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悟007期:信息判断的路径【定类x王政东】认知 思维 观念 进步

笔记:
为什么把科普定义为常识判断:
因为科普的内容是把知识有意思有冲突的部分,或者是直接把知识做成有意思的形式,这两种情况都是把知识做出故事的机制和形式。因为内容本身无法突破内容机制和形式的要求,也就是说知识作为科学知识的时候,对他的要求是A,而做成科学故事的时候要求就会变成B,判断的标准完全不同。
这种所谓的知识,科学故事类的知识如果你不神话他对你除了知道本身的获得感,以及可以用这个吹牛皮外,别无他用。
科学知识与科学故事知识最大的差别在于,能否作用于你实际能力的提升。
虽然你可能会说多学点知识总没错,但如果我告诉你你现在接触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这类内容,你还觉得没坏处吗。
一般不注意的话,人们是很难辨别清楚的。
最怕的就是把这类科普知识当做知识获得的全部。可是在供需匹配的时候,因为需方对此类内容接受最快,导致供方提供了过量的此类内容,并且供需两方都愿意称这类科普故事为知识。
只有一个忠告:获取知识的活动不要拾人牙慧。
----------------------------------
ps 感想
* 科普知识的优点:
* 对个人:看科普的作用除了激发兴趣之外,积累常识之外,还可以很快的对一个体系进行了解,很多名词,以后想深入学习时有切入点。
* 对社会:提高大众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
* 科普知识的缺点:
* 对个人:虽然可以得到知识的获得感,但是对实际能力没有提升,也不能帮助作用于实践中;
* 对社会:如今网络上充斥着过量的该类知识,且难以辨别,可能会导致人们把科普知识当做科学知识的全部,反而阻碍了深入的学习。
* 科普知识的学习:一开始如果没有明确的实践需要,作为入门前的了解和培养兴趣,可以从科普知识入手,然后根据个人兴趣与需要,来看是否需要进一步学习相应的科学知识(这时候看一手资料)
--------------------------------
该笔记已整合入个人知识体系,详见 [7 科普知识](http://wangc.site/cbrain/share?nodeid=b80b3689118ef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