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科大王会英:疫情3年数亿人出现睡眠障碍,晚上睡不着该怎么办?

王会英
40年临床诊疗经验
个人简介:
毕业于牡丹江医学院,原大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科主任、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专家,从事精神科工作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
擅长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强迫症、恐惧症等精神心理疾病。
行医格言:
医书不熟则医理不明,医理不明则医识不精,医识不精则临证游移。
受疫情影响,全球有数亿人出现了睡眠障碍。疫情三年,长期的社交疏离、日常生活受到干扰、工作学习与生活的界线模糊,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让更多人遭遇失眠。
很多人其实也没干什么,无非是看看手机,刷微博、淘宝,尽管身体疲惫沉重,但仍然不愿意放下手机。。
等终于磨磨蹭蹭上了床,一躺下又变得格外清醒。
紧接着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事冒了出来,无数的担忧、焦虑、自我怀疑开始轮番轰炸。
到这时候,想要睡个好觉基本上是难以实现了。

导致人们失眠的原因有很多,“晚睡拖延”和“睡前觉醒”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这里为大家着重介绍下。
晚睡拖延
有多少次失眠的夜晚,源自于你主动选择熬夜?
明明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当晚完成,而且也很困了,但就是不想睡觉,这样的现象被称为晚睡拖延。
乍一听也许很难以理解啊,睡觉这么一件美好的事,为什么还会有人拖延?
现如今,手机、电脑、好看的小说等等诱惑,都会让人们出现晚睡拖延的现象。
研究发现,白天人们因为抵挡诱惑、完成高强度工作等消耗了大量心理资源,到晚上就没有足够的心理资源去抵挡诱惑乖乖睡觉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自控能力弱的人更容易出现晚睡拖延。
所以,生活越忙越累,对自己要求越高,就越有可能出现晚睡拖延。
该如何应对晚睡拖延?
晚睡拖延会让人们平白无故的缺失很多睡眠时间,还会影响工作时的精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改变:
调整睡前环境
减少睡前环境中的诱惑源。远离了诱惑源,自然就能减少它们对睡眠时间的占据。
比如,把手机关掉放在客厅,再进自己的卧室睡觉。
比如,每天晚上睡前都在卧室点上一盏颜色独特的灯,而其他时候不开这盏灯。这样每当这盏灯亮了,就会想睡觉。
提前完成“睡前准备”
比如,吃完晚饭稍作休息后,就刷牙洗脸收拾床铺,之后再安安心心躺下来刷剧。
这样,睡觉的“门槛”变低了,睡觉只需要将人从沙发挪到床上,异常容易,也就会在该睡的时候睡觉了。
避免睡前的情绪波动
到了夜晚,用于自控的心理资源减少,更不容易抵挡诱惑。
因此,尽量不要在睡前做高难度的工作,尽量在睡前远离诱惑源。
睡前觉醒
当我们好不容易克服拖延躺上了床,可为什么一躺下整个人便清醒了,想东想西,无法入睡?
这种现象称作睡前觉醒。

多数入睡困难的人,在入睡时都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和环境噪声上,更容易焦虑,更容易回想白天发生的事情,脑中更容易出现能引起身体感觉的恼人画面。
睡前总是焦虑,该怎么办?
如果睡前总是想东想西,难以入睡,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不要压抑自己的思维
接纳闯入性思维,不要与之对抗。
研究发现当对焦虑和闯入性思维采取压抑策略时,入睡会变得更困难,睡眠质量也更低,原本很容易睡着的人也很难睡着了。
不要强迫自己睡着
顺其自然,抱着“睡不着就算了”的心态。
这样反而会更放松,更容易入睡。
如果强迫自己睡着,会更焦虑,更难以入睡,进入恶性循环。
想象一个轻松有趣的图像
在脑海里想象一个有趣的,能充分吸引注意的,愉快且轻松的图像。
尽量想象出这幅图像的细节,为了更好地想象,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
“我看到了什么?”
“我现在感受怎样?”
“这幅画的氛围是怎样的?”。
这样的图像能占据认知空间,从而把注意从那些恼人的思维中转移出来,帮助你入睡。
一般来说,当你不把睡眠问题当做问题,放下“我一定要立刻马上睡着”的执念,就会渐渐变得能够轻松自然地入睡。

一般来说,小学生每天要睡够10个小时,中学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成年人要坚持12点之前睡觉,每天至少睡够6个半小时。每天运动半小时到一小时,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常,健康饮食,有助于保持良好的睡眠,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一旦睡眠问题已经给你带来了心理痛苦与功能损伤,还是要尽快寻求专业的帮助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