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湖南卷选择题】思维严谨,知识渊博,让你看看老师是如何做高考题的?

2021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看到淀粉们对于试题解题的呼声,今天由阿海老师给我们逐题解析湖南历史卷,让我们一起看下去吧!
高考乙卷解析
1.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简单分析:从崇拜天到最后不理天反映了从以前开始的没有自己思想的崇拜到现在的不理他了,说明这些人的思想在慢慢进步,会自己思考了,有自己的思想;西周时期周天子代表天,而百姓崇拜天,说明天子权威还在,到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西周王室衰微,地位下降,也反映了百姓思想的启蒙,不理天;选项D人性论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材料没有体现
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简单分析:材料可得出刘恒在众多儿子中年龄最大的但不是嫡长子,刘恒性格宽厚仁孝,性格敦厚,而且刘恒的母亲家族背景也很简单,不会像吕后那样,自己当了太后要带领吕姓一族在朝廷当中做官,掌握国家大权,外戚那是皇帝妻子皇后或者皇帝的母亲太后的亲戚,他们掌握国家权力,很容易干政。丞相陈平一人说了不算,还要与太尉和皇室之人商量,还没有危及到皇权;中国封建王朝皇帝继承主流上是以嫡长子继承者为基础,皇帝血脉很关键
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简单分析:西晋到南朝刘宋,均田制都强调官员按等级占领土地,占领了土地不管是租给其他人种田,还是自己找人种田,都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利用了田地;到隋唐时期,普遍都有田,更加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A
简单分析: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的工资和史书记载基本吻合,但是地方官员的工资和史书记载对不上,工资高于史书记载,而且高出的工资是不违背法令的合法收入,注意是合法收入,也是诗中所表达的,排除D而且这道题所强调的,侧重点在地方官员,所以根据材料意思先排除BC,根据排除法得出A选项。根据所学知识知道,755-763年是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地方节度使权力极大威胁中央权力,
5.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简单分析:绍兴府赈灾时,有人举报秋苗水稻不完整不真实,政府收到举报后,马上派朱熹去调查赈灾的发放情况 说明政府办事还是可以的,有效率;朱熹到了现场调查情况后发现秋苗水稻确实不完整,但是想继续调查下去确认完整的情况,发现以前种水稻的田地已经种了小麦了,没有稻根来继续调查实际的情况了(不是我不想继续调查,是没有水稻根了),说明贯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这里可能有争议,继续调查得到最后的根本结果,没有完全贯彻落实实事求是精神;在接到举报后政府第一时间去处理,而发现原有的稻田已经种上了小麦,(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和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这里种上小麦有可能是种植庄稼效率高,我是这里理解的,这个题还是有争议,选项B和D可能都从材料得到相应的体现,我的选择是B只是我的理解和分析只是参考
6.图1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

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
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简单分析:用排除法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1615年所设立的一种军事生活组织形式,将满洲贵族子弟结合在一起,八旗制度发生到后面,还有蒙古八旗,汉人八旗
选项A和D,B,材料体现不出来
7.据表2可知当时中国

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简单分析:材料中指出是进口商品统计,不涉及出口,排除选项A;大于出口,表明处于入超地位;出口大于进口,表明处于出超地位。材料中没有凸显选项B和C。材料中进口商品数量和货值在1894年大大增加,结合所学知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向日本开放北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湘潭和梧州七处通商口岸;长江、西江、吴淞江及运河等内河航行权范围;
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相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简单分析:材料大意是武汉在20世纪初期商品贸易得到发展,港口贸易得到发展,可以和上海相比较,但不是贸易水平超过上海(排除A);
材料中说武汉地处长江要地,地理位置重要,港口重多,货物来去频繁,贸易繁荣说明当时的武汉资产阶级有点分量,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初,知道武汉发生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用排除法也可以,选项B,没有体现,材料没有说贸易中心转移,同上海只是比较,还没有超过,更别提转移;选项C也是一样
9.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简单分析:材料大意是当时不只是对传统文化有了疑问,还对西方传来的文化有了疑问,有了疑问,有可能会思考,会思考就可能会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有可能会促进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选项B符合题意
10.图2、图3是中国抗战时期两次战役形势图。这两幅图反映

A.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
B.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
D.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简单分析:图2主要战场在上海附近,图3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地方-战场变了,看图2图例日军入侵,中国军队进攻和转移,图3图例中国军队进攻,判断在抗站初期,局部抗战开始是九一八事变,全面抗战是七七事变,地图没有看出这2个历史事件相关信息;关于选项C,材料中没有看到民族统一抗战相关信息(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的战役主要有: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台儿庄战役。1943年7月,战略局部反攻;1945年,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进入战略全面反攻。
11.表3所列活动

A.凸显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B.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
C.表明文艺领域出现“左”的倾向
D.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简单分析:用排除法
材料中的一些活动无法体现选项B,双百方针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其一为了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其二为了纠正某些“左”倾思想(一般地说:左代表着激进、超前。右代表着保守、落后;如果你的思想、决策、判断太激进,太超前,完全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我们就称为“左倾”,如果你的思想、决策、判断太保守,太落后,也是完全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我们就称为“右倾”)。
在学术、文化和艺术问题上动辄打棍子、扣帽子的这种情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材料中没有大量儒家文化思想的作品,排除D
12.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简单分析:材料大意是早期罗马不能债务转移,后来的罗马法规定取代替代制度,允许债务转移;这就是小明借了小黑200元钱,后来小黑去小强手里借了200元,于是小黑说,小强你去找小明收钱,他欠我200;借钱拿来干嘛,大部分是消费,带来了商品的流动,与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想符合,结合题意选择C;材料中说到允许债务转移,但不是债务不在了,还是在保护私产的;不管是谁借钱,还钱,都受保护,借钱的都要还的,排除A和B;材料中没有体现选项D
13.伏尔泰提出人类历史上有四个“值得重视”的时代:伯利克里时代、奥古斯都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和路易十四时代,并将路易十四时代作为最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大加赞颂。伏尔泰的观点
A.体现历史进步的信念
B.肯定君主享有至高无上权威
C.强调历史的延续不断
D.反映启蒙运动天赋人权思想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简单分析:伏尔泰认为路易十四是值得肯定的,大加赞赏。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理解到法国大革命,最后处理了路易十四,认为他是暴君,但是伏尔泰认为路易十四是知道肯定的,这是历史的进步性,材料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对历史人物评价要多方面去看,要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14.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
A.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
B.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C.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
D.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简单分析:材料上半句说了科学的专业性期刊,下半句说到了1921年增加到了2.5万种,大部分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句话是转折点,也是这段材料所强调的,我是根据这点来排除AB,因为我认为A和B没有对比结合 只是单一方面得出的结论,没有体现材料19世纪后期增加的;材料中没有明确说到科学院的数量,就是没有提出科学大学或者科学科研机构的数量,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19世纪晚期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得到结合运用。
15.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简单分析:材料大意是给了美国
最高法院对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从而使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参与干预政府的公共决策,法院权力有所提高,我是认为有监察权力有一定提升来监督政府的公共政策,说明分权与制衡机制在当时还在运用,而且在根据实际调整,在内部进行了适合时代发展的调整;三权分立指行政权指政府,立法权指国会的上下议院制度,司法权指法院,三者互相制衡。排除A和C
16.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共识是“拥护宪法等于和平与革新,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与保守”;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这种变化反映当时日本
A.修改宪法无法阻挡
B.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C.大国主义思潮抬头
D.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简单分析:材料中说到60年代时,拥护宪法等于和平,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但是这种情况到了80年代,不同了,材料中的国家人们想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想修改宪法来积极参加国际大事,从这里大家应该都可以理解了,就是日本经济在80年代有所发展了,有钱了,想展示一下肌肉,根据题意选择C
材料中表示的是有人对80年代的宪法不满意了,提出应该要修改,但不是修改宪法不可阻挡,排除A;材料没有提及日本想做那些来促进地区和平;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侵略扩张。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想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