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乡土中国|父辈与乡土

2018-11-01 21:59 作者:阿强憨憨  | 我要投稿

个人推荐指数四星,作者费孝通。我阅读的是收录《乡土中国》、《皇权与绅权》、《内地的农村》、《乡土重建》和《生育制度》版本。

一、父辈与乡土

我记事起,我的父母一直靠土地谋生,一直是靠天吃饭,要是风调雨顺还能赚一两年全家的开支,要是运气差,碰上反常高温,亏掉的钱得两三年才能挣回来。在我家的十几亩地上,旁边的河水在我五六岁时差点吞噬掉我的生命,身体倒栽下去的时候幸亏抓住了岸边的杂草呼叫救命。农忙父母在地中间干活,我在岸边边搓泥巴玩,旁边的白杨树掉下的叶子,叶子上有又大又绿的毛毛虫(杨辣子),然后我滚来滚去,哇哇的大声哭起来,被一个放牛的人看见了,赶紧解围。现在回家,那个放牛人还会嘲笑我就是那个小时候在杨树旁被杨辣子辣哭的小孩。

父母常说只有懒人,没有懒田。只要有了一小片地,会试试种黄豆或者花生。他们和泥土分不开,被土地所束缚,我初中问过他们为什么不和几个亲戚一样,去广东打工,父亲说舍不得这些地,土里的庄家,水里的鱼。即使是大水之年,去挑一个月的洪提,或是六月七月暴雨之际,和村人连夜在河边巡视,以便及时发现溃口。与奶奶的民谣‘‘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若是一年丰收了,狗子不吃红米粥‘’呼应。即使这样的洪水频发的地方,在我父辈中的基层人口的流动还是很少很少的。

父亲从小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典型的聚村而居之地,每家所耕的面积小,老屋和水稻田距离不远,需要水利的地方,大家一起合作,兄弟分别继承祖上土地,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父亲生活的地方叫夏刘王,是以那里前几辈人口最多的三个姓氏命名。这片地方父亲生于斯,老于斯,他也曾在周围的老人眼中的小孩,也看着周围的孩子长大,周围都是相识的老乡,大家都向着泥土讨生活。在这里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需要讲礼数,各个流程需要长幼有序,谁为尊,知晓禁忌,需要老人教我们才能知道。几户人家会成为一生活上互助的小团体,各家播种期有早有迟,你闲帮我忙,我闲帮你忙。

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已经渐渐淡去。村里也不光那么美好,年轻的女孩在外面给有钱人当了小三,回家盖起了小洋楼,或是读书的人出去当了官,给自己的兄弟姐妹安排了工作。村里的人都会羡慕的说,你看她/他好有本事。都喜欢通过权力获得利益,或者通过利益得到权力的庇护。如果握在手上权力不能得到利益,那么当官的也不会争着往上爬了。

 

 

二生养问题

我们怎样才能称为某个村子的人?一是出生在村子里,二是村子里有地,三是通过婚姻进入村子。

作者在书中支持的观点是人口适中点论。土地不但不能单独养活农村里的人口,而且也不能利用农村里所有的劳力。过去的土地和今天的房子差不多,一户人家原来只有十几亩地,他四个儿子,后来四个平分这些土地,而隔壁也是十几亩地的人家只生了一个儿子。生了四个儿子的家庭,平均下来每个人的地根本养活不了自己,有的去当佃农(租隔壁家的地来种),有的去当雇农(出卖劳力帮别人种地),隔壁家的儿子自己种不完的地可以拿出去出租或者雇人种。

在生物学上有两种生育策略,一种被称为R策略,一种被称为K策略。其中R理论是指以牺牲父母投资为代价增加子代的数量,以数量来博取生存概率,每个个体都比较脆弱,死亡很多。K理论则只培育一两个,每一个个体都是高质量和长寿命。如大象,猩猩,老虎,牛,羊都是一胎只生几个。而青蛙,鱼等小型动物一次生更多且性成熟周期更短。这就是为什么过去刚够是吃饱饭的人反而生很多子女,而中上层阶级一般只生一两个,实行精英化教育。

 

 

在网上看到一个词扶弟魔,网上大多是不赞成扶弟魔的行为,指出姐姐应该独立,因为她有自己的家。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另一种解读方式。为什么会有扶弟魔,首先要承认我们股子里还是一个单系社会,女性的权力还没有达到和男性一样平等。大部分人思考自己的祖先的时候,首先考虑到是自己父系的父系,不会把母系纳入其内。我们所谓的祭祖就是祭祀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不是外婆的外婆的外婆的外婆。。。。我们从基因上来说,古人没有父子鉴定,只有滴血认亲,在医学不发达时候,一个女人在同一时期内与多名男子发生关系,她并不能确定孩子的父亲一定是谁。所以有这么一句话,你外婆的一定是你外婆,但你爷爷不一定是你爷爷。从基因上来说,祭祖母系比父系更加靠谱。那为什么现实是我们祭祖以父系为主呢?一句歌谣你耕田,我织布,夫妻双双把家还。夫妻经济中的主要依靠男性充当劳力从土地中获得,副业则是女性的手工业。如果一个家庭的男人死了,那么这个女人很难依靠自己从田里获得持续的收入来养活孩子与自己。土地就此与男性绑定,土地的继承权归属于男性,现在许多农村还是如此,女儿不继承父亲的土地。如果从古男女拥有平等的继承土地的权力,这个村的铁柱和那个村的友蓉结婚,他们两个村都拥有土地,农田和住处相拒太远,两份农田之间的往返会浪费太多时间,不利于提高农田经营效率。男系社会还造成父系的亲属比母系的亲属好像更亲。在过去要是你的伯伯膝下无子无女的话,在他死去后财产继承给你。我爷爷那一辈的人,过继一般都是从他们的侄儿子中选择。在国外舅舅与叔叔是同一个词uncle,叔叔所享有的权力,舅舅也同样享有。母系亲属与父系同等重要,如果那个国家注重工作于家庭的平衡,再加上奶粉的发明作为基础。在工作日的时候一半的父亲在游乐园带孩子,一半的母亲带孩子一点很常见。国内大街上一个奶爸在工作日背着婴儿背带带孩子,大街上的人们大多会投来些许异样的目光。如果单靠母亲带孩子,父亲只担当生理性的父亲而缺失社会性父亲的角色,很大的概率会慈母严父。而在母系社会中,奶爸会对孩子仁慈的同时,少概率会出现严厉的母亲。部分父母要求姐姐扶持弟弟是一部分是因为父系社会的影响,另一部分影响是如果姐姐比弟弟大十几岁,父母在供姐姐读书结婚的时候正值壮年,而当弟弟要读书结婚的时候,父母可能已经垂垂老矣,不能和年轻力壮的时候挣一样多的钱,提供同样的资源解决年轻孩子面对的困境。也就是说,如果在父母平等对待两个孩子的前提下,先出生的孩子享有更多的资源。如果先出生的孩子只顾自己的小家的话,鸟类的情况也许会发生在人类的身上,先孵出的鸟儿比后孵出的鸟儿体型更大,拥有吃到更多食物力量,后出生的鸟儿可能会因体型过小只能吃到很少的食物被先出生的鸟儿挤出巢穴摔死或营养不良饿死。

 

 

读这本书最初的是想寻求一个农村我还回不回得去得问题?读完发现,其实父母辈与下一辈互相投射,父母把自己实现不了得事情投射到子女得身上,子女继承了父母得意志与理想,子女是父母重生的机会,有的父亲希望子女活得更加单纯,看着孩子长大时候刻意不教给孩子如何揣摩一个人得心思得,如何看人眼色。说明父母活得太束缚,讨厌复杂。有的父母举债供子女读书,不是希望他们和自己一样在家种地,而是希望子女脱离土地,不用再像自己一直被困再这片黄土上,忍受身体磨损与经济的贫穷。但孩子是不是会带着这种执念获得他父母想要得生活呢?我不知道,可能孩子会对现在的父母有的地方不满,在心中先形成自己理想的父亲或者母亲的轮廓,然后按图索骥寻找另一半。或者是对很像自己父母的人有一种莫名的好感。或者自己取而代之成为自己理想的父亲与母亲。那么我想离开农村是我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还是来自于父母理想的投射呢?我不知道。


乡土中国|父辈与乡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