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战为上而兵战为下,汉朝与南越的战略博弈,以及微操高手汉武帝

2022-01-02 21:53 作者:热带榕树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本篇继续讨论百越文明演进史。

上篇文章提到,从战国开始,至秦末汉初,整个华夏实际上都处于意识形态的真空期。

也正因为如此,秦朝灭亡,岭南赵佗割据一方后,思想领域也是十分混乱的。

具体来说,就是新建立的南越国,根本弄不清自身的合法性与认同感,到底来源于哪儿。

一、局面

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离心倾向,刘邦派使者陆贾出访南越国,进行了一场至关重要的谈判。

最后的结果是,双方在先秦儒家的框架下,订立了君臣名分。

赵佗以诸侯的身份,承认汉朝天子授命于天,拥有天然的合法性,并接受了册封。

相当于在意识形态方面,南越认同自己是华夏天下秩序的一部分。

同时也承认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来源于汉朝的皇帝的授权。

以上内容上篇文章已经讲过了,这里不多赘述。

到此为止,南方百越地区未来近半个世纪的政治、军事格局,基本已经定型。

算上本系列文章之前详细分析的闽越、东瓯,当时的局面大致如下。

浙江南部的东瓯、福建地区的闽越,由越王勾践的后裔建立。

他们积极参加了天下诸侯的反秦战争,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刘邦的分封,属于汉朝外臣,与中原关系较为紧密。

因为地处偏远,这两个王国仍然遵循周礼,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早期分封制度。

两广地区的南越,由秦朝岭南驻军融合当地百越部落建立。

虽然理论上,自赵佗接受了刘邦的册封后,他们也是汉朝外臣,但两者关系还是比较微妙的。

这一点翻阅《史记》、《汉书》,很容易就可以感觉出来。

至于原因,也非常简单,天下诸侯反秦时,曾组建过一个松散的联盟,立楚怀王为天下共主。

虽然这个楚怀王与傀儡的差别并不大,但由此可见,当时的各路兵马,是把“诛暴秦”当作彼此间共同的最高理想的。

有共同的理想,也曾共同奋斗过,那就很容易产生共同的记忆。

如闽越、东瓯,即便地处偏远,也是与汉军一块战斗过的,这是赵佗难以弥补的先天缺陷。

南越从未直接参加过反秦战争不说,前身还是秦军,就算最后位列诸侯,天下人又会怎么想?

典型案例,据《史记》记载,陆贾面见赵佗时,曾很不客气地威胁道: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除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

基本上是直接将对方定义成了应该被消灭的秦军余孽。

相关材料《汉书》中的细节更多,例如刘邦刚登基时,发布的诏书中有这么一句:

“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鄱君为长沙王。”

等同于在汉高祖最初的战略设想中,压根就没打算放任赵佗继续存在下去。

最初设想:南越划归长沙国

这种情况下,可以预见,哪怕双方在意识形态上达成了一致,彼此间肯定还是有隔阂的。

而吕后时期汉朝的一次鲁莽行为,更加剧了彼此间的猜忌。

这场事件的起因现存典籍上没有详细记载,《史记》只是很模糊地提道:

“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

经济封锁显然极大刺激了南越国,赵佗发兵攻击了北面的长沙边邑。

汉军组织反击,双方几乎立刻走到了战争边缘。

不过据文献推测,当时汉朝,可能完全没做好战争准备,吕后又突然去世,所以:

“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

虎头蛇尾的军事行动没有给双方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迫使汉文帝拉下脸面,二次派遣陆贾南下谈判。

陆贾见赵佗

至此,赵佗对汉朝本就不多的信任彻底崩塌,出于战略安全考虑,《史记》曰:

“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

南越国不但加强了北方军事力量,还通过种种手段,很可能是威逼利诱,控制了西瓯和闽越。

这里要着重注意一下闽越,两广与福建相连,闽越国又是汉朝的外臣。

战略上,赵佗的行为很有效地解除了己方的侧翼威胁。

法理上,这就是根本不把天子放眼里,严重破坏华夏天下秩序,形同叛乱。

二、微操

南方的局势更加糟糕了,但急于休养生息的汉帝国,似乎也没什么好办法。

双方就这样维持着脆弱的平衡,一直到汉景帝去世。

建元三年,汉武帝登基刚刚三年多,福建、浙江地区发生了一件大事。

闽越突然向东瓯开战!东瓯不敌,派人到长安求援。

战争的理由,《史记》记载,是七国之乱的吴国余孽从中挑唆。

但不管如何,汉朝的外臣,不经请示向另一个外臣用兵,法理上就是叛乱!

武帝此时虽未完全掌握大权,却表现出了极高的胆略!

他力排众议,发兵救援,结果:

“未至,闽越引兵而去。”

东瓯害怕再次遭受攻击,于是举国迁徙到了江淮地区,闽越随即占领浙江南部。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你最多只能夸赞汉武帝有胆量。

说不定还会有人提出批评,因为从结果看,汉朝除了面子,似乎啥也没捞到。

不过这场行动最大的意义,是探明了闽越的态度与底线。

史料中虽然没有明说,但从汉军之后的行动看,很有可能是这样的。

建元六年,赵佗去世没多久,长期受南越压制的闽越反咬一口,向两广进军。

第二任南越国王赵胡,立刻派人上疏汉朝,曰:

“两越俱为藩臣,毋得擅兴兵相攻击。今闽越兴兵侵臣,臣不敢兴兵,唯天子诏之。”

法理上,这种说法是完全符合逻辑的,甚至是很恭顺的。

你看,我南越国和闽越国都是你汉朝的外臣,现在闽越打我,作为君主,你是不是有义务帮我?

赵胡的真实想法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了。

或许是比较懦弱,急病乱投医,或许是笃定汉朝不会出兵,想借此削弱其影响力。

但是,汉武帝真的出兵了!而且再次兵不血刃!

《史记》记载,闽越王的弟弟馀善:

“即鏦杀王,使使奉其头大行。”

为了不与汉军直接开战,闽越国的贵族们自己砍了国王的人头,跑过来谢罪。

这是个绝佳的机会,如果汉朝保守些,以稳定为出发点,只要就坡下驴,是完全可以恢复双方君臣关系的。

只要立此次事件的主谋,明显最有势力的馀善为王就可以了。结果,汉武帝:

“乃使中郎将立丑为越繇王。”

越繇王名不见经传,肯定实力不足,难以控制局面。

可是上文也提过了,闽越国是遵循周礼的分封制国家,天子册封是代表合法性的。

邦国之内,有合法性的没实力,有实力的没合法性,必然无法稳定。

《史记》记载:

“馀善已杀郢,威行于国,国民多属,窃自立为王。”

这时候汉武帝又加了一把火:

“立馀善为东越王,与繇王并处。”

闽越内部自此混乱不堪,那南越呢?天子帮你解决了问题,作为国王,亲自过来朝拜一下很合理吧?

赵胡不敢北上,无可奈何之下,派遣太子赵婴齐作为人质长住长安。

汉武帝也不逼迫,而是很有耐心地等了很久,一直到赵胡去世,才送南越太子回国继位。

这么多年下来,赵婴齐不但非常亲汉,还娶了中原女子樛氏为妻,生子赵兴。

三、内乱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此前的文章我曾分析过。

赵佗为了稳定岭南局势,在秦朝灭亡后迅速推动当地驻军由郡县制向分封制转型。

南方秦人移民自此和百越逐渐融合,但融合的重要前提之一,是联姻。

具体来说,赵佗立了很多百越部落酋长为诸侯、卿大夫。

大家互相通婚,下一代往往和秦人、百越人都沾亲带故,能得到双方的认可。

结果现在,国王带着中原女子樛氏,以及孩子赵兴归国,《史记》记载:

“及即位,上书请立樛氏女为后,兴为嗣。”

外来的赵兴和百越部落,很难谈得上亲戚关系,他为太子,越人会怎么想?

汉武帝刀兵未动,南越赖以立国的分封制度,其根基宗法制就已经动摇瓦解。

很快,以赵婴齐为首的君主派,就和以宰相吕嘉为首的本土派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双方一开始还算克制,就像《史记》里记载的:

“王素无意诛嘉,嘉知之,以故数月不发。”

大家都知道对方没有诉诸武力的意思,因此还能维持一种脆弱的平衡。

赵婴齐的王后樛氏倒是想动手,问题是作为中原人,她没有根基,所谓:

“国人不附,欲独诛嘉等,力又不能。”

这个节骨眼上,汉武帝派兵南下,数量不多,仅2000人,带兵统帅之一是樛氏的弟弟樛乐。

外部的压力极大地刺激了吕嘉,他发动叛乱,杀死国君、王后、汉朝使者。

此时南越已经人心离散了,汉军2000人居然轻松打到了番禺附近。

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国君派系的人马倒戈相向,对此《史记》中模糊地提了一句:

“破数小邑,其后越直开到给食。”

不过吕嘉还是很有能力的,迅速组织反击,歼灭了这股汉军。

元鼎五年,汉军第二次南征,这回南越再也无法支撑了,迅速土崩瓦解。

南越灭亡后,汉军攻闽越,也很快取得胜利。

综上所述,大家也可以对汉武帝的战略手段窥见一二了。

这位伟大的帝王,在难以捉摸,随时可能发生任何变故的历史长河中。

几乎可以在任何关键节点,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精准地切入对手的要害。

以极高明的手腕和极好的耐心,引导整个局面朝着向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那么汉军平定南方后,历史又会如何发展呢?我们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心战为上而兵战为下,汉朝与南越的战略博弈,以及微操高手汉武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