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再看吴氏石头记

2021-11-01 07:32 作者:喝啤酒的猫头鹰  | 我要投稿

锲子

       近日听了女王泡面讲解的吴氏石头记,感触颇深。激荡处,如风雷骤起石破天惊。

       红楼梦其书,不用过多赘述,可称得上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文笔精炼生动,刻画了一众鲜活的人物,特别是女性角色,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全书情节一脉相承,环环相扣,每字每句都有其精妙的设计,无一处无用之笔墨。

       只可惜,流传到现在,版本混杂,后四十回缺失为他人续作。

       红楼梦写的是一个悲剧,而且不仅是宝黛爱情的悲剧,更是贾家整个家族的衰亡血泪史。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在此,就顺着女王泡面的思路顺着写下去,只当茶余饭后休闲文字。

 

小说的史话

       红楼梦写的是明朝灭亡的事情,是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

       在吴氏石头记里,红楼梦的结局是天下大乱,水国崛起,戎羌坐了皇帝。如果说宝黛爱情悲剧,只是贾家覆灭的大背景下的必然;那贾家的覆灭,又是当时时代变迁的必然。

       探春曾经有过一段话:“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贾家的败亡,红楼梦归因于家族子弟的堕落和争斗;而明朝,其实是被李自成等流寇所灭亡的。清朝入关打的是为崇祯复仇的旗号。

       红楼的悲,是家国覆灭的血泪史,是白骨如山忘姓氏。

       贾宝玉是传国玉玺的化身,而金陵十二钗,书中所说的“一干风流冤家”,都是身陷皇权争斗里的皇族权臣们,即那些埋在北邙山,血肉腐烂殆尽仅剩枯骨的依然痴心难平的怨鬼们。

       中国自古自来,便是家天下;说起家族兴旺,最具代表便是皇家,这个天下一字号的大家族。

       红楼梦,一喉二歌。这不仅表现在书中处处埋着伏笔,草灰蛇线,伏延千里;而作者用意深刻,却又意味难明,整书隐隐私有所指,却又往往晦涩难解。更经典的是,以极现实的手法,写了一个仙草报恩的魔幻爱情故事。但作者笔力深厚,绝不输修撰正史的太史公。

       甚至于很多著名的政治家,将其作为政治斗争的教科书。大观园里丫鬟婆子,男男女女的风月故事,一点也不比真实党争差多少。这在于作者对于人心的精确把握,更是有前朝历史那厚厚的一本血淋沥的党争真实教材打的基础。

       正是由于其背后无比真实的现实基础,才成就了这本旷古奇书。它既是文学的瑰宝,又可做一窥世事人情以及统筹治理的资治通鉴,还可以做为感叹人性命运的哲学教材。

       这一喉又何止二歌,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红楼梦真正到了心中无剑的至高境界。

      接下来就顺着明朝历史,一路说来。

 

党争

       史书曰,明朝亡于党争。

       明朝的灭亡原因很复杂,但党争无可置疑地是明朝中枢中那颗最大的毒瘤。

       说起党争,最为称道的便是东林党的崛起,再到魏忠贤阉党上台的那段历史。一时间天下风云变色,朝野上下几乎整个翻到过来,

      然而这段儿历史,只是明朝党争的高潮。也因此,很多人将党争的祸源归结于明宣宗朱瞻基,是他教会了太监读书,也随之将他们拉入到了这个政务权斗的舞台之上。

      党争其实是不可避免的,根源在于权力的分化。天下皇权归于皇帝一人,可皇帝毕竟是个人,他需要生活,更需要享受。能够日理万机的朱元璋劳模,千古也只此一人而已。清朝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还不是被一遍遍拍成各种电视剧。

        明朝党争有自己的特点,不像清朝那样只仅限于皇族之间,而是一场席卷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完美风暴。

 

       自王阳明创立心学以来,流传甚广,他的弟子之一何心隐,在当年就曾断言,兴灭王学之人,只在张居正。

       因为张居正走的是孤臣独夫的路线,他要像曹丞相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百官。

       这样才能拥有从中枢到地方令行禁止的权威;这样才能推行他的一条鞭法,才能推行他的一整套改革;才能将大明从不断下沉的深渊里再拉回些。

       一条鞭法,乃至整个张居正改革的核心就是:从垄断的地主们嘴里掏食,为大明续命。

       要做到这些,自然是不会允许那些读书人搞个什么团团伙伙妄议他的政策。有他在,自然也是任何政党都不可能崛起的。他一个人掌管了天下的权力,上管皇帝下管百官,将明朝上下死死绷紧,拧成了一股绳。

       可他终究是要死的,这场擂台上,被压制的皇帝和百官,终究是要再碰撞的。

       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抄家。紧接着便是万历与群臣那持续数十年的斗争,东林党骤然崛起,进而席卷天下。

       史书曰:今日之争,起于门户,门户起于东林,东林起于顾宪成。

       东林党,大体就是一些占据道德制高点,天天吵架,却又不干实事的人。他们也许的确都是儒学大家,都是实打实的士大夫,然而他们上不能辅佐皇帝为大明江山指路,下不能统筹百官提高效率。

       他们似乎是夹在底层社会与上层大地主之间的中间阶层,然而却只知书墨,并不能真正调和随着人口增长而产生的日益激化的人地矛盾。

       相反他们作为统治阶层的一员,天然站在了大地主阶层这一边,大多数出身东南的他们,各个身家氏族都是地主商宦之家。一边继续放任背后的世家族人搜刮百姓,一边在朝堂上吵吵闹闹各种扯皮。

       要知道,大明帝国的核心,可不是会讲道理就能立得住的。

       虽然别人吵不过你们,但别人能杀了你们。

       九千岁魏公公就是这么干的,而且干的很决绝很彻底。

       高中课本有篇《五人墓碑记》,讲的就是善良的东林党人被阉党迫害的故事。东林党是正义的化身,但却被邪恶的阉党以卑劣的手段迫害。

       处在皇权的核心地带,阉党干翻东林党,且不论正义胜了还是邪恶胜了。那只意味着一件事:阉党手段更为高明,或者更为毒辣。

        阉党能够立足朝堂,倒也并不是只靠魏公公人奸心狠,也不只在于他善于笼络皇帝。他是一个比东林党更为懂大局的人。

       当时的明朝已经入不敷出,苛捐杂税只增不减,底层百姓苦不堪言,东北女真的崛起,更是给了明朝这个腐朽的庞然大物以沉重压力。

       而那些世家大族,那些士林阶层背后的既得利益者,过的花天酒地,沉重的税收不但不会影响到他们丝毫,更倒反过来成为他们捞钱的手段。

       魏忠贤这个底层出身的泼皮无赖,他有一点是清楚的:穷鬼已经没钱了,大家族的钱反而多的都快烂了。

       九千岁没有从税收上捞钱,也没有动东北的军饷,相反在他的支持下熊廷弼、袁崇焕等人反倒在东北打出了不少战绩;他向世家大族要钱,虽然手段卑劣,更是没有顾及什么律法。但大明朝的门面,却被他撑住了。

       回到红楼梦里,也有这么一个人,那就是凤姐。

       最能哄贾母开心,是家族的实际掌权者,面对日渐西山的家族苦苦支持,对对手以及下人心黑手辣,尽往死里整;待到失势时,树倒猢狲散,下场凄凉难言。

       崇祯皇帝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朱由检在大势已去绝望中,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临终前传位于他时,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从道德高度,纵然可以对魏公公踏上一万只脚;但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他有些地方,确实比东林党做的好。

       在吴氏石头记里面,还有王熙凤还魂的情节,讲的是贾家败亡之后,王熙凤的魂魄再次来到贾家,向贾家叛徒复仇的一段儿情节。

       不知道如果魏公公的魂魄看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城,会是怎样的情景。

 

 

 

 

天灾,流民,乱世

       贾家的灭亡,在内是不肖子孙的争斗杀伐,在外则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关于天灾的描写,各版红楼里都有叙述,强盗也或多或少的有所提及,其中妙玉就是被强盗劫持了去。

       明朝是货真价实地亡在了流寇手里,亡在了李自成张献忠们的手里。

       对于张献忠屠四川这段黑暗历史,至今仍无定论。甚至于那首著名的《七杀诗》: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都不确定是否张献忠所写。但当时整个四川,这个天府之国被杀到了:弥望千里,绝无人烟。

       清朝撰写的明史,直接说张献忠杀了6亿人,差不多是现在人口的一半。

       这绝对存在夸大和抹黑的成分,但经过明末清初那段历史之后,四川人口断崖式下降,千万级别人口的消失,血淋淋地揭示那段黑暗的历史。

       社会整体性崩溃,流民如同蝗虫般,来到一个地方吃尽一个地方的粮食,耗尽资源后,本地的人民也不得不跟随流民,去下一个地方找东西吃,就此糜溃千里。年轻力盛的还可以去做流寇,老弱妇孺的下场更是不可想象。

       明朝末年,人口增加,土地却日益兼并,辽响等苛捐杂税有增无减。加上天灾不断,失地人口不断增加,造成流民四起。

       根基糜烂,大厦又能再撑多久呢。

       吴氏红楼梦里,说林黛玉守家。在贾家被抄家,贾宝玉被抓走后,是林黛玉以贾宝玉妻子的身份掌管贾家,但她生性多疑,冤枉忠仆小红,最终导致贾家一败涂地,她自己也上吊自尽了。

       这便是,玉带林中挂。     

      林黛玉的原型是崇祯。

      自命清高,生性多疑,误杀忠良,苦撑着的末代君王。

      纵观崇祯一朝,猛将辈出,曹文诏,孙承宗,袁崇焕,卢像生,孙传庭。他自己也算是勤勉刻苦的君王,但君臣离心离德。他灭了阉党,可东林党并没有能帮他做事。这帮白莲花们,仇要报,权要拿,钱要捞,就不干活。

        崇祯自己说:百官皆可杀。

       这帮盘踞帝国东南帝国最发达的地区的世家大族,一个个只顾着自己家族的利益,经营乡里,截胡了朝廷的赋税,身处中枢高位却尸位素餐。

       国库亏空,崇祯要大臣捐款,一个个都哭穷,结果李自成一来,就从在京官员家里搜出七千万两。更可笑的是,当初崇祯要大臣捐款,他老丈人进宫见皇后也就是他女儿。皇后说,你是国丈得做个表率,便给了自己父亲5千两。结果这老头,只捐了3千两,自己女儿的钱还贪了2千两。

       更别提那些投降满清的东林党人。

       整个红楼梦,痛批男性,特别是那些一心求取功名的男性,被贾宝玉骂了个够,骂的不就是这些人嘛。对于贾雨村之流,他不是“国贼禄蠹”,就是“国贼禄鬼”的骂。翻遍史书,还有比这个对崇祯朝文官更为贴切的点评嘛。

       只是仕途经济的话,怎么就成了国贼了呢,张居正不也钻营仕途经济,总不能他也是国贼吧。

       贾宝玉是传国玉玺,是明朝朱家皇权,崇祯化身的林黛玉才跟他是知己,真正心心念念维护大明的可不就只有崇祯嘛。

       林黛玉要还贾宝玉一世眼泪,崇祯为了大明何尝不是耗尽了一生精血。

 

悲从何来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

       红楼的悲剧,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让我们眼看着他起高楼,眼看着他宴宾客,再眼看着他楼塌了。从姹紫嫣红春满园,到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给我们完整地演示了,传统儒家社会里一个大家族的衰亡史,不仅仅是家族衰亡,而是整个儒学文明的浩劫。

       这场浩劫的根在于,自己家族内部的根腐坏了,加上天灾人祸外族入侵,最终导致:白骨如山忘姓氏。

       明朝朱家,文上尊宋代理学大家朱熹为先祖,武上以击败元朝恢复汉人江山为荣。这一文一武可以说是明朝的立国之本。其中,武尤在文前。朱洪武,那可是被传扬了数百年的民族英雄。

       如果说明朝外面的敌人是北元,是女真,是北面的少数民族;那明朝内里的敌人就是,情。就是红楼梦的主题: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

       程朱理学开始于宋朝,经过元朝的发展,待到明朝,被提升到了统治思想的高度。而理学要人:存天理,灭人欲。情,正是人欲的根本,是理学里的万恶之源。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亦被称为:情僧录。

       贾政,简直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典范,翻遍古书,绝难再找出一个比他更为形象标准的理学儒士人物了。然而,比贾政更为典型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人物形象是存在,而且就在红楼一书之中。

       在此,不得不赞叹,这真是一本奇书。

       那人便是,薛宝钗。

       她是一个博学多才,颇得众人爱戴的姑娘;她是大观园里,百花丛中唯一不喜花,还要吃花的女子;她是服用冷香丸,却怀有不输男人般野心的官家太太。

       吴氏石头记里面她的判词是,无情。薛家住在大观园贾家东北角,装潢布置以怪石为先,因此被人评论为鬼,为女真人,为谋害贾家的大反派。在吴氏石头记里,薛宝钗在贾宝玉出家后,再嫁给贾雨村,而且还是她主动勾引的贾雨村。

       不管那个版本,这个姑娘身上那真的是一丁点感情也见不到,是一个理性到了极致的人物。

       贾宝玉不屑于仕途经济,但是贾雨村就完全不同了。在薛姑娘的辅佐之下,贾雨村青云直上,一度身居高位,再造了一个世家出来。可惜,当年被他迫害的那个门子发迹后,对他采取了疯狂复仇。最终他们一家被流放边疆,薛姑娘一腔野望,终在漫天大雪里化为了无有。

       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是一起的,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如果说,林黛玉是对大明痴情太盛的崇祯;那薛宝钗可不可以看作,绝情绝性的帝王,她一心权谋,定要“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林黛玉是崇祯的性情,薛宝钗是他的野望,是他的权谋。

        崇祯说,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纵观明朝一十六帝,在理学这杆大旗之下,经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四朝,毁得最彻底的就是“士”这个阶层。信仰全丧,操守和职业道德也跟着土崩瓦解。大家全在坑蒙拐骗、损公肥私。在地方他们是兼并土地,侵吞百姓财产的巨无霸;在朝堂则是沽名钓誉,扯皮撕斗的掌门人。

       明朝经营理学二百余年,也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奈何创造出了更多的“国贼禄蠹”。

      在如此大前景不变的情景之下,即便抹去崇祯身上所有的弱点和污点,他能挽救明朝吗?

在我看来,红楼里的答案是否定的。

       即便崇祯如薛姑娘一般博学多才,理智冷静又手段高明,最终也难逃金钗雪里埋的命运。更何况,如果绝情绝性到了极点,又怎能做得了人间的帝王,单靠权谋算计终究是不行的。

       宝玉离开了她,出家去了。她靠着自己的野心又折腾了一番,可结果呢。

       没有情,是不行的。

       百年的轮回,一切的因果早已注定,当年朱洪武定下了国策,如同扣动了扳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等走到将要轰然倒塌的那一刻,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斗争了二百多年的理和情,斗出了红楼梦这本奇书。

       最终,情是空,理是空。理救不了国,情也救不了国,它们撕斗到如今,世事命运纠葛里造就了这一众风流怨鬼。

       红楼一场梦,空空如也。


再看吴氏石头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