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聊天,可能是一种艺术?
前言:
你认为什么是“好的聊天”呢?

在我看来,聊天可以分成两类情况,第一类情况是对各种交流进行泛用的回应,第二类是对特殊交流进行专门的回应。
第一类与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场合有关,比如宴席上与其他人交流、工作中与其他人交流、在学校与其他人交流、与朋友一起时遇到了“朋友的朋友”、在网络上与其他人的交流…
这些场合在生活中出现的频次很高,我们身处这种场合的时候也常常需要与别人进行一定的交流/聊天,具体要交流的对象类型也通常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
在这些情况中,我们需要有一套或几套对别人的交流进行回应的方案——如果没有系统的方案,那么我们每次与别人进行临时交流的时候,都需要临时思考要说什么、要回应什么、要以什么为话题…
有时候(尤其在我们精力不足的时候)这会是一种负担。
而如果我们有一两套系统的回应方案,那么我们在这些场合中就会比较轻松,遇到各种各样常见的问答交流,也能以提前准备好的答案回应过去,可以省却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类聊天交流中,什么样的聊天,是“好的聊天”?
能使自己和对方比较得体的聊天方式,就是“好的聊天”。
比如在自己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说出来的话要给对方留一些情面,尽量避免「自己创造了使对方尴尬的氛围」的情况。
再比如,在偶然聊到某个话题时,对方表现出不自在、不想在这个话题上停留的迹象,这时候主动给对方台阶下、主动转移话题等。
不创造使对方尴尬的氛围、在对方有些尴尬的时候帮对方化解,这些尊重对方、使对方比较得体的举动,也会让自己变得得体。
在第二类情况中,任何一个要交流的对象都是特殊的,比如另一半、父亲、母亲、子女、朋友1、朋友2、朋友3…
所以要根据对象的特质特点,找出“适用于对方”的交流节奏。
对方喜欢什么事物讨厌什么事物,对方喜欢什么样的聊天节奏讨厌什么样的聊天节奏,对方一般什么时候有时间聊天一般什么时候没有,对方的聊天形式一般是怎样的,对方一般在意什么样的聊天话题不在意什么样的聊天话题…
基于对对方的了解,根据自身的情况,为对方量身定做一套聊天方式,用这样的方式与对方聊天交流。
对于这类情况,如果能符合「双方的聊天节奏融洽、聊天内容能为对方带来价值」这两个特点,就是好的聊天。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也是本文的重点:对第二类交流来说,交流的对象都是特殊的,所以值得特殊对待,也应当特殊对待。
了解对方的喜好,了解对方的节奏,了解对方的情况——这些都是为了能根据对方的状况和自己的状况,调节与对方的交流方式和节奏,使交流尽量保持融洽。
当然聊天总有不融洽的时候,不过融洽的节奏意味着双方之间的交流,在多数时候是融洽平稳的。
同时,了解对方的情况,也有助于理清对方的需求,然后在后续聊天交流的过程中为对方提供一些相应的内容,协助对方解决特定的需求。
这种需求是多样的。
有些人有强烈的表达欲,所以TA们有通过聊天过程进行表达的需求;有些人有消遣时间的需求;有些人有获取新鲜信息的需求;有些人有交流观点的需求;有些人获取情绪价值的需求…
只要在聊天中传递的信息,契合对方的需求,就是为对方提供了价值——价值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而一般认为,能提供价值的交流才是可以持续延续的交流。
如果一段交流没有任何价值,那其实也意味着对方在这段交流中不会得到任何东西。既然得不到任何东西,那对方为什么还要继续跟你聊天呢?
即使是朋友之间的聊天,那也包含了“通过聊天确认你有没有继续当朋友的意向”的功能,而具体的聊天过程则会为对方提供做出判断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就是这些聊天的价值所在。
聊天不可能没有价值,否则它是无法持续下去的。
如果你认为某段聊天没价值,但这段聊天奇妙的维持住了——那说明这段聊天存在价值,只是你没有发现它的价值所在。
总而言之,第一类聊天是在各种社交场合下出现的聊天和交流,如果能准备一套或多套聊天方案,会减轻自己的临时应变的负担。
第二类聊天的对象都很特殊,TA们也值得自己去做一些“量身定做”的聊天方法/思路,这种「量身定做」意味着这样的聊天很可能是艺术。
因为在这些聊天关系中,你与对方的关系都是特殊的,你们之间的相处模式、相处节奏之中的各种细节都是无法复制的,你无法全部照搬与其他人的相处策略,也无法从网上全部模仿那些什么“聊天教程”。
即使你这样做了,也有无数的细节需要你自己想办法应对和解决。
这些“在各种细节上的应对与解决”,大概是艺术的范畴。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081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