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失业日记
过去一年,我有半年处于失业状态,我也在努力找工作,不过国家经济在复苏,失业率在下降,可我没跟上经济复苏的步伐。
一、失业的人并非不优秀。我原来所在公司曾经是国内排名前五十的房企(不是恒大),但21年广州地产行业开始萎缩(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房企爆雷和裁员接踵而来,当年10月我所在的公司也开始裁员。当时,一大批注册城乡规划师、造价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以及985、211管培生都被列入“优化名单中”。 公司发展受挫,21年初就暂缓拿地,房屋建造和规划设计业务急剧减少,那些看来技术含量很高的岗位,诸如设计规划、建筑和造价岗位,成为了“暂时不需要的岗位”。被裁员的同事专业能力都很强,但公司暂时不需要,未来一段时间也不需要,公司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
二、很难“好聚好散”。裁员开始前的1个月,同事们都自发集体学习了劳动法规,都想着争取最大化利益。但是,我所在的公司却出奇地正规,按照“N+1”规则给我们计算补偿金额,第一批签离职协议的同事,签约后没几天就拿到补偿款了,部分同事还拿了二三十万补偿款。但是有情有义的公司不多,据我所知某港股上市的房企是不发补偿款的,即使员工提起了劳动仲裁且胜诉了,但公司依旧不执行;不少企业裁员补偿款按照所谓的“基本月薪工资”计算,并没按照法律规定的“过去一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员工实际到手的补偿款比法律规定的少了一大截。更有企业故意提高业务指标,借此逼退“工作能力不达标”的员工。
三、下岗地产人的出路何在。拿着公司的补偿金,再申请失业保险金(3000元/月),这让我快活了好长一段时间。但失业两个月后,我发现网投100份简历也基本没回复,广州地产公司招聘的岗位很少,跟地产相关的岗位基本都是销售中介和物业管理,地产开发岗位基本没有。我试图转变就业方向,或许可以去其他行业。但是目前就业市场充斥着大量求职者,长期在地产行业工作,让我的简历难以被用人单位青睐,因为HR都知道,这个以前在地产公司上班的所谓“项目经理”,就是被裁掉的次货。如果是职能岗位,或许容易转行,例如财务行政人力类的岗位,平移到其他行业的阻力相对小一点,但收入待遇下降20%几乎是必然的了。再看看身边的旧同事,他们都找到什么工作了呢?有的托关系进了国企、有的卖保险、有的做地产中介、还有的自己创业开了餐馆或者网店。
四、整体就业环境不友好。离职后我发现,不少企业不按规定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在一些招聘平台上,用人单位还明确表示“不买公积金,社保转正后才缴纳”。经常有人会吐槽35岁以后很难找工作,但我发现广州不少政府部门招临聘人员,把年龄卡到了28岁。国企和中大型互联网企业是很受求职者欢迎的,但此类企业热衷于人力外包,外包岗位待遇虽然也不低(前段时间看到某中型IT企业招外包项目经理,税前20万一年),但晋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很受限制,也不能参与项目奖金分成,除非有幸转入编内。
五、体制内是最包容的工作。不少同学在企业摸爬滚打两三年后,都选择了考公考编,他们都称在企业工作的日子是“被社会毒打”,个别同学更是选择了全职考公。体制内工作是很包容的,不看毕业院校、不看在校成绩、不看工作经历、不看业务能力,仅以一份试题决定是否能进面试,面试也是结构化面试,有标准的答题模式。大学同班同学里,应该有四分之一进入了体制内工作(公务员或事业编)。我们都还没到三十岁,体制内的同学似乎都已经极度满意现状。有人说体制内会消磨一个人的进取心,但这何尝不是好事呢?生活要这么多风起浪涌干嘛,平稳渡过一辈子就好,就算在科员岗位上干一辈子,不见得是什么坏事。要知道,这可是能干一辈子的工作啊!
国家在鼓励消费,发布了《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要求各地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消费渠道是有了,消费保障也有了,那钱呢?就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