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少女的港湾:一件尘封的如花朵的珍宝

2022-12-26 12:42 作者:比邻星的猫-  | 我要投稿

只看了《少女的港湾》的第一章“遴花”,我就知道自己爱上了这部作品。
《少女的港湾》1936年,开始在《少女之友》连载,1938发行单行本。实际上,这部作品是在当时受川端指导的新人作家中里恒子的底稿基础上,川端加以校订、加笔指导和修改,两人共同执笔合作之作,不过大多时候以“川端康成永远的名作”为人所知,从文笔上也能看出一些与川端往期作品在风格上的不同,但我对中里恒子不甚了解,也并未读过她的其他作品,因此在此不会过多讨论。
这部作品也以“S文化”的代表作为人所知,S文化是日本战前的一种关注女性之间情感的文化,依循着这一文化的小说多被称作“少女小说”,虽然这种文化盛行的时间不算太长,但其对日本文娱的影响时至今日也不能忽视,博老师的漫画《明日酱的水手服》也不失为在这一文化语境下的作品。S文化相关故事的一个重要场景便是女校,这就消除了男性在故事里的存在,突出了女性之间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大多是微妙细腻的,也不乏热烈奔放的。早期的S文化作品不同于现今的“百合”作品,前者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具有独特的意义,相较于单纯的视听享受,那时的作品更加关注青春期少女情节的表达,这一情节包含了青春期的迷茫与自我认同的不安,尤其是面对成为大人的未来的迷茫感,既对大人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又依恋着过去作为“非社会人”的天真的美好,在这一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也帮助了青春期少女在夹缝中沉湎于一个独特环境时自然的情感流露,而在《少女的港湾》里,这种情感还被赋予了精妙的美学意味,也符合川端一贯的表达,即在细腻的美感中传达人世间的情思。
这部作品是在《雪国》发表的次年开始创作的,两者的差异极其显著,主因应该就在中里恒子上吧,但是它们对我的吸引力都是那种富有留白的审美意味。《雪国》里“穿过县界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 ”的简洁而留白悠远的描写在《少女的港湾》里焕发了独特的生命力,并以美好的画面感给人以真切的感动——“只有含苞待放的木兰花蕾绽露着白色的花瓣,痛苦地随风摇曳着”“透过浪涛般随风翻腾的树叶,能看见远方的天穹阴沉着脸变成了铅色”(杨伟译),——这样的画面是怎样的?想象一条土路,开辟在零星点缀着花朵的草地上,而镜头保持着刚好的距离拍摄着路旁花朵和绿草的特写,同时距离感给观者填补起空间感,让人遐想花草在天空下的景象,又或者是远远地描写树叶的摇曳,从而在文字之外形成占据大半个画面的天空的冷色……当然不限于空间的留白,想象的留白才是这样的文字所蕴藉的隽永,正是这样广阔世界之间一线风景的描写使得读者真切地体认到万物灵动的生命力的所在,体会到川端的美学意趣。文字的力量在此显现。
同样的,文字的力量在对少女心理的描写上也大放异彩。川端和中里的笔下展开这样一幅唯美的绘卷,它带读者进入一个遥远而细腻的感官的原野,少女们的心意主导着故事的流向,创造一片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世界,这个世界像一个尘封在阁楼一角的木匣,等待着人们悄悄打开,悄悄进入。
《少女的港湾》,在国内,似乎只有中国文联出版社和湖南文艺出版社分别在1998年3月1日和2014年8月出版的两个版本,且都不再印刷,再加上这部作品在中国读者群体里没什么知名度,相较于川端康成的其他“纯文学”作品,这个少女小说正如尘封的珍宝被逐渐忽略与遗忘,我愿在这里倾情推荐这部如花朵的珍宝,希望少女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和感受。


少女的港湾:一件尘封的如花朵的珍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