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我们要有世界性眼光,诚实面对历史(节选&吐槽)
《戴建业:我们要有世界性眼光,诚实面对历史》——张丹丹·凤凰网文创

一乘文化《戴建业聊诗词和教育》系列节目复读
残篇传送门:


2020年5月13日 14:19:32
作者:张丹丹

很多人知道戴建业,多是源于之前爆火的各种讲古代诗歌和诗人的视频。永远乐呵呵的笑脸,特色的湖北麻城方言,俏皮而颇含意趣的表达,戴建业将伟大的诗人们拉下神坛,呈现在活生生的人生情境里。有的视频能达到几千万的播放量,他幽默一笑,“没办法,有人爱嘛”。基于这些讲课实录,戴建业也带来了最近新出的《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这本书,他希望读者们能身临其境感受他的课堂。
这位“别人家的老师”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组长、学科带头人。

【吐槽:几千万人级别的根本性误解,这就是自封“温和派”口中的“文人相轻的上纲上线的喷子”。只见易中天点了一个赞】


“在整个现代文明发展中,我们给人类贡献了哪些?”
凤凰网文创:疫情期间,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事?在武汉的生活怎么样?
戴建业:因为我跟北京的出版社签约,我的唐诗研究的四本最近要出版,现在是在昼夜写作,不断准备资料。我明年退休,这样我就能够一心一意干自己的事情。我身体还比较好,准备用几年时间,在我的领域里写两本比较满意的学术专著。另外,我比较喜欢写随笔、杂文和散文, 十年前一个教授告诉我可以开博客写文章,我自己马上开了一个,觉得很爽,2011年就开始写。当时很多人喜欢我的文章,等着我更新。我想认认真真地接续上。如果今年还行的话,我想翻译点19世纪末期英国人的随笔,现在有些这方面的译文,我不是很满意。
武汉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但是由于还有不少无症状感染者,所以我们还是不敢马虎,很多人也不敢出去。我个人的生活还是不成问题。(编者注:初次采访时间为4月7号。转者按:注意这个采访的时间。)

【吐槽:作为“陶学”第一人,却连陶渊明的生平都不知道,这就是戴老师的学术专著。

而除了这样的随便臆断的故事以外,戴教授的古代文学教研的成果就只剩翻译了一些英语文章了】

凤凰网文创:面对疫情,你有没有一些新的思考,尤其是从文化、历史的角度?
戴建业:我是这样的,即使在社会上发言,我也不想像有些学者那样,从一些很宏观的角度谈。这些我思考得不多,有更多专业人士谈得比我好。我研究古代文学,我打算限制在自己比较有一点把握的范围之内谈。
我必须强调,我一直在反省,我们是否有勇气面对历史。我们社会长期似乎有一个共识,近代以前中国是领先的,是这一两百年才开始落后。那么我就要比较一下中西方从古代到现代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和我们的孟子基本上是同时期的人,孟子留下一本伟大的书叫《孟子》,很薄,全部加起来最多5万字。亚里士多德留下来的至少是几十本书,他的哲学著作有《形而上学》,自然科学著作有《物理学》、《气象学》、《动物志》,美学著作有《诗学》、《修辞学》,还涉及逻辑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真是多到恐怖。而且古希腊,也就是我们的战国时期,就有几何学了,抽象得不得了。

【吐槽:《孟子》全书,38125个字,连4万都到不了。《孟子》算什么东西?不要说大学里古代文学学科的组长了,就从我这个小县城里随机挑两个初中语文老师吧……
亚里士多德的问题很简单,因为后人可以托名,这种事儿太常见了。比如汉代时,托名为“黄帝”写的作品就足有几十本,但我们谁也不认为真是黄帝写的。】

他们研究的这些,我们同一时代的祖先可以说是闻所未闻。孟子的“仁政”思想肯定是非常好,文章写得也漂亮,但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比较就知道,孟子的东西非常原始。亚里士多德当时就开始对个体与城邦、公民与政体开始探究,在各种政体类型之间不断比较,他们的社会形态发展很成熟。

【吐槽:这就是托名古人当真之后会发生的事儿,比如,真把《神农本草经》当成四五千甚至更早的“神农氏”的作品,“穿越”更明显。】

中国从古代一直到近代,西方列强打进来之前,我们所有的思想家从来没有设计过在皇权之外是不是还有别的制度,几千年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吐槽:部落、联盟、禅让、诸侯、皇帝、封国、王爵……仅仅是主流现状就已经摆明了这是鬼话了,更遑论全体的思想。或者,试问,政治史上的所有大事,远的不说,从秦始皇开始,哪件不是一定数量的大臣提出、讨论最后实行的。】

孟子有一篇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说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相当于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一个小镇,我们去攻打它,在孟子看来能够“环而攻之”,就是我们得了天时,然而没攻下,就说明我们没有得地利。但其实,能“环而攻之”,不仅仅是占了天时,“攻之而不胜”,肯定有很多原因,不仅仅是缺乏“地利”。这里面孟子就有逻辑上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很少出现这种问题,他的学术著作抽象深刻、逻辑严谨。

【吐槽:宁硬是给往错误去翻译,孟子的逻辑能不出问题吗。。
这里提到攻城,是为了具体说明怎么个“天时不如地利”,举了个例子;而非是说:包围攻城中出现了问题的话,原因(只能)是没有地利。这样的东西倒过来是无法成立。】

我的意思就是,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说过去一定是比别人先进。我们14亿人口大国,在整个现代文明发展中,我们给人类贡献了哪些东西?现代数学、物理学、化学、逻辑学没有一样有我们的身影。我不是说我们民族不聪明,而是文化的差异,在美国只有几百万华人,那么多人获得诺贝尔奖,但咱们14亿人很少有人获奖,主要原因在于,华侨到美国以后,受到那边文化的影响和科学献身精神的激励,但在国内,我们有一个特点,就是你稍稍在科技或者哪个专业上有一点成就,马上想办法找门路去当官,哪怕他最适合去做科研。

【我就不吐槽了,有请:
鲁班、墨子、石申、甘德、洛下闳、张衡、丁缓、蔡伦、杜诗、刘徽、裴秀、马钧、浦元、诸葛亮、虞喜、祖冲之……算了不列了,到了唐宋这样的时代更多,到了近现代更更多,叫得上名字的,四位数吧……请他们代我吐槽】


“要有世界性的眼光,要有勇气诚实面对历史”
凤凰网文创:你认为,我们传统的文化里缺少科学精神?
戴建业:我们缺少对科学的献身精神,也没有科学传统,我们古代的诗人,包括李白,我们现代很多科学方面的学者,他们人生的首选就是当官。很多人是边当官边搞研究,边当官边写作。其实,我们有些有真正专业精神的学者就是不考进士,例如清朝前期的乾嘉学派,但毕竟这种人很少。

【吐槽:搞科研跟考进士不冲突。考进士这个事儿,从唐朝开始,有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但更重要的是吏治、策论、鉴史之类的实用学科,更有律学、书学、算学、玄学(开元二十九年加入)、武举(武则天时加入)、医学、阴阳、卜筮、图画、工巧、造食、音声、天文等等。而不考进士的,则也多了去了】


如今,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我们应该用一种坦荡、博大的胸怀,勇敢诚实地面对历史和现实,来承认我们的文化和现实中的不足,我们一定要承认世界上哪些人对人类有巨大的贡献,西方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有哪些精华,都要让我们的年轻人去了解和学习,培养我们对科学的献身精神。这一点对于民族的发展特别重要。

【吐槽:说得好,特别是请某位双标奸好好学学这段话】

凤凰网文创:在你看来,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文明?
戴建业:在研究现代文明的时候,可以看到,我们的转型转得特别艰难,日本明治维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特别成功。我曾经在澳门大学有个发言,有一篇很长的文章,叫《文化认同与文化转型》,我分析了张之洞和福泽谕吉的同名书目《劝学篇》。比较一下就知道,胜负已定,人家的那种世界视野,那种对各种文明的比较,对未来发展方向清醒的认知,总之你一看就知道,那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们张之洞也写得很好,但是抱残守缺。我不是说要全盘西化,就是说要有一种世界性的眼光,福泽谕吉在日本那种历史的重大的转折中,他看清日本应该向哪里转,所以日本纸币上印上他的名字,我觉得实至名归。

【吐槽:教授就是不一样,知道直接吹大川周明不够劲儿,丰臣秀吉又稍远点儿,故此选择了福泽谕吉先牲】


戴建业:我们要有世界性眼光,诚实面对历史。
宁直接宣传束棒主义不就完了吗,多省事儿啊。哦,不行,容易被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