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拳 尾闾 挪移 重心
武术的确很难用言语讲清细节 就像 那个这个这样那样 但是 我的出发点就是要这么做 所以 尽力而为 之前说 每一次动 尾闾都要摇动两次 但是细节中摸索不清楚 力也不顺 方才明白了骨盆摇动时重心的调用 明白些许了 比如 三体式定式 后胯高 前胯低 看似后腿承受了七分的体重 但是因为骨盆的侧倾 力一部分顺到了前腿去 要知道 武术的基础 就是尾闾中正 中正时 其实骨盆就已经较之生活中的状态 后倾一些了 这时再左低右高的微微 记住 是微微 很细微的一点点的侧倾 力就被顺到了前腿 如果你倾的很大 就成了扭屁股吊腰 且 如今三体式我已调为正胯 也就是正面超前 而不是大角度侧胯 所以 倾侧的角度更要微小 因为腰椎不可轻忽 我们要明白一点 卷尾闾 卷胯 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拔脊柱 滚丹田 是为了调动力 所以 调动之后 就是发放 三体式劈拳定式 尾闾要正 但是后胯一倾 屁股就要撅起来 这一撅 怎么看怎么别扭 所以 我们的尾闾要正 不是正向地面垂直 而是和脊柱正 要让骨盆带着脊柱倾 人是微微的前倾的 这就顺了 此时尾闾正位 而要再动 就要再卷 劈后是前手回捉 再钻出 身上不说 只看尾闾 此时 身体前倾 后胯高 前胯低 看似后胯承担七分体重 但是重心顺往了前腿 不管哪派 这回捉时 前腿收回 或者不动 动的都是前手回捉 手足相合 这前腿 就不能压住 所以要把重心顺回来 回到后腿 怎么顺 自然是把前后胯 扶正 再把重心靠往后胯 所以 尾闾前卷 吊丹升肋 后胯高前胯低 变为 前胯高 后胯低 重心回到支撑腿 前手足钻起 而后两胯再变 前胯低 后胯高 重心移往前胯 丹田归位 肋骨降下 手足钻出 此时重心顺在前胯 虽后胯支撑 但轻灵许多 借着这支撑蹬地 后右手足钻起 两腿磨胫 后手至胸 两胯再变 前腿胯高 后胯低 重心顺往后手足 顺势钻出劈落 为劈拳定式 此时 前胯变后胯 高 后胯变前胯 低 力出在前 支撑在后 也就是说 这劈拳 前手回钻 和后手钻劈 尾闾骨盆都是动了两次 重心也挪移了两次 以前就有一个疑惑 那就是 重心七分压在后腿 前手足怎么出都无力 只靠腰胯转动 力太小了 原来 是骨盆的这一点点的倾侧 就顺出去了好大的力量 此时也明白了 朋友说的耿氏形意 身体倾斜的意义所在 顺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