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润发火了!线下商超都这么卷了吗?
策划 | 张远方老师
整理 | E商高研院(实效EMBA组)
上海的静默终于结束了,一切都在逐渐恢复正常,线下商超也都陆续开业。
烟火气息逐渐升起,人们的生活也步入了“正常”。
这不,大润发,大手一挥,用文案将自己送上了热搜。
有网友发帖,去大润发采购的时候,一些产品的价签文案,不仅仅调侃了封控的生活,也增添了生活的趣味性。
蔬菜还能被打入冷宫?还不因为在封控期间那些吃腻了的“土豆、大白菜、胡萝卜、包菜”。那些日常必备,没有还真不行的蒜头和小葱,也成为了超市顶流。
居家的日子,供应不求时,人们也更了解了生活,曾经不以为然的这次也都放大了需求。
大润发用拟人阐述,给了蔬菜们生命。
这些文案能够激发群众的认同感,主要也是因为大润发的洞察力极高,大润发在此次上海封控期间承担了保供任务,这就让大润发对市民的需求了如指掌,也能明确大众的内心,线上的抢购,已然让大润发积累了数据。
线下商超“越来越内卷”
这样的文案,也成功让大润发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和话题,自然也带来了不少流量,从经济角度看,这其实就是线下商超竞争的一种手段。
大润发抓住了上海人浪漫和内心的表达,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场战役的胜利,留给人们的更多是如何好好生活,大润发洞察到了这一点,还稳稳的抓住了。
经济形式下,商超的内卷越来越严重,新的消费群体的崛起,消费需求的变化和更新,让商超不得不重视年轻消费的群体。
年轻人的消费心理也是通过多维度信息的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的,不再是简单消费行为,产品的种种信息以及营销手段,都能成为年轻人的选择,在消费时需要考虑的范畴也更广,消费审美和行为也和曾经的消费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想要刺激年轻人消费,创意少不了。
近几年的线上电商的兴起,懒宅经济的出现,也改变了很多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出门,更多的依赖送上门和代办服务,哪怕多花点服务费,互联网更是促发了这些行为。
最明显的就是这两年的疫情反复,生鲜和社区团购的经济形式逐渐崛起,在上海封控的这60多天中,团购撑起了大半边天,消费习惯也将有明显的改变,因为这些崛起,降低了消费者去商超购物的频率。送货上门的方便快捷,也让线下商超的压力越来越大。
情绪的共鸣,更容易让消费者买单
情怀生意无非卖的就是记忆,那些曾经的美好和内心的共鸣,消费者在发展的今天,内心依旧存留的那些情感,一旦被品牌挖掘,不自觉就会为之买单。
为之消费的,也许不是商品,而是商品带来情怀。大润发的菜市创意万文案,无非就是洞察到了消费者的情感,一举拿下了消费者的心。
有了共鸣,自然就有了消费。互联网时代,像菜市场这种人间烟火气息最浓的地方,本身就有很大的潜力,人,离不开一日三餐,商超的营销更是如此,大润发营销正好踩中了这一步。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评论,将抽出优秀评论者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