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国陆军第一种单兵火焰武器:M.1895型喷火管

2022-05-28 22:35 作者:女神是天依  | 我要投稿

   很遗憾的是,这款有趣的喷火武器留下的资料非常有限,所以我只能写出自己知道的一些信息,还请观众老爷见谅。

   M.1895型喷火管也被称作C/95型燃烧棒,德语名【Brandröhre】,是德国陆军在1895年装备的一种单兵喷火武器,其用途与后来大名鼎鼎的火焰喷射器一样,是利用火焰流对付敌人的堡垒的。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M.1895型喷火管在当时是由西门子公司负责量产的。该型武器的本体是一根长40厘米、直径5.6厘米、重2.5公斤的管子,由纯钢打造而成,其内部含有用于制造火焰的混合燃烧液体,成分为62.5%的硝酸钾、27%的硫、10.5%的碳。

   M.1895型喷火管在使用方式上有些像爆破筒,它一般会被固定在一个T形长杆的顶部,然后操作组会拿着它齐心协力找到敌军堡垒的窗孔并将喷火管塞入其中,然后拉开喷火管末端的拉发摩擦引信,引燃燃烧液,让其变为伴随着大量有毒黑烟的2米长火流,以此将敌人逼出堡垒。

这名德军拿着的就是M.1895型喷火管,可以看到喷火管的拉发引信

   如果观众老爷看懂了我的描述,那就应该能明白,M.1895型喷火管并不是一个靠谱的武器,这东西使用起来麻烦,只能喷射一次,而且射程只有2米,所以操作组必须在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摸到敌人的堡垒跟前,把喷火管的喷口塞入堡垒射击孔中才能成功杀伤敌人。这意味着操作喷火管的德军工兵们大概率会在冲到敌人堡垒前的过程中被严重杀伤,而且因为距离太近,他们自己也有可能被喷火管制造的火焰和毒烟坑到。

   由于射程太渣渣,对操作人员的危险系数太高,导致当时不管是德军基层官兵还是德军高层都不待见M.1895型喷火管。所幸的是,在1901年,德国机械工程师【理查德.费德勒】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火焰喷射器,这玩意虽然还不成熟,但已经有了18米的喷射距离,是M1895型喷火管的9倍,这一年费德勒先生还向德国陆军最高指挥部(OHL)上书推销自己的发明,指挥部的大佬们看到这番论述后,再想想自家那个贵物般的喷火管,于是直接给费德勒下发经费,要求他尽快完善火焰喷射器的设计,使其达到军用标准。

   1909年9月,费德勒先生在柏林的近卫工兵营训练场向战争部、总指挥部、还有主管工兵武器装备的工程师委员会的代表们演示了射程为18米,可以用来伴随步兵进攻的【小型火焰喷射器】,以及射程38米,用于固定阵地防御掩护的【大型火焰喷射器】。结果可想而知,射程更远,火焰密度更大,还有燃料罐保证持续作战时间的火焰喷射器得到了一致好评,三方代表均认为火焰喷射器的战斗性能已经远远超过同时代任何一种燃烧武器,尤其是不靠谱的M1895型喷火管。

   同月,德国战争部下发文件,正式将费德勒发明的武器命名为【Flammenwerfer】,并在配套文件中要求逐渐用火焰喷射器取代不可靠的M.1895型喷火管,作为新一代的工兵纵火器材。不过有趣的是,虽然文件中有这种规定,但M.1895型喷火管还是被德军保留了下来,并作为工兵特种武器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多次行动,原因可能是M1895型喷火管重量轻于火焰喷射器,更容易携带。一战爆发后,德军工兵会把M.1895型喷火管组成【燃烧棒班】,每班由1名军士班长和5名操杆手组成。 

   目前我找到的喷火管实战记录仅有凡尔登战役时期。1916年6月2日,德军对左翼的沃克斯堡垒,也就是战地1玩家熟悉的【法乌克斯要塞】发动了大规模攻击,当天德军第20工兵营组建的突击分队就使用M.1895型喷火管向要塞内部喷洒火焰和有毒烟雾,迫使法军无法靠近西北角和东北角走廊,使得德军步兵得以顺利进入地下隧道。

   1916年6月5日清晨5:00,德军第15工兵营的5支突击分队携带集束木柄手榴弹和M.1895型燃烧棒突袭了一条通往沃克斯堡垒外面东南堡垒的隧道。但是集束手榴弹炸开的豁口太小,喷火管的火焰和烟雾无法灌入堡垒,而且一股向下的气流甚至把火焰吹向了下发的德军人群。

德国陆军第一种单兵火焰武器:M.1895型喷火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