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幻历险】《奥德赛别传》 (第十二卷、落幕)
“没错,但为了救他险些不复存在。”
铁人注视着奥德修斯,
“况且,这条怪鱼早已不是我的主人……”
话音未落,铁人撕开圣牧鱼的肚子,涌现一股透明的胶状物。
刚一沾地,又立即如活物一般缩了回去。
“当它死去,我的算法彻底紊乱。
主人不在,我的存在意义也变得模糊。
就在我即将自毁时,我忽然发现,之前为主人打下的意识烙印竟依然存在。
于是,我发现了鱼肚的‘合胞体’*。”

“合胞体?”
“变为鱼显然已无法满足主人的期愿。
于是他回到了一切生命的起源——单细胞。”
铁人忽而转头望向那片大海,“然后重新进化。”
“进化?”
“生命总会寻找最适宜的道路,回到起点是这场长跑的开始。
但主人选择了另一条进化之路。
你归属于碳基生命,是炎症与免疫的产物,它们将不同的细胞分开。
在生命诞生之初,细胞其实还有另一条进化路径。
我曾经见过覆盖这个行星表面的合胞体,生命肆意流动,大地却寸草不生。”
“为何这条圣牧鱼还会存在?”
奥德修斯死死盯着铁人,
“为何会去吞噬生命?”
“这是合胞体的本能反应。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吞噬并非单纯是为了进食,而是想把自己变为一座基因博物馆。”
“主人保留了被所有吞噬的生物细胞,不然凭他自己,根本不可能长得如此巨大。
你可以理解为——他保留了所有生物的一滴血。”
“那……也包括父亲的吗?”
奥德修斯觉得有些安慰,父亲虽然已经死去,但这世上尚有他的一滴血存留!
铁人看着奥德修斯,
“你最近经历了很多事?”
“你怎么知道?”
“你的眼里少了很多仇恨的怒火。”
“过去的总要过去的……”
“那你将来有什么打算?”
“你呢?”
奥德修斯反问道。

“我会试着返回母舰,治好主人。但我现在这样……可能做不到了。”
铁人失望地说,“你所在的文明尚不具备修好我的工业基础。”
铁人抬头遥望漫天繁星 ,
“可如果我能回去……我定会送你一件礼物,大概十年后。”
“十年后,你会回来?”
奥德修斯经历了家乡的驱逐与毁灭,又看着死去的圣牧鱼,对铁人的恨意也渐渐消散了。
毕竟, 它还是自己唯一的朋友。
“如果我办到了,还来这里找你。”
说着,铁人的残躯拖着圣牧鱼,朝着远方走去,渐渐没入夜色中。
孤寂的背影仿佛告诉他将一去不返。

痴呆的母亲在身后伸长了手臂,轻声呢喃:
“想去就去吧,我会照顾好孩子的。”
继而好似从谁的手中接过一张莎草纸。
她的声音虽然颤抖,但声线恍若少女。
奥德修斯心里清楚,她回到了曾经的岁月里,她见到了父亲……

(合胞体*:是指含有一层细胞膜包绕的多个核的一团细胞质,这通常是由于发生了细胞融合或一系列不完全细胞分裂周期所致,核发生了分裂,但细胞却没有分裂。
不同于合胞素(Syncytin)(合胞滋养层),合胞体(syncytium )含有由一层细胞膜包绕的多个核的一团细胞质,这通常是由于发生了细胞融合或一系列不完全细胞分裂周期所致,在后一种情况中,核发生了分裂,但细胞却没有分裂。

合胞素(Syncytin)是一类由人俘获的逆转录病毒囊膜蛋白,表达基因是ERVWE1,与胎盘的形态发生中细胞滋养层到合胞滋养层的分化过程十分相关。
Syncytin与人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囊膜蛋白(Env)在结构上具有相似的特点,二者可能具有相似的膜融合机制。
合胞体(syncytia)也是病毒感染的一种现象。
有的病毒感染了宿主细胞后,会促使宿主细胞和周围的同类的细胞融合,并最终形成多核巨细胞:

形成合胞体的是一些带有包膜(envelope)的病毒。
这些病毒表面有一层和宿主细胞膜相似的磷脂双分子层,称为包膜。
当它们感染宿主细胞的时候,病毒包膜的糖蛋白和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随后糖蛋白触发病毒包膜和宿主细胞膜融合,使病毒衣壳进入细胞质。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合成了新的病毒颗粒后,子代的病毒通过出芽(budding)释放。
首先病毒的糖蛋白被运到细胞膜上,使宿主细胞表面布满病毒的糖蛋白。
然后病毒的衣壳前往细胞膜,并通过出芽离开宿主细胞,这样病毒就获得了来自宿主细胞膜的一层包膜。

这些病毒是通过膜融合进入宿主细胞,也就是说这些病毒表面的糖蛋白有让磷脂双分子层融合的能力。
而病毒释放的时候,宿主细胞的表面又被病毒的糖蛋白修饰。
如果这时候旁边有同样的细胞,不管这些细胞有没有被病毒感染,它们表面都有受体。所以宿主细胞表面的糖蛋白也可以和这些受体结合,触发细胞膜的融合,这就是合胞体形成的过程。

由此可见,能形成合胞体的病毒需要满足这几个条件:
有包膜。这点很显然,只有有包膜的病毒才有膜融合的过程。
通过出芽释放。病毒出芽释放的时候会把宿主细胞膜修饰病毒的糖蛋白。
有的病毒比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登革热病毒的包膜是在内质网获得的,这些病毒是通过胞吐(exocytosis)释放的。
由于它们不是通过出芽释放,宿主细胞的表面没有被病毒糖蛋白修饰,所以无法触发膜融合。
通过膜融合直接进入细胞。并不是所有的有包膜的病毒都是通过膜融合进入细胞。
很多病毒,如流感病毒,狂犬病毒,埃博拉病毒首先是通过内吞作用(endocytosis)进入宿主细胞。
进入宿主细胞后由于pH的降低导致病毒糖蛋白变性,才能触发病毒的包膜和内吞体的膜融合,释放病毒的衣壳。
由于这些病毒的糖蛋白要在pH降低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膜融合,尽管它们也是通过出芽释放的,但没有形成合胞体的能力。

所以综合来看,能形成合胞体的病毒并不多。
形成合胞体的病毒主要有:疱疹病毒,比如单纯疱疹病毒(HSV);副粘病毒,比如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这货连名字都带有合胞体),仙台病毒;逆转录病毒,比如艾滋病病毒(HIV)。
病毒形成合胞体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周围细胞的物质,提高病毒的感染能力。
多核巨细胞形成之后,由于无法进行有丝分裂,这些细胞最终都会凋亡。
不过有时候合胞体仍然会有分裂的能力,这些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多于正常细胞,又被称为多倍体。
著名的杂交瘤细胞就是骨髓瘤细胞和B细胞融合得到的,这些细胞既有癌细胞无限分裂的能力,又有制造抗体的能力。
由于病毒有形成合胞体的能力,实验中也经常利用病毒来人工诱导细胞融合。灭活的仙台病毒就是常用的融合病毒。
此外,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也需要一种很重要的多核巨细胞来形成胎盘。
而形成这种合胞体所需要的一种蛋白,又称为合胞素(syncytin),正是来源于一种远古逆转录病毒的糖蛋白。

合胞体学说:
Hadzi(1953)和HANSON(1977)提出合胞体学说(syncytial theory),认为多细胞动物来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
主要观点:后生动物的祖先开始是合胞体结构,即多核的细胞,后来每个核获得一部分细胞质和细胞膜形成了多细胞结构。
原始的多核纤毛虫与合胞体细胞化,形成多细胞结构,然后进一步发展成为无肠类涡虫样的两侧对称的动物。

由于有些纤毛虫倾向于两侧对称,所以合胞体学说主张后生动物的祖先是两侧对称的,并由其发展为无肠类扁虫,认为无肠类扁虫是现在生存的最原始的后生动物。
主要反对意见:因为任何动物类群的胚胎发育都未出现过多核体分化成多细胞的现象,实际上无肠类合胞体是在典型的胚胎细胞分裂之后出现的次生现象。

最主要的反对意见是不同意将无肠类扁虫视为最原始的后生动物。
体型的进化是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如果认为无肠类扁虫两侧对称是原始的,那么腔肠动物的辐射对称倒成为次生的,这显然与已揭明的进化过程相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