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真的败于赵括的纸上谈兵吗?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切断,也就是说上党成了韩国的一块飞地。韩王派人到秦国请罪,请求以上党换取秦国的息兵。但是上党的郡守不愿意投降秦国,准备把上党交给赵国,以赵国的力量来对抗秦国。赵王接受了,这引起了秦国的不满,我打了半天,结果被你赵国摘了桃子,这哪能忍,于是发兵攻赵。 秦国先攻占了上党,然后长平之战正式爆发。刚开始赵国的大将廉颇还想和秦军掰掰手腕,结果连败三阵,之后廉颇也学乖了,开始坚守不出,于是秦赵两国百万军队在长平一线开始对峙,粮草物资那是海量一般的消耗着。很多人认为这样拖下去,秦国会先撑不住,其实首先撑不住的是赵国。秦国有关中和巴蜀两个大粮仓,又修建了郑国渠,虽然说补给线长了一点,但是耗赢赵国还是没有问题的。 赵王对于廉颇久拖不决很不满,几次派人责备,但是廉颇仍旧坚守不出。秦国的丞相范雎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谣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于是赵王就用赵括替换了廉颇,后世很多人都说赵王是中了反间计,其实在我看来这就是赵王借坡下驴,趁机将廉颇拿下,谁叫廉颇老是不听话。之前赵国还派人到各国买粮和借粮,但是都遭到了拒绝。这场战争再拖下去,赵国就没粮食了,到时候肯定完蛋,现在主动出击还有一线生机。秦昭襄王听说廉颇被拿下后,立刻启用白起为主将,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国40万军队被坑杀。 实际上,赵国最大的失误不是换上去的赵括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而在于换将这个动作本身就表明了赵国要变更战略,要主动出击了,否则根本不需要换下廉颇。秦国这边的所有部署并不是针对赵括这个人的,而是针对赵军主动出击这个动作的,后来赵军进攻被围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还有纸上谈兵这个说法,肯定是在东汉之后才出现的,因为纸是东汉蔡伦发明的,在此之前根本就没有纸,哪来的纸上谈兵。 最后我们讨论一个问题,赵国该不该接受上党郡,我认为接受和不接受都不是问题。如果不接受,长平之战就不会爆发,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接受,赵国应该判断出,秦国可能会来进攻,而且是大举进攻。可是赵国接受上党后却没有什么准备,这里的准备包括军事上的和外交上的。赵国的君臣似乎并不觉得秦国会来进攻,即使打仗也不会是什么大仗。这才是赵国真正的战略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