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熊效应——越想忘记却记得越牢
白熊效应又称白象效应、反弹效应,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的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
原因很简单:当你越刻意控制自己不去想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你就会提升对事物的关注度形成了强烈的思维反弹。人在提示自己要忘记某事物的时候,“提示”本身会让大家对该事物进行“确认”,而这个确认的过程反而会使人加深印象。
最后的结果是,越想忘记什么,越是忘不掉。比如失恋,越提醒自己不要再想TA了,反而会一直想。这种现象称为“精神讽刺过程”,即人越是强迫自己做精神禁欲训练。到头来,反而越是适得其反。
从教育学角度看白熊效应。白熊效应从教育角度来说,是一种思维叛逆。当有人告诉我们不要去做什么事,或者是我们意识到的绝对不要去做的事,反而更能够深入扎根在我们的脑子里,并且随着反叛的意愿强化,不断强化想做这件事情的意志。
我们家长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并以此要求孩子不可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孩子就很容易产生这种叛逆思维,从而做出家长反对的事情。白熊效应会让孩子变得“叛逆”,变得不愿意听家长的劝告,强化孩子的叛逆思维。
家长试图通过一个个“不可以”的要求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反而更想去做某一件事,从而达到一种打破约束的快感,或者从中得到家长的认同和关注。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习惯性地违背家长的意愿,养成一种习惯性高违背家长意愿的思维,不愿意听从家长的指导和规劝,从而变成我们许多人嘴里的“叛逆少年”。
如何让孩子远离“白熊效应”?家长规劝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言辞的表达,不要总是否定孩子的行为或者想法。我们了解了白熊效应之后,就可以发现白熊效应几乎算是潜意识的一种叛逆思维,所以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要有意识地注意言辞的表达。当我们不愿意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委婉一些表达自己的意志,并且尽量不要用否定祈使句。
从爱情角度看白熊效应。在爱情中,我们常常陷入“白熊效应”。我们深爱一个人,但当我们过度关注这个人时,我们开始感到焦虑和恐惧,因为我们无法掌控这个人。这种恐惧会让我们变得情绪化、易怒、不安,让我们无法理智地思考和处理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白熊效应”是一种心理陷阱。当我们过度关注某个人时,我们开始陷入一种情绪化的状态,使我们无法理性思考。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白熊效应是由于人们常常在试图遗忘一些事情时,会不自觉地将其反复回忆,导致其记忆强化。因此,解决白熊效应的关键在于不让自己不断地回忆过去,而是要尽可能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例如,可以尝试将注意力集中在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让自己忙碌起来,从而减少对过去的回忆。
从情绪管理角度看,白熊效应往往是由于负面情绪的作用而产生的。当人们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常常会试图将其遗忘,但却反而加强了其记忆。因此,解决白熊效应的一个方法就是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例如,可以尝试通过运动、放松、冥想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负面情绪,从而减少对过去的回忆。
解决白熊效应的关键在于不让自己不断地回忆过去,而是要尽可能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同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放松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也是解决白熊效应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