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画禅室随笔》笔记(二)

2023-07-25 22:38 作者:sissie1012  | 我要投稿

       颜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谓欲藏锋。后人遂以墨猪当之,皆成偃笔。痴人前不得说梦。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而暮合辙也。

——董认为屋漏痕与折钗股是对藏锋的描述。偃笔是笔锋倒下难以提起。没有大量的实践奢谈屋漏痕,折钗股是水中捞月。

 

       药山看经曰:“图取遮眼,若汝曹看牛皮也须穿。”今人看古帖,皆穿牛皮之喻也。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为作者,字如算子,便不是书,谓说定法也。

——药山禅师看经书,对弟子说:我不让你们看经书,唯恐经书遮住了你们的眼睛。如果你们也要看,需要透过表皮,看到本质。”今人看古人法帖,道理是同样的。古人的神采和气质在笔墨间酣畅淋漓,秒在心到手到,风格天成,故为法帖。如果字写得像算盘子一样没有变化,就不是书法。这是个共识。

——对于书法来说,精神层面的内容才是书法的本质,故精神世界的饱满乃是其追求。在书法传达的精神世界里,字法、笔法、章法、墨法都是牛皮和遮掩物。历史上不同时期产生的被人们一直推崇的那些名篇,之所以达到那种连书者本人也不可再有的完美境界,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中除了显现过人的技能功力之外,更在于书中还有该书产生后不可再复制的真情实感。书法初有时,除了技能要求,人不知有其他,可发展到唐代,人们就已认识到书法史主体的精神面貌的形式、情志意兴的形式。

——以前听个书友说,好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有段时间盛行书法,他们一帮人邀请欧阳中石给他们上课,写来写去,发现出现瓶颈,得不到提升,究其原因大概是文化水平、精神层次的制约阻碍了其书法的精进。

 

       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向左转需要先向右取势。“擒纵”是对速度和转弯的把握,所有转弯必须一边紧,一边松。

 

      书家好观《阁帖》,此正是病。盖王著辈,绝不识晋唐人笔意,专得其形,故多正局。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此赵吴兴所未尝梦见者。惟米痴能会其趣耳。今当以王僧虔、王徽之、陶隐居、大令帖几种为宗,余俱不必学。
——《淳化阁帖》真假参半;董认为赵过于保守,只有米芾和他款曲相知。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门室也。兰亭非不正,其纵宕用笔处,无迹可寻。若形模相似,转去转远。柳公权云:“笔正,须喜学柳下惠者参之。”余学书三十年,见此意耳。

——古人不以端正取势,而是以奇侧来取正势。接着说王的字变化微妙,无迹可寻,贬赵孟頫的字虽力追古人,但终不入晋唐套路,用笔,结体,意蕴均没有达到前人高度。赵的字入笔说是单一,露锋入笔,没有王的又藏又露,但也写的很灵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更喜欢赵的字多一点,董的风格就是疏可跑马

——最后讲柳的字如其人一般刚正不阿,凛然正气,不可侵犯;书法艺术“心之所发”,刘熙载《艺概》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读《画禅室随笔》笔记(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