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板与倒板

【秋思按】本文作者陈琥女士,琨老先生胞妹,自幼跟随母亲、兄长看戏,对京昆艺术颇有研究,并帮助上海京剧院和上海昆剧团整理编辑艺术资料,是一个纯粹的京昆艺术研究专家。
京剧中的导板,在《京剧知识辞典》中,释文为“导板……只有一个上句,列在一个正式唱段的前面,做为开导之用,故名导板。旧时由于音讹,常写作‘倒板’。”其实导板之旧称倒板,恐怕不是因“讹”所致,而是另有一说。
在京剧形成之初,以二黄为主,曲调比较简单,上下句“落音”比较单一,上句多落1音,下句多落2或5音,生旦皆然。而倒板作为上句,却落2音,与下句同,因有这个“上下颠倒”的现象,故称为“倒板”。西皮的大小嗓唱腔差异较大,老生上句多落2音,下句多落1音;旦角上句多落6音,下句多落5音。而倒板则老生多落5音,旦角多落1音,皆为下句落音,只不过生旦互换罢了,反正也是上句用了下句的落音,称为“倒板”正合适。(以上所引落音音符皆合高八度和低八度。)
后来,随着京剧艺术的发展,曲调大大丰富,上下句的落音也不再那么单一,倒板的落音也有许多变化,这样,倒板落音有时与上句同,本来按下句落音的特点变得不那么明显了,故而新中国成立后,新文艺工作者参与戏改,整理剧本曲谱,便以为那“倒”字乃“导”之讹,于是把它改正为“导”。当然今之称“导”,也很有道理,窃以为不妨“导”“倒”并存,实不必指“倒”为讹也。
顺便提一句,早期把紧打慢唱称为散板,散打散唱称为摇板,后来把这两种名称互换较为合理。在较早的出版物中仍可见到原来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