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相信造不如买嘛?华为在全球光收专利费就营收12亿美金!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焦点话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现实的、节约的、高效的做法,可以避免重复造轮子,快速获取先进技术和设备。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短视的、依赖的、消极的做法,会丧失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机会,陷入被动受制于人的局面。那么,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看呢?我们不妨以华为为例,来探讨一下。

华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成功的通信设备和智能手机制造商之一,其产品和技术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过30亿人口。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2万件,而与华为签订双边协议、付费获得华为专利许可的企业有29家,来自中国、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区域。华为每年从全球专利许可中获得约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亿元)的收入。

华为的标准必要专利6500余项,全球占比14%,排名第一。华为将从2021年开始收取5G专利费用,每部手机最高收费2.5美元。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华为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方面的实力和成果。那么,华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难道是靠着“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理念吗?显然不是。华为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它坚持了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华为过去3年的研发投入达到654亿美元,超过其余3巨头的总和。华为每年投入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15%以上,拥有8万多名研发人员,在全球设立了28个研发中心。在依靠自身技术力量的同时,华为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国际合作伙伴进行合作设计、合作制造、合作开发等方式,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把最核心的关键技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

可以说,华为没有盲目地追求“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做法,而是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标,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样既节省了成本和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优势。这也正是大国大企业应该具备的格局和智慧。
总结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对于不同的国家、地区、行业、企业来说,可能有不同的适用性和效果。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显然是不能长期奉行的。因为这样会失去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机会,导致技术落后和市场被动。只有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战略,才能实现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的目标。华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