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学生“更”矫情了吗?

01
前几天刷短视频的时候,看到一个新闻视频,内容大致是因为下雨某学校路面有积水,于是宿管阿姨就在回宿舍的一段洼路上摆了几个板凳,方便学生踩着板凳进宿舍。我看到视频里水深已经没过板凳腿了,而且也只是在宿舍门口一小段必经的几米路程,做了这样一个临时措施。
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可是打开评论,发现里面好多评论是指责学生矫情、吃不了苦、不懂事。
这样的指责也发生在大学宿舍装空调时,学生放假把宿舍东西用快递寄回家时,大学生在疫情期间抱怨封校时……每当这样的新闻事件出现,无论出发点是想宣传校园硬件设施,还是管理人员的聪明智慧,但总是有人把落脚点放在学生群体上。很多人会摆出自己的当年的求学经历,来和现在的大学生做对比,言下之意,对这一代大学生并不看好。
那么现在的大学生真的比以前的大学生更矫情了吗?作为大学辅导员,我想,自己可以简单聊一下这个问题。
02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代入一下自己出现在开始的问题中:假如,不是大学,而是生活小区,下雨的时候,物业员工在积水处垫上板凳,你踩不踩?假如,不是宿舍,而是办公室,夏天的时候,你选择电风扇还是空调?
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时候,每个人都在吃苦,而那种苦,是不可避免的。而现在物质条件足够的情况,所有人都会避免吃没有必要的苦,连吃过苦的我们,也会选择空调,选择便利。为什么大学生不可以呢。
至于封校,现在疫情期间,居民楼只是短期隔离,再高端的小区业主们也免不了心浮气躁,各种抱怨。而我们的大学生们,有的好几周连宿舍门都没出去过,有的学生从大一一进校到现在,几年的时间里,连学校周边的小吃摊都没去过。
这个时候,只是因为学生抱怨了几句,就给他们贴上“矫情”的标签,真的合适吗?
至于学生提出为什么教职工和学生的封校要求不同,这本来就是我们应该提前做好解释的工作,而不是只是单纯的传达要求。学生是真的不理解吗,还是说,他们只是需要得到一个真诚的解释,说明他们同样被尊重的对待呢。
所以,不懂事的标签也不必贴上吧。
03
当然,我自己的学生并没有更懂事,更听话,更让我省心……以至于我是在这里炫耀自己的教育成果有多显著。
其实我带的学生里,有五十多个是毕业班学生,有两百多个是大三准毕业班学生。找工作的压力和对前途选择迷茫的焦虑是大三大四学生的共性情绪问题。而这段时间我所对他们投入的精力可能比之前三年加一块还要多。
我帮学生拿快递,给他们买零食,把要看病的学生送到医院,这些事以往我都不会做,因为我的教育理念里这样做都是在惯着学生。可现在,力所能及我会去做,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辅导员对他们的关注。
我这段时间也很疲惫。正在进行的学习进度都拉下了很多,我也很焦虑。
可是我有我的社会角色承担的责任,学生有学生的社会角色承担的责任。在现在这个时候,我们都没法给对方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帮助,所以,只能首先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承担自己的责任。再然后,相互支持,尊重认可对方的付出。
齐心然后齐力,然后共同进退。
04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参加辩论赛,辩题是“我们80后是不是垮掉的一代”。
后来,我成为辅导员,以评委的身份参加学生的辩论赛,同样的辩题,不过是换了主体,就有了“90后是不是垮掉的一代”,再然后是“00后是不是垮掉的一代”。其实,每一代都承载着上一代的质疑和担忧,这是很正常的。
我们现在指责00后们的矫情时,不要忘记,曾经60后70后曾经给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冠上“家中小皇帝”的标签。
实际上,我更怕学生执着于撕下标签,急于表现独立自强的一面,从而错过了大学这几年黄金的成长期。
我曾经一遍遍的劝一个学生不要去做兼职,不要去端盘子发传单,不要逃课去做些基础劳动力,目的只是为了赚点钱然后理直气壮的拒绝父母给予的生活费。学生觉得自己在宿舍里吹空调,不用在地里干活,而在教室里听着老师说着最先进的知识,深感愧疚。似乎吃苦,成了一种他打败愧疚感的最好的方式,而其实,也是最无效的方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职责,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课题,苦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希望,目标。
这一代的青年,也如每一代青年一样,怀着热忱,直面生活的苦痛和磨难,努力而坚定的前进着。
不怕苦,不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