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分隔的整体主义(2-3-3-4)——叔本华悲观主义背后的形而上学根源

2-3-3-4 分隔的整体主义(Partitional wholism)
Partitional亦即单子化的,the Whole亦即生命意志(The will to life),这种分隔是对Plurality(多元性)的癔症化否认。
代表人物: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叔本华是一个时代在康德之后的前康德的人,尽管他早年认为康德是“一个奇迹”,但他不敢面对康德伦理学中的创伤性,康德的自由是介于本体和表象之间的,他却认为世界是自我的表象,而意志支配着表象,短路了本体和表象,他选择了虚无和后撤。
场域论:2.Will to lifevsWill to no will
如果Will to life是至高单子,Will to no will就是一种吞噬性的机制,要吞噬所有其他单子。
本体论:3.表象(Representation)vs意志(Will)——世界(World)
世界的时空性差异使意志堕落,化现出表象。所谓世界是意志的表象。
认识论:3.理论哲学vs实践哲学——直观
目的论:4.Palliation
Palliation包含双关义,即缓和痛苦和掩饰罪恶,既然苦乐同质,那么S就是M,既然万般皆苦,那么所有人既是S也是M。
Perfection是The worst,因为世界被苦乐二元秩序所支配,充满了Vicious Desire;Pre-determination直接变成Determination,必然性铺满整个场域;Preference由于主体性伦理热忱的空虚,变成Preference to Nihil(Vorliebe für Nichts)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下同)
- 叔本华受吠檀多(वेदान्त)哲学影响,认为可以通过一种神秘主义直观认识到物自体或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是一个被必然性所束缚的太一,自由是不可能的,人最终受到生命意志的支配。
- 生命意志是人最终所归宿的一,但在达到一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直观,这种直观甚至是比生命意志更重要的,因为生命意志和表象其实是同质的。所以把叔本华称为唯意志主义(Voluntarism)者其实是不太合适的。
“人能做其所意愿,但不能意愿其所意愿。”
- 在认识到生命意志之前,人的主观体验是单子性的彼此分隔的,有自由意志的表象,最后的答案是生命意志的个体化(individualisation)。这种个体化是由流变的时空(space-time)差异以及时空性的自差异来实现的,这一点启发了爱因斯坦(Einstein)的相对论。个体化背后包含的是后期殖民主义中激烈的竞争和倾轧以及民族主义的排外性。
- 康德在实践哲学中认识论的敞开的可能性被叔本华否定了,他不认为有真正的实践,一切都是直观性的(Intuitional)表象,是一个静默主义(Quietism)者。叔本华主义者应该完全不作为,逆来顺受,这会导向苦乐同质和受害者有罪论。
- 叔本华把人的自由看做是表象,通过否定自由来达到那个生命意志,而忽略了去差异化所带来的的真正的自由。他借用你的自由来否定你的自由,否定了你的主体性,从而导向悲观主义(Pessimism)。
- 叔本华其实没有很明确地说出作为一的意志如何化现出繁多的表象,时空的差异到底是有自为的本体性的,还是如同自我意志归于生命意志那样是需要直观的,进一步在归一之后直观是否还是存在的,以及时空化差异是否还会发生,直观和差异的问题是叔本华哲学的核心谬误。
- 叔本华预设的前时空化的世界被认为是纯粹直观的,一切都是明晰Transparency,可以直接获取必然性,与柏格森的生命之流类似,但柏格森至少是放在第一人称视域中的,不会依赖世界化。
- 在归一后,实际上导向The will to life的自我取消,只有那化为乌有的Nirvana(涅槃)是一个巴迪欧(Badiou)意义上的Event。
- 1-3-3-4中讲到叔本华有厌女症,我们也可以作这样的置换:The will to life是欲求不满的Bitch,纯洁的Love是不可能的,一切女体化享乐都是表象,最后要取消The will to life才能逃脱虚浮的女性。
- 叔本华的虚无主义其实意味着主体抛弃伦理性责任,可以为所欲为,隐含着Nazi为其疯狂行径辩护的German Fascism,也就是海德格尔的泰然任之。
- 主体性是永恒的缺失,它不断呼唤意志性他者填补缺失,却遭到永恒的失败,它无法表象化,是在场域和本体的自我迁异中抛出的一个异质性的构成性例外,实际上是一种过符号化以致无法被符号化把握,只能看作一种缺失。通过遗忘主体性的缺失,等而下看作一种表象,可以达到一个纯有意义的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