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师小哲】《哲学研究》小白读后随笔(三)
这一篇讲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看情况可能多加点)——“家族相似”。

2.家族相似。这个概念也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代表概念了。其实在课堂上学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时候我还认为“语言游戏”和“家族相似”理论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读了《哲学研究》后,我才知道两个是有很大的关联的。
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来反对语词只能通过实指定义获得意义的观点,说明了语言游戏具有多样性,但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什么是语言游戏,语言游戏的本质是什么?
维特根斯坦谈到了“复合而成的”词,例如一个笤帚可以看成是笤帚头和笤帚柄,还有分析哲学中常见的复合命题和原子命题,但这些“复合而成的”词只有一种拆分与解释方法吗?显然不是,例如一个2cm的线段可以看做是两个1cm线段的复合,也可以看做是一个3cm和一个-1cm的线段的复合(这里不需要管这种数学是否严谨),但这两种复合的方法虽然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两者具有的关系就被维特根斯坦称为亲缘关系,即后面要提到的家族相似。
其实“家族相似”更容易理解的用法是用在同一个概念的不同承受者上,这里维特根斯坦将他先用在了同一对象不同复合方法的差别上。“家族相似”这个词挺贴切的,即同一概念下不同的承受者之间具有相似性,就像一个家族的人们彼此都有些相似点一样,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一个完全同一的要素(或者讲他们比作集合,这些集合两两间的交集非空,但全部集合的交集却是空的)。
“家族相似”理论实际上否定了“某种东西必定为它们(同一个概念下的不同承受者、同一概念下的不同子概念)所共有”这一过去的、带有明显形而上学意味的理论,维特根斯坦强调说“请不要想,而要看!”(说实话这里就有点唯物主义的味道),并且通过对比棋类游戏、纸牌游戏、球类游戏等各种游戏来说明实际考察下来,我们并没有发现一种共通点,用以定义所有的游戏。你当然可以用一个非常复杂的逻辑表达式把所有不同种的游戏框到一起,但这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至少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是如此的,而且我们并不需要这样一个冗长的定义来帮助我们理解“游戏”这个概念,我们本来也不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理解“游戏”的。
用计算机做过分类问题的朋友应该很清楚,如果我们真的把样本分类的准确率提高到100%的话,实际上就出现了过拟合,这会导致这个分类的标准在测试集上运用的效果非常糟糕(特别是出现一些错误分类的样本或者一些极其特殊的样本的时候),是做分类问题中需要尽量避免的。
经常听到老师讲“语言游戏”实际上为概念划定了一条模糊的界限,或者说存在着概念的“灰色地带”,不过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并没有专门谈这个问题,这里也就不展开。
“家族相似”被理所应当地应用在了“语言游戏”中,说明了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世界是由语言游戏构成的,而且语言游戏间并没有某种共有的东西,这就是维特根斯坦打碎之前的强逻辑的世界而诞生的新的理论,也集中体现了试图客服黑格尔哲学的哲学革命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