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JN舰艇全览 战列舰篇(金刚级)(重投)
之前的那篇编辑软件导致阅读有问题重新投递
金刚级(KONGO CLASS)

对于财力薄弱的日本,对主力舰队中加入装甲巡洋舰无疑是高性价比的权宜之计。早在日俄战争前的“六六舰队案”中,日本海军就提出了装甲巡洋舰与战列舰数量对等的方针。1905年,英国皇家海军开始建造高速轻甲的战列巡洋舰,紧跟盟友脚步的日本也将计划中的装甲巡洋舰换为战列巡洋舰,并在1907年海军扩充计划中列入4舰的预算。
战列巡洋舰中的首舰向英国维克斯公司订购,因为当时的日本缺乏建造主力舰的经验,也为了借鉴世界海军第一强国的蒸汽轮机、大口径舰炮以及电气舾装技术。设计师乔治·瑟斯顿爵士(Sir George Thurston)采用了英式长艏楼船型、辅以高大的三脚桅和独特的双曲线型艏。金刚级装备8门维克斯公司新研发的45倍径14英寸主炮,4座双联炮塔沿舰体中轴线布置,防护也与英国同期战列巡洋舰相当;动力采用两组四轴帕森斯式蒸汽轮机,单组功率32000马力。1912年5月18日,旧日本海军最后一艘从国外订购的主力舰“金刚”号在维克斯公司巴罗一因弗内斯船厂下水,3艘金刚级后续舰根据英方提供的图纸在日本国内自行建造。2号舰“比睿”号于1911年11月4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12年11月21日下水,1914年8月4日竣工。3号舰“榛名”号、4号舰“雾岛”号则分别由川崎神户船厂和三菱长崎船厂承建,这也是民营船厂首次自力承担海军主力舰的建造任务。两舰分别于1912年3月16、17日动工,1913年12月先后下水。全英国设计的金刚级也是日本海军最后一级装有3座烟囱的主力舰。
一战期间,日本以英日同盟只适用于印度以东为由拒绝向欧洲战场派出主力舰“金刚”号和“比睿”号仅参与了协约国太平洋航路的警戒护航任务。华盛顿条约签署后,4艘金刚级于1923—1931年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改装,着重改善水平装甲及水下防护,改装燃油锅炉,烟囱减少到两座,提高主炮仰角,还加装了水上飞机设施。1930年伦敦条约签署后,“比睿”号按条约规定改为训练舰,拆除了部分锅炉、1座炮塔和全部主装甲带。其余3艘金刚级在1933-1936年再度进行改装,将前桅和舰桥合为一体成为塔型舰桥,改善了观瞄装置和航空设施,更换轮机组、延长舰艉,航速再次提高到30节。“海军假日”结束后,重新编入现役的“比睿”号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装。两次大改装后的金刚级在外观性能和使用思路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舰种也相应变成了高速战列舰。


■(下)1930年伦敦条约签署后,改为练习战列舰的“比睿”号。拆除了2/3的锅炉、全部主装甲带和4号主炮塔,于1932年12月1日重新投入使用。改装后标准排水量下降到19500吨,航速18节。1933年5月至7月,“比睿”号在横须贺船厂进行了御召舰准备工事,拆除前部桅楼上的方位盘射击塔,在原4号炮塔基座上搭建观礼台,以担任该年度大演习统监舰和天皇御召舰。
虽然金刚级舰龄近30年、水平防护较弱,但由于其航速较快,能与机动舰队的航母协同作战,在太平洋战争中出动率很高。空袭珍珠港的护航编队中就有“比睿”号和“雾岛”号。此后两舰进入南洋,在错过与英国Z舰队的正面对决后,于爪哇以南海面击沉了美国驱逐舰“埃德萨尔”号(DD-219);“金刚”号与“榛名”号则随第2航空战队参加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和印度洋的作战中途岛大败后,“比睿”号和“雾岛”号于1942年7月编入新组建的第11战队,跟随第三舰队参与瓜岛和南太平洋的一系列争夺战。4艘金刚级先后炮击了美军设在瓜岛的亨德森机场,取得一定战果。11月13日凌晨,第11战队在为运输船队护航途中,于瓜岛以北遭遇美军卡拉汉少将( Daniel Callaghan)的5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引发第三次所罗门海战(美方称瓜岛海战)。“比睿”号遭美舰小口径火炮近距离射击后上层设施受损,操纵失灵,天亮后又遭空袭,被迫于当天下午自沉于萨沃岛以北海面。仅一天后,第二舰队司令长官近藤信竹中将亲率“雾岛”号和2艘重巡洋舰再次执行炮击任务,于萨沃岛以西遭遇美国李少将( Willis Lee)的第64特混舰队(2艘战列舰、4艘驱逐舰)。14日深夜,“雾岛”号抢先向因电气故障而无力反击的战列舰“南达科他”号(BB-57)开火,而与此同时另一艘美舰“华盛顿”号(BB-56)趁机利用雷达瞄准,集中火力猛击“雾岛”号,7分钟内命中49发,其中406毫米炮弹9发。“雾岛”号随即失去战斗力,于15日凌晨由日军凿沉。

莱特湾海战中,隶属第3战队的“金刚”号和“榛名”号(已加装雷达)编入栗田中将第一游击部队,通过圣贝纳迪诺海峡后在萨马岛海域遭遇一支美军护航航母编队,“金刚”号与水雷舰队协同以主炮击沉“甘比尔湾”号(CVE-73),此战后栗田放弃进攻莱特湾而向北撤退。11月21日凌晨,“金刚”号在向本土返航途中被美国潜艇“海狮”号(SS-315)发射2枚鱼雷命中,沉没于台湾海峡,舰长岛崎利雄少将和第3战队司令官铃木义尾中将随舰沉没。唯一幸存的“榛名”号此后作为吴镇首府的警备舰停泊于吴港充当防空炮台,1945年7月28日在美机的大规模空袭被命中13弹,坐沉于小用港,1946年打捞后解体。

排水量:(设计)常备27500吨,满载32200吨;(第二次改装后)标准31890吨,公试36668吨
主尺度:(设计)214.6(全长)/211.0(水线长)×28.0×84米;(第二次改装后)222.7(全长)
219.4(水线长)×31.02×9.72米
动力:(设计)4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榛名”号为布朗一柯蒂斯式),36座舰本式油煤混
烧锅炉(“金刚”号为亚罗式),功率64000轴马力,航速27.5节;最大载煤4000吨,重油1000
吨,续航力8000每里14节。(第二次改装后)4台舰本式蒸汽轮机,8座舰本式燃油锅炉(“榛
名”号11座),功率13600轴马力,航速29.8节;载重油6403吨,续航力9850海里/8节
防护:主装甲带203毫米,水平装甲42-70毫米(设计),96.5-165毫米(第二次改装后主炮塔正面229毫米,侧面152毫米,副炮炮廓152毫米,司令塔267毫米
武装:8门四一式356毫米主炮(双联×4),16门四一式152毫米副炮(第二次改装后14门)
8具533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四联×2,改装后拆除);(第二次改装后增加)8门八九式127毫米高炮(双联×4),20门九六式25毫米机炮(双联×10),8挺HO式12.7毫米机枪(四联×2),3架水上飞机/部弹射器;(战时增加)87门九六式25毫米机炮(三联×20,双联×2,单管×23)
编制:(设计)1221人;(改装后)1437人
“金刚”号( Kongo)建造厂:英国维克斯公司巴罗一因弗内斯船厂
1911.17开工,1912.5.18下水,1913.8.16竣工
1944.11.21被美国潜艇击沉于台湾海峡
“比睿”号(Hiei)建造厂:日本横须贺海军工厂
1911.11.4开工,1912.11.21下水,1914.8.4竣工
1942.11.13在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被美舰重创,自沉于萨沃岛以北海面
“榛名”号( Haruna)建造厂:日本川崎重工神户船厂
1912.3.16开工,1913.12.14下水,1915.4.19竣工
1945.7.28在吴港遭空袭坐沉,1946.7.4打捞解体完成
雾岛”号( Kirishima)建造厂:日本三菱重工长崎船厂
1912.3.17开工,1913.12.1下水,1915.4.19竣工
1942.11.14在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被美舰重创,次日自沉于萨沃岛以西海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