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的异同及其变化【全】。
古今词义的异同及其变化。
词的意义是不断变化的,而变化是绝对的,不变的相对的,这就造成词义有同有异的情形。古今词义的异同,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基本词汇的意义古今基本相同,但是在相同中也包含细微的差别。
如:牛、马、山、水、羊、日、月等,此类基本词汇意义基本相同。
再如:梯,古亦指木阶,现在构成梯的材料有绳子、金属等,这属于概括对象本身有差别而产生的微殊。
(二)由于文字假借,词义引申等原因,少量的一般词汇估计意义完全不同。
如:绸(古指缠绕);(今指丝绸)
偷(古指苟且;偷懒);(今指偷盗)
(三)大量的一般词汇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发展。同中有异,主要表现在词义的演变,感情色彩的不同等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即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常见的有江、河、皮、睡、菜、醒、响等,以“皮”为例,皮古代指带毛的兽皮,今可指一切生物的皮。
(2)词义的缩小
即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常见的有金、瓦、亲戚、丈人、丈夫等。
以丈人为例,古代原指一切老年男人,现指妻子的父亲,范围有所缩小。
(3)词义的转移
即词义的范围有表示甲事物转移至表达与甲事物有关的乙事物,常见的有汤、足、涕等。
以“涕”为例,古指眼泪,今指鼻涕,如涕泗横流指的是鼻涕眼泪一起流。
(4)色彩的改变
即词义的感情色彩的褒、贬、中性有所变化,有的从褒义变为贬义、有的变成中性,如犯(中性-->贬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错
谤(中性-->贬义):公开评议/诽谤罪
爪牙(褒义-->贬义):国王的勇士/坏人的帮凶
牺牲(中性-->褒义):祭祀的牲畜/为国捐躯
(5)义项的增减
即指词的理性意义有的增加,有的减少,常见的有:爱、狱、快、劝等。
以爱为例:古义有①亲爱,疼爱。
②爱惜,吝啬--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6)程度不同
A有的词义由轻变重,例如“恨”,最初是遗憾、后悔之义,《荀子》:“不知戒,后必有恨。”后引申为怨恨、仇视,词义程度加重。
B有的词义由重变轻,例如“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左传》:“宜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今义与“饥”相同。
总之,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其中异为重点。在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时,除上述差异外,还需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①古今无定时,古与今只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
②古代汉语上下数千年,其内部也有差异,一般情况下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