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讲解——气象类(1)“雪”

本期我们一起练习关于“雪”的描写。
趁着在冬天的弥留之际,先把“雪”放在前面来讲。
写作知识点
雪相比于其他从天而降的自然物质,在路途规划上有着更深的考虑。在空中飘漾的雪,会因为一阵风,时而改变方向,时而回转到更高处。或许有一种超越物理学意义的原因:雪不愿那么快地去到地面,因为它没有获得短暂存活的确切把握。若是落在前辈们的身上即变为积雪,若是落在其他潮湿的物体上则当场死亡。因此,关乎生死存亡的事,不得不慎重。
当积雪已经形成,原先色彩虽不缤纷但多姿多样的世界,变成单一的冷色调,我们心中对此或许会有遗缺的感觉。但这种白色又是极美的景色,我们对它无可指摘,并且对它大加赞赏,甚至忘了世界的本来面貌。而当雪开始融化时,我们又有一种怅然若失,同时还有对世界重新复苏的豁然感。
雪的这种生死未卜的宿命感,以及用美的方式打乱世界的秩序,可凝结为两个字——凄美。
雪的外在特征自不必说,若是探究它与人之间更深层次的含义,则可以说:雪自身冰冷,但它有一种让人忍受冰冷或是忘记冰冷的能力。空中的雪,既有自然物的纯然性,又有艺术品的诗意,所以我们愿意去接住它;雪地的雪,既有作为景物的观赏性,又有当作器物的趣味性,所以我们愿意与它嬉玩。
我们抓不住阳光,握不住雨水,至于冰雹……我们唯一能无所顾惮地把握住的就只有这渺小而万变的雪花。

名家文章品读:
端木蕻良:《大地的海》
静静的空间,都让白雪给添满。雪花打着雪花,雪花打着松枝,雪花打着地面。
雪渐渐大了,风渐渐冷了,雪片都破碎了,碎成又脆又薄的雪粉。
雪在风里旋着,风在雪里扰着。冬天呜咽着,树林蔓延在山谷上,它吼鸣着。
本文中,作者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了风与雪在大地中交织的形态,也是风与雪在心中交织的状态。
第一段第一句首先给出一个场景。后面一句分别描绘了雪在空中,再到树上,最后落到地上的整体画面。只用“打着”二字,既体现了雪自身的纷乱,又给人以繁多并且不停充斥着空间的感觉,为第一句作了完美的诠释。
第二段,风介入进来,雪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受到了破坏。
第三段,雪与风交融。情与景呼应。
在本篇我们可以学到:
1.在描写具体事物时,可从多个层面或角度来呈现,但相互之间要有一定的结构关系。
2.在描写演化过程时,层次递进要有一定的逻辑性。不一定是现实世界的逻辑,也并非一定是文学性上的逻辑,但至少要有能引起审美感受的逻辑。
3.思考:本篇最后一句用“冬天呜咽”和“树木吼鸣”来表现冬日的萧瑟;假如稍加修改,能否唤起我们不一样的情绪?

[法] 莫泊桑:《羊脂球》
一铺由雪片儿构成的连绵不断的帏幕往地面上直落,同时耀出回光;它隐没着种种物体的外表,在那上面撒着一层冰苔;在这个宁静而且被严寒埋没的市区的深邃沉寂当中,人都只听见那种飘忽模糊无从称呼的磨擦声息,雪片儿落下来的声息,说声息吗,不如说是感觉,不如说是微尘的交错活动仿佛充塞了空中,又遮盖了大地。
在这段文字中,前面部分描写事物外在形象,中间一句对城市作了一个总体概述,后面部分用声音的形象来表现城市的静谧。前后在形式上有种对称的美感,整体在意义上则是从实到虚、从具体到抽象、从视觉到听觉再到感觉的渐变过程。

[苏] 费定:《不平凡的夏天》
傍晚时刮起的暴风雪,那时正极其猛烈。过早降临的冬季,几乎总是以不祥的风雪开始。风雪摧残,蹂躏地面上的一切,在低地上积起雪堆,从山上舔去最后的草茎。尘土,像玻璃屑一样坚硬,随着风雪旋卷。房屋在风的压力下倾斜、呻吟。一切都弯折、蜷缩、颤抖,惨厉地、多音地呼啸着。
本段中用了许多较为有力的、消极的形容词和动词。最为生动性的是“舔去”一词,倒不是它本身有什么出色的表现,而是在整篇中有一种幻觉般的格格不入感,超出了作为普通的拟人化动词产生的效应。无论是万红中的一点绿,或是万绿中的一点红,都是耀眼夺目的存在。

[美] 麦卡勒斯:《伤心的咖啡馆之歌》
破晓时分,地上已经盖满了,奇异的雪堆在教堂红宝石颜色的玻璃窗前,给屋顶铺上了一层白毯子。雪使小镇显得丑陋、荒凉。工厂附近两间一幢的房子看去很脏,七歪八斜,像是马上要坍塌。不知怎的,一切都变得很阴暗、没精打采。可是雪花本身——它身上自有一种美,这里附近一带很少有人领略过的。雪花并不像北方人所描述的那样是白色的。雪花里含有蓝和银色这样柔和的色泽,而天空则是泛亮的灰色。
色彩,本文中的关键要素。用雪直观的美反衬现实景况的丑;再用雪暗藏的丰富色彩,对比天空单调的灰。雪成为批判现实的工具。最后一句较有深意:一双能看到雪花里美丽世界的眼睛,看天空却是灰色的——这现实令人何其失望。

[法] 左拉:《萌芽》
雪已落了两天,上午刚停止,强烈的冰冻凝固了无限大的积雪面;这道路墨黑、墙垣和树木洒满煤尘的黑色区域,已整个变白,盖了无限的和唯一的白色。在雪底下,二百四十矿村偃卧着,仿佛已消失了。没有一支烟从屋顶上冒出。没有火的房子,和路上的石块一样冷,不能融解屋瓦上的厚层。在白的平原里,这只是一堆白石矿,看来,很像死了的村庄,罩上它的殓尸布。沿着各条街道,只有走过去的巡逻队留下他们践踏过的泥泞和混杂印迹。
黑白、静止、冰冷是本文的主调。前面一大堆死气沉沉的环境描写,没有活物的迹象;到文章最后,出现了巡逻队的足迹,使那片印迹在这死寂中显得极为鲜活。

[法] 莫泊桑:《珍珠小姐》
雪已经下了一星期了。我们可以说是到了世界末日。偶尔走到城上向平原一看,它使我们的心灵都冰透了,那整个一片白漫漫的地方,全体是白的,冻结了的,并且像漆一样地发光。我们竟可以说是上帝包好了地球,预备送它回到洪荒世界里去。我告诉你:那情景真很凄惨。
本文最后所用的比喻,在今天看来有些差强人意。或者说在作者所处时代的读者读到此处时,比当今的读者感受到的趣味更强。这说明有些东西可以跨越时间,有些东西则不能。那么什么东西能跨越时空呢?我们将在下一期为你讲述。

本期写作练习:
光韵世界:《雪》
若是回忆那久远的幼年时期,痛苦总多过欢乐,寒冷总强过温暖。
南方的冬季难以见到那诗意的白雪。某个早晨,在校外的草坪上,突然有一片白茫茫的雪光映入眼帘。过于欣喜的年幼的我,未能认知到自然世界的全部意义。我抓了满满一把雪,小心翼翼地放入衣兜。
当回到家后,我怀着无比骄傲、激动的心情,为家人展示我得到的幸福。然而,翻开衣兜,却只有几根湿漉漉的枯草安躺在里面。
那种因对世界缺乏理解而带来的失望,因过于热烈的信心受到挫折而带来的窘迫,一直一直重复着,在我每当伸手去握住“白雪”时。
但对美的事物我又无力抗拒,因为我怕放弃后会令自己变得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