ROI 的方式思考问题
机会成本:有得总有舍
激励模型:改变激励方式来改变人的行为
新经济社会学:要理解其中个人的经济行为,就必须理解他身边的各种人
资料:所长林超-跨学科工具箱
供需模型
概念:供给和需求是一个交易达成的对立面,而交易是经济社会运行的最基本要素,正是一个个的交易在为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定价。
定价的过程:定价过高的时候,因为有利所图,会导致供过于求,这时候总会有人降低价格,逼其他人也降价,越来越多的商家又会觉得无利可图而退出,商家们的竞争会促使价格达到一个平衡点
应用:可以帮助解决一些现象,和为如何提高自己的收入提供参考
为什么垄断之后就能最大利润呢?这时候只有一个选择,没有竞争。
如何不断提高自己的收入?找到能够灵活定价的大市场,在里面做一个稀缺供给者,这里的灵活定价、大市场、稀缺供给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例子:比如买一瓶矿泉水,在便利店里面卖2块钱,到了景区的酒店里面就可以卖20块钱。
反例:比如公交车地铁的票价就不是由供需决定,每天早上挤地铁的人那么多,明显供过于求,但地铁的票价是不会随之提升的。
注意:供需决定价格并不是万能的,前提是必须存在一个可以自由定价的市场
相关:从根本上决定价格的是商品本身的价值,供需只是影响价格

投入产出比
概念:投入-产出,也叫成本-收益,它们之间的比率叫投入产出比。
举例:如果你去种玉米,种子撒下去长出玉米的价值,减去之前投入种子的价值,再除以投入的种子价值,就会得出投入产出比。英文是 return on investment 简称 ROI 。
启发:学会用 ROI 的方式思考问题
误区1 只看投入而不看产出:比如有的人很重视省钱,用ROI思考则其实生活中有些地方,多花点前可能会产出更多的回报,比如买书或办健身卡
误区2 只看收益而不看成本:比如明星开餐厅很多时候都是亏钱的,只靠明星的光环效应,而解决不了成本控制问题,最后往往就是餐厅收入越多,亏损的越厉害
所以分析问题时候,一定要两者都要辩证的考虑

机会成本
概念: 假设有一个人他前面有三道门,走进1号的机会成本就是他舍弃了2号和3号的可能性
大学毕业选择读研,机会成本就是这三年你去工作的收益;
把原本研究买房的时间拿来研究股票,机会成本就是研究买房可能带来的收益
启发:
第一,我们要建立决策底线。比如去参加一个谈判,如果你清楚知道自己的手头 plan B 的成本和收益,就会使得你更容易坚持底线。因为实在不行,你就选planB,这就是决策底线。
第二,要明白可选择权的价值。虽然最终往往只能选一个,但有很多其他选择,或根本没得选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没有储蓄,或负债就是典型的让一个人丧失选择权的情况;记住,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过早地丧失可选择权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你不知道你会失去什么。

激励模型
在经济学研究里面对于激励的研究非常重要,因为正是人类对经济激励做出了反应,才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行为。
比如当老番茄价格上涨的时候,人们会不自觉地少吃番茄,而果农却会增加投入做更多的番茄,所以番茄价格对于供需双方同时产生了激励作用。
比如把激励制度从按照工作小时计费的,改成按件计费,提高工作效率。
应用: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很多时候要改变行为习惯,花点钱找个老师监督和反馈,大多时候远远比自己找一大堆资料方法,做心理建设成本小的多;
比如想学习吉他/编程/健身,预期自己找一大堆资料/方法,较劲脑汁让自己可以坚持更久,不花点钱找个老师监督(对,即使仅仅只有监督)
边际成本
边际:生活中很多的决策很少是非黑即白的,往往都是处于灰色地带。这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做或不做,而是要做多少、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在经济学上这个叫边际变动,即随着投入规模变大之后,成本的变化趋势,以下为几种类型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低:比如开发一个软件,如果全世界只有几个人在用,那么成本分摊到每个人头上就是天文数字。但如果全世界有 10 亿人在用,每增加 1 万个用户,新增加的成本几乎微乎其微
固定边际成本:比如共享单车即便规模做到 1 亿人,想要新服务 1 万人,新投入的共享单车的成本还是放在那里,没多少变动

新经济社会学
为什么学:
作为身在中国的我们来说,新经济社会学也许比经济学它更能解释中国的很多经济现象。因为我们大家知道中国本质上它还是一个人情社会。【差序格局】
但现在有了移动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技术之后,学术界可以绘制出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城市的人际关系图谱,通过更加复杂的计算模型去模拟真实的世界。
是什么: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核心理论就是嵌入性——个人行为是紧密地嵌入到人际网络关系中,要理解其中个人的经济行为,就必须理解他身边的各种人。从小群体到亚文化,再到国家、民族文化,都跟个人的经济行为有着很大关系。
例子:
要理解中国年轻男性为什么必须攒钱买房子,就必须要理解未来丈母娘的选婿标准。
统经济学家发现一个商店要排队,很可能这个商店供不应求,此时商店应该立即涨价才对,但很多情况下都不符合这个道理。之前郑州下大雨,很多市民要到超市排队买应急物资,此时你让超市涨价试试看。
坐地铁时非常拥挤没有座位,此时你会不会跟你旁边的人说“我给你50块钱,你把座位卖给我。” 基本是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