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北齐库狄业墓
太原北齐库狄业墓
选自《文物》2003年03期,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1984年3月,山西省地方煤炭管理学校在基建施工中发现一批古墓葬,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接报告后,立即派考古人员前往清理。清理了从北齐到宋金时代的墓葬十余座,其中最重要的是北齐天统三年(567年)库狄业墓。现将该墓发掘清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 地理位置
库狄业墓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南坪头村(图一)。在这一地区,地下文物埋藏十分丰富,南坪头村南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吐与其相邻的狄村、东太堡村、许坦村等地都先后发现过新石器时代遗址、夏文化遗址和汉、北魏、北齐墓葬糾库狄业墓是在南坪头村东的煤炭管理学校职工宿舍楼和教学楼之间空地上发现的。这里是太原东山西麓的缓坡地带,地质结构为更新世黄土堆积层。墓葬南100余米处有一口然流水切割而成东西向土沟。由于前期工程大规模动土,地表原始状态不清。墓葬是否有封丘,已不清楚。
二 墓葬结构和葬具
该墓为单室土洞墓,方向182度。墓底距现存地表8.9米。斜坡墓道在墓室之南,长约15.上口宽1.5、底宽1米,底坡28度。墓道前部有7~8米受施工影响未能发掘,仅清理了靠近过洞部分。墓道侧壁是铁锹类工具削平的『底部有不规则脚窝。
墓道北端连过洞,过洞系生土挖成。长1.2、拱高2.2、宽0.9米,其西壁与墓道壁齐。墓道及过洞有零碎素面陶片。
过洞北端是天井,亦系生土挖成。长1.4、宽0.65米。天井中有石门,石门构件系粗砂石制成,宽窄厚薄略有差异,对称构件尺寸不一,装饰花纹的镌刻不甚精细。它们之间无任何權卯结构,只是如垒积木般拚对而成。门框、门槛、门墩均为素面。门框左右各一,高148、宽25、厚13厘米。门墩左右各一,长44、高宽俱为18厘米。门槛长88、高18、厚12厘米。门额近似半圆形,下部雕凿出高18、凸出4厘米的门楣,其上镌有三个中有乳突的碟状纹饰,中心距46、直径20厘米。石门两扇,背面粗糙,正面平整。石门一,高150、宽30、厚12厘米。石门正面雕有三排、每排四个的乳钉纹饰,乳钉纹上下中心距40、左右中心距16、直径14厘米。两扇石门上部门枢形状和尺寸相差很大,石门下部无枢。这座石门很显然是象征性的:其一,此门上无裹扇,下无门枢及臼窝,无法正常开闭;其二,两扇石门违反常例地立放在门框之外;其三,顶门石也放在外侧,无防盗功能。盗墓者无须经由石门即可入内,清理中发现的盗洞正是如此。推测石门当是下葬后垒积而成,并且立即用土壅塞以防倒塌(图二)。
石门向北为甬道,生土挖成,其较过洞略宽,长0.8、高2.2、宽1.1米。门洞再北即为墓室。
墓室亦系生土挖成。平面呈梯形,长4.2、南端宽2.6、北端宽2.1米。东西侧各有一个高0.6、宽0.35-0.4米的生土二层台。由于墓室顶部已塌陷淤塞,发掘清理釆用大揭顶方式。根据残迹测得墓室拱顶前端高2.5、后端高2.4米,中部是否有隆起则未能确定。但从南壁东西两侧角线痕迹等现象判断,此墓应当是窑洞式拱顶。在墓室东北角有一直径0.5米的盗洞(图三)。
根据墓室入口处散落的铁合页和铁门鼻等遗物遗迹推测,在甬道与墓室之间似乎有一道木门存在,而且也可能是象征性的。因为仅发现两个合页,每扇门用一个合页是极不稳固的,如同石门仅有上枢而无下枢一样。由于此处墓室边缘水浸剥蚀严重,未见确切证据,姑存疑。
由于墓顶塌陷前进水的漂浮淤积,墓中朽木痕到处可见,棺椁葬具形制已不可知。在墓室中部偏西,并列着两具骨架,头向南,仰身直肢。尸骨上部腐朽严重,一触即碎,仅存散落的牙齿。从勉强清理出的下肢骨看,东面一具骨骼粗壮,当为男性,西面一具似为其配偶。骨骸之外有不明显的方框木痕,当为棺木残迹。棺长1.85、宽0.65米。从现场遗迹分析,两具骨架是在同一棺木之内。
三 出土遗物
此墓出土遗物120余件。除石门外,其余均置于墓室内,有陶瓷器、铁器、铜器、墓志等。
(一)陶俑
80余件,根据其形制,可分为镇墓俑、三棱风帽俑、执盾俑、铠甲俑、圆顶盔俑等。
镇墓武士俑2件。标本T84QS2,高51.6厘米。挺胸凸肚,面目狰狞,头戴高折沿帽,身着鱼鳞明光铠,系黑色腰带,白裤白鞋。左手按长盾,右手作持武器状,手心有孔(图六、四:1)。
三棱风帽俑可分两式,A式18件标本T84QS37-5,高27.5厘米。戴黑色三棱风帽,穿红色短襦,黑腰带、白裤圆头鞋,披白麾右手作持武器状,左手微曲下垂(图七、四:2)
B式,11件,标本T84QS35-1,高25.5厘米攧黑色三棱风帽,穿枣红短襦,腰系带,白裤黑鞋.左手作持武器状,右手微曲下垂(图八、四:8)
铠甲俑3件。标本T84QS38-2.高27.3厘米。戴圆顶盔,身着鱼鳞甲,披枣红色长麾,白裤,圆头鞋,胸左侧挂武器,有圆孔。右手前屈下垂,左手置腹部(图九、四:3)。
圆顶盔俑12件。标本T84QS46-1,高23.2厘米。戴圆顶盔,赭色披肩,枣红色短襦,黑色肩甲,白裤,圆头鞋。右手前屈下垂,左手按腰带(图四:7)。
圆顶风帽俑11件。标本T84QS41-6,高23.2厘米。圆顶风帽,穿右衽枣红色短襦、白裤、圆头鞋、左臂上屈作持物状,右手前屈作持物氐手心有孔(图一O、四:5)0
持盾俑可分两式。A式6件。标本T84QS45-1,通高27厘米。红色三棱风帽,着红色明光铠,白裤黑靴,左手持盾,右手上曲作持武器状(图一四、四:4)
B式20件。标本T84QS39-6,高22.4厘米。头扎赭色巾,着枣红色内衣,短襦,袒露右臂,白裤圆头鞋,左肩斜披囊,左手持盾,右手前屈作持物状(图四:6)。
女官俑6件OT84QS43-1,胎质纯净结实,高21.8厘米。细腰长脖,戴枣红色小冠,宽袖短襦,双手拱于胸前(图一一、四:10)
持剑女官俑3件。标本T84QS42-1,高25.8厘米。戴黑色小冠,宽袖短襦,腰系带,右手持仪剑拄地,左手前屈下垂(一二、四:9)。
女侍俑2件,无一完整。标本T84QS44-1,无头,残高16厘米。着宽袖长裙,右手置于腹部,左手下垂(图一三)。
(二)动物模型
动物模型有镇墓兽、陶马、陶鸡,共3件。
镇墓兽1件。编号T84QS8,高36厘米。人面马耳、兽身、马蹄足。蹲坐状(图一五、五)。
陶鸡1件。标本T84QS5,长10、高9厘米。
陶马1件。残,仅存头部。
(三)陶瓷器
瓷器8件。有瓷灯、鸡首壶、高领瓶等。均以高岭土为胎,胎质颗粒较粗,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器物外表施黄绿釉,釉彩不均匀。
瓷灯1件。标本T84QS12,由灯盏、灯柄、灯座三部分组成,通高38、灯座直径17、高3厘米。覆莲座,宝装莲瓣,座底沿周饰一圈联珠纹。灯柱长29.1厘米,灯柱下部饰下附忍冬纹。中部饰四排联珠纹,上部饰仰忍冬纹。灯盏口径16.7、高5.7厘米,灯盏口外侈,盏底饰仰莲,腹饰莲花八朵(图一六、二四:2)。
鸡首壶1件。标本T84QS13,高46、腹径16.2厘米。壶口微敞,细高径,平折肩,鼓腹平底,腹上部饰凹弦纹一道,颈部及把手有冰裂纹,肩部有鸡首及四个桥形系,系中饰忍冬花,与鸡首相对有螭柄,螭嘴衔壶口,螭颈接腹上部(图一七、二四:3)。
高领瓶1件。标本T84QS21,高22.2、最大腹径11.6厘米。口外侈,长颈,鼓腹,小平底,腹部以上有冰裂纹,施釉不及下部,上部施釉亦不匀,多有未及者(图一八、二四:1)。
唾壶1件。标本T84QS11,高12.5、腹径11.8厘米,壶口外侈,短领,鼓腹,圜底,圈足,通体有冰裂纹(图一九、二四:5)。
瓷盘1件。标本T84QS18,直径35、高3厘米。平底直腹,口微敛,盘内施釉彩,外部未施釉彩。(图二O、二四:10)。
瓷扣盒2件。均为子扣,未见母扣,平底直腹,口微敛,标本T84QS34,直径8、高2.1厘米。标本T84QS33,直径8.8、高2.3厘米(图二四:8)。
瓷碟1件,标本T84QS19,直径9.9、高1.5厘米(图二四:7)0
陶器共10件。有盘、碗、杯等。
罐2件。标本T84QS32,泥质灰陶,高25.5、腹径26.7厘米。圆唇微侈,短颈,鼓腹,平底,肩部饰两道凹弦纹,两弦纹间饰指甲划压纹。
碗7件。六件为红陶制,形制相近。一件为紫红陶碗。标本T84QS28,泥质红陶,口径13、通高6.2、足高0.9厘米。实心足,微外撇,足心有鸡心点,足底饰两道规则的环形划纹。碗口外侈,腹部饰两道凹弦纹(图二一、二四:12)。
紫红陶碗标本T84QS30,碗体通高7.5、口径13.2、足高0.6厘米。实心足,微向内收,足心有鸡心点。通体磨光,碗壁较直(图二四:6)。
杯1件。残。标本T84QS20,高岭土胎,高4.1、口径5.4厘米。薄唇,直径,圜底,实足(图二四:13)。
陶盘两件。红陶盘1件,口径32、通高2.1厘米。口向外撇,厚底,底部有轮制的同心圆纹(图二四:9)。灰陶盘1件,口径43、通高7厘米。盘口外侈,口外壁饰一道宽2.5厘米的带状边饰(图二四:11)o
陶车轮模型2件。均为红陶制,标本T84QS15,轮径17、厚0.8厘米。纺锤形车毂(图二二、二四:14)。
(四)金属器
铜釜1件。标本T84QS14,高23.7、腹径19.1厘米。直口鼓腹,镂空圈足,圈足有焊接修补痕迹。口部有扣,在与肩部接合处有一小绞链以连釜盖(未发现釜盖),肩部对称一系。此釜通体黑亮、底部有烟莫,当为墓主人生活实用品(图二三、二四:4)。
清理中还发现铁刀、铁镜、铜饰片、铁合页、门鼻、铺首、铁钉等,均锈蚀严重。
(五)墓志
墓志一合-砂石质,长55、宽56.5,厚21厘米,出土于墓室正前部。志盖葢顶,阳刻篆书“齐故仪同库狄公墓铭”。墓志为方格界面,魏碑书体,21行,行21字,中间部位稍有漫漶(图二五、二六)。
四 结语
1.此墓结构较为特殊。虽然顶部塌陷,但从残留的迹象分析,墓葬形制应该是一座有斜坡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带有生土二层台的长方形窑洞式墓。这种形制的墓室,在太原地区同时代、同类别的墓葬中为首次发现叫前述石门结构也较为少见,它是一种特有的埋葬形式,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草率行事,有待进一步研究。
2.库狄业,史书无传。根据墓志记载,其为阴山人,世居漠北,代为酋长,至其祖库狄去臣,乃释褐从戎。库狄业生前曾任泾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骡骑大将军、领民都督、仪同三司、北尉少卿等职,封爵咸阳县开国侯、高平县开国子、彭城县开国公等。在北齐政权中,是有—定地位和影响的中级官吏。
3.此墓志镌刻相当粗陋。“食永洛县干”一句,违反常例置于墓志铭末尾,显然是后补的。墓志先述“祖库狄去臣……释褐领民军主都。”而后突兀地“至于和鸾扬轸,穷容握之艺;弯弓引矢,尽三连之妙”云云。显然漏述了其父事迹和墓主人早期行状,以至于三代人的记述混淆难分。志文“往还麟阁,行模楷之轨式;去来凤阙,出连珠之例。而逝川流疾,雷电难追,良木奄摧,蓬路”。依文意和句式,“例”字后似缺一字,“萩路”后也夺失两字。等等。
4.墓志云:“别封高平县开国子、库洛拔、仪同三司、北尉少卿。”依此“库洛拔”应该是官职名。可下文又云「'以天统三年七月一日薨在库洛拔。”似乎又是地名。《北史》卷七齐本纪中第七:“是岁,周闵帝元年……初于长城内筑重城,库洛拔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余里。”显然是地名。志文将库洛拔置于开国子和仪同三司之间,是行文的错误,还是地名和官称兼而有之?存疑于此。
5.此墓所出铜釜,是一件经过修补的实用器,使用痕迹明显。铜釜结实耐用,携带方便,是游牧民族马背生活的必需品,它在此墓中的出现,说明鲜卑人的游牧生活习惯,在北齐末期仍然存在。
参加发掘:张崇颜 周健
执笔:常一民
绘图、摄影:渠传福李彤彬
附录:库狄业墓志录文
君讳业字仓都阴山人也丽同夜月晖等朝景不凭乔」燕之感,岂述巨迹之征君夏启之胤世居漠北家传酋」长之官人富英贤之业洪源共弱水争深崇基与恒山」比峻祖库狄去中羔羊素丝摘拨天庭爱褰帷作牧着」逐雨之余释褐领民军主都至于和銮扬轸穷容握之」艺弯瓠引矢尽巻连之妙解褐使持节都督泾州诸军」事泾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佩授来朝4-声可以夜辨」垂旖退食山河于此为喻俄迁骠骑大将军领民都督」咸阳县开国侯高平县开国子彭城县开国伯石安县」丿「国公武堪捍城申拓国之良顽文能理物迹王言之」要用别甘高平县开国子库洛拔仪同三司北尉少卿」密勿如伦之辞光扬纤介之善往还邻阁行模楷之轨」式去来凤阙出连珠之例而逝川流疾雷电难追良木」奄摧萩路以天统三年七月一H薨在库洛拔至其年」十一月十二日葬在看山之阳册赠仪同三司太」仆卿兖州刺史故刊石玄宫望存不朽乃作铭闩」猗猗扬烈岩岩是嘱家岀随珠人传楚玉酋牧相承冠」轩迭续昔荣魏鼎今华齐禄唯兹哲士世富风猷伎」兼文武性杂刚柔心无释礼口诵春秋背恶同遗逐善」如流九旎徒设六要虚陈非宅伊卜谁与为邻箫韶」万故松橙从新坟莹孤鬼举目栖人食永洛县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