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黄晓丹:《唐诗三百首》挑三分之一背,就不错了

2023-08-27 02:58 作者:开紫花的地丁  | 我要投稿

我的观点是,不要求全背、全懂、按顺序。唐诗五万多首,你背了三百首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重要的是找到感觉、找到兴趣。

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话叫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怎么会知道这句话的呢?小时候老师叫背《唐诗三百首》时说的。老师说:“要是把这本书都能背出来,你们就都会写诗了,考试的诗词欣赏题就不会错了。”但是大家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到底是先有这句话,还是先有这本书。学古诗是不是就得从这本书开始,别的书都不行。


如果你手里恰好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把它打开,看一下前面有没有一篇文章叫作《蘅塘退士原序》。如果连这篇文章都没有的话,你可能买了一本假书。有一次我在一个家长群里问谁手头有《唐诗三百首》,把目录拍给我看一下。刷刷刷就拍上来十几本,里面有三分之一是假书。怎么叫假书呢?就是它虽然名字叫《唐诗三百首》,可里面的诗跟真书里的诗不一样。


这个蘅塘退士,就是真书《唐诗三百首》的编者,他是一个清代的人,康熙五十年出生在无锡,学问还不错,乾隆年间中过举人。他在自序里说,他也听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以他才要编一本恰好三百首唐诗的书。


一般人看到这个序也就过去了。但我们钻一钻牛角尖的话,就会发现几个问题:首先,看来这句话产生在这本书之前,所以要会吟诗啊,只要多读唐诗就好了,不一定要读蘅塘退士编的这本恰巧叫作《唐诗三百首》的书。其次,为什么是三百首不是四百首或者二百首啊?因为蘅塘退士是想编一本像《诗经》那么伟大的书,而《诗经》又叫《诗三百》。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事实上《诗经》是三百零五篇,《唐诗三百首》是三百一十首,不是因为两个编者数学都不大好,而是因为“三百”本身就是个大致的数。钻牛角尖的人又要问了:“为什么要不会吟诗也会吟啊,不会吟就不会吟好了。”这是一个好问题。乾隆年间的科举考试是要考作诗的。因为蘅塘退士这本书选得又精简、又正能量、又符合应试需要,所以编成之后就很流行了。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很棒的选本。


我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有个伟大的计划,想让我们按照《唐诗三百首》的顺序,一天背一首诗,这个计划不到一周就破产了,因为大家都背不出来。那可能因为我们都是普通孩子吧。可是有时候我们会听说某家有个孩子,把整本《唐诗三百首》都背出来了,爸爸妈妈就大受打击,觉得为啥我家的孩子就没那个慧根啊。但我觉得,这个打击是没必要受的。背三百首唐诗其实很容易,但偏要去背蘅塘退士选的那个三百首唐诗就没那么容易了。


现存唐诗的总量是五万二千六百多首,清代彭定求等编、现代人陈尚君补辑、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的《全唐诗(增订本)》,定价九百九十八元,就收录了这五万多首诗。《唐诗三百首》只是其中的千分之五。那这个千分之五是怎么选出来的呢?蘅塘退士其实有三个标准:第一当然是有名;第二,符合康乾时代官方的价值观,比如忠君的诗一定要选几首,教育女性恪守妇道的也一定要选几首,那些风格不太温柔敦厚的诗,比如被称为“诗鬼”的李贺的诗就不选进去了;第三,因为《唐诗三百首》是选来指导写应试诗的,所以很重视体裁,把各种古体、近体、律诗、绝句都选了一些。


这样的选择给今天的人就带来了一些问题,尤其对于小朋友来说,问题就更大。首先,那些表扬皇帝圣明、教育女性恪守妇道的诗,本来就不应该给现在的小朋友学;其次,还有一些诗,是小朋友不可理解的。


我记得小时候背《唐诗三百首》,那本书上第一首就是张九龄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个诗写得多好啊,我现在给大学生讲唐代文学就特别喜欢讲这首诗,可是小时候完全不懂,背得眼泪汪汪都背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这首诗写君子的人格。这首诗是从陈子昂的另一首诗中引发出来的。陈子昂的那首诗也叫《感遇》,是这么写的:“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而陈子昂的《感遇》又是从晋代阮籍的那组《咏怀》诗中引发出来的。他们花了几百年,一个接着一个写,都在回答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君子,生活在一个糟糕的时代,他的才华不能被君主认可,那么他的人生价值还能不能实现?”陈子昂认为“君主不认可我,我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实现了,所以我很难过”,而张九龄就说“君子的人生价值是否能实现,在于其人格的本质是什么,而不在于是否被君主欣赏”。但是呢,因为在中国的诗歌传统中,这种话都不直接说,而是借花花草草来说,把君子比喻为幽兰,把君主比喻为美人,这个传统是从屈原的《离骚》来的。所以《唐诗三百首》一开始就选了这首《感遇》。


你让一个小学生或者初中生去理解这个皇帝赏不赏识、人格是否君子的问题,实在是强人所难,所以我们当时背得眼泪汪汪都背不出来也就很正常了。我现在甚至很怀疑,当时让我们背诗的老师,他自己知不知道这首诗在写什么,还是他以为这其实是一首写花花草草的诗,就是“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这种?


我的那个中学老师想让全班同学按顺序每天背一首唐诗,结果连一周都没坚持下来,大部分同学买的书也就扔在那里荒废了。可是呢,过了一两个月,我有一天闲着无聊胡乱翻书,从最后一页翻起,忽然觉得“这首诗很好理解也很好背啊”,这首诗是什么呢?就是《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首先它短,其次它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说金银财宝不稀罕,少年的时光才稀罕,为什么呢?少年时代就像春天的花枝那么美好又短暂,你现在踌躇着不去尽情欢乐,那等到没有欢乐的时候你要上哪里去找欢乐呢。而且我当时正好在历史课本上看到了“金缕玉衣”的图片,对“金缕衣”有点形象上的概念,就觉得更好理解了。当然长大后知道“金缕衣”和“金缕玉衣”完全是两回事,那都是后话了。不管怎么说,当时我就看进去了,然后从后往前翻,看到有趣的诗就抄下来,不知不觉就把《唐诗三百首》翻了一遍。


为什么倒着读比顺着读容易呢?这和《唐诗三百首》的编撰体例有关系。你如果去翻目录,会发现它是以“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这个顺序安排的。也就是古诗在前,律诗、绝句在后。事实上绝句也是一种袖珍版的律诗。律诗和古诗有什么区别呢?首先,从时间上来说,古诗是汉魏时代就产生的旧体诗,律诗是隋唐时代产生的新体诗。其次,从格律上来说,律诗规范,古诗自由,律诗有一定的格律,就是所谓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而古诗没有。最后,从内容上来说,古诗的传统,特别是五言古诗的传统,就是要讲仁人君子最深刻的情感和最高尚的追求,所以它比较厚重;而律诗中的绝句则短小轻盈,只是写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因为《唐诗三百首》古诗在前,律诗在后,所以你顺着读,就是从深往浅读,从难往容易读,从不好把握往好把握读。这虽然符合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却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唐诗三百首》对儿童来说怎么读最好呢?有能力、有条件的,就自己删改,由浅入深、由短到长、由感受到思考地重新进行编辑。最成功的就是现代文学家俞平伯的父亲俞陛云,他教孙子孙女背唐诗,就自己编了一本《诗境浅说》,先学“摘句”,就是不学整首诗,先学十个字或者十四个字的一联;再学绝句和律诗;古诗先不学。普通的读者如果无法摘句,手里又只有一本《唐诗三百首》信得过的话,也应该先学“五绝”“七绝”,再学“五律”“七律”,最后慢慢地往“古诗”走。在这个基础上,删去不符合现代人价值观的忠君诗、贞女诗,比如《杨氏女》;跳过太长的乐府古诗,比如《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贼退示官吏》;先搁下绕几个弯子需要一堆背景知识才能懂的有寄托的诗,比如《感遇》;剩下的一百首左右的诗,能很容易被孩子理解和背诵。


至于这个一百首到底是哪一百首,九十九首行不行,我只能给一个大致的操作建议,具体还是要把选择权交给家长和孩子。我建议,家长拿到《唐诗三百首》,先看一遍七绝和五绝,总共有八十多首,把这些诗像小和尚念经一样念一遍,觉得不需要看注释大致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先勾出来,看了注释还觉得意思费解的,就先放过。然后你可以要求小朋友从这部分勾出来的绝句学起,又短又简单,音律又有规律,小和尚念经念着念着,就很容易上手。绝句部分学完后,小朋友已经有一定的诗歌素养了,这时候可以把书给他,再让他看律诗部分,挑喜欢的诗往下学,暂时不喜欢的就跳过。等有了一部分律诗的积累,他才能对《唐诗三百首》前半部分的古诗产生理解的基础。一般来说,到了初高中阶段,有一定诗歌素养的孩子自然会爱上那些很长很长的乐府古诗,比如《桃源行》《洛阳女儿行》《梦游天姥吟留别》,因为这些诗脱离了律诗的格律要求,写得情绪饱满、一泻千里、设色华美,让人目眩神迷,但这都要等到拥有青春期那种激烈敏感的心理状态后才会痴迷。


所以我的观点是,不要求全背、全懂、按顺序。唐诗五万多首,你背了三百首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重要的是找到感觉、找到兴趣。民国时候,清华大学有一个学生名叫浦薛凤,后来留学哈佛,当过台湾省政府秘书长、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编辑,老了之后在美国当教授,他在二十岁时就自己选了一本《白话唐人七绝百首》。他才不在乎什么《唐诗三百首》,他从《全唐诗》中自己选,觉得有趣的、有感觉的就选进去,北大校长蔡元培给作的序,当时连印了十几版,是畅销书。这才是学诗的乐趣。如果你的孩子有机会从《唐诗三百首》中自己选一个“唐诗一百首”或者“唐诗五十首”,那他的理解力、选择眼光,都会比生吞活剥背了三百首不知要高到哪里去。


最后谈一谈《唐诗三百首》的插画问题。这个问题是我在收集不同版本的《唐诗三百首》时发现的。有个家长问我,为什么他给孩子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孩子当成绘本看,对着画开始自言自语讲起了故事,这些故事跟旁边的诗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把他的书拿来一看就明白了,这些画不是专门为诗配的。古时候有专门为某首诗配的画,叫作“唐人诗意图”,比如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月、清泉、苍松、白石都画出来。但问题是,不是所有诗都有现成的画配,书商出书时,也不愿意花成本去找画家一首首照着诗画,所以就找了很多似是而非的图印在书上,《登幽州台歌》配了一个人呈45度角仰望星空,《滕王阁诗》又是这个人呈45度角仰望星空,《望月怀远》还是这个人呈45度角仰望星空,看起来花花绿绿很好看,其实和诗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会干扰对诗的理解。儿童和成人不一样,他们首先读图,然后再读文字,在他看来,他首先获取的是图的信息,再获取诗的信息,而这两个信息是错位的,他当然拒绝这首诗了。所以爸爸妈妈在买《唐诗三百首》时,要自己认真看几幅图,看看它就是做个样子,还是真的从诗意中引发出来。如果没有判别的能力,宁可买不配画的。


《唐诗三百首》的问题就讲到这里。归纳一下这一课的重点:第一,检查一下你买的是不是本假书;第二,从绝句开始学,不会的就跳过去;第三,父母带进门,然后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最后,靠谱的插图本不好找,不要看到花花绿绿就买。



黄晓丹:《唐诗三百首》挑三分之一背,就不错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