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题!新题型?主观断句!文言文?【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

啊哈哈哈,笔记来喽!在这里只做最好的笔记!
今日主题:古文断句?不留疑问!来找奇哥!大饱石油!

在这里,我尽量截屏能少就少,课上、资料中、奇哥所说的用文字追求能全则全,文字是主体,力求让没看过课程或者对课程已经淡忘的人(万一是我自己呢)看到笔记也能全部看懂,而且想要笔记也能直接将文字拷走,不用建什么资源群了。也求大家支持。
但是就因为如此,语文笔记字会多钇点点,我已经把特殊部分用不同颜色标出来了,大家注意区分
说书唱戏劝人芳,三条大路走中央
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大家新年快乐呀
练习
- 看断的地方是给判前面“妈”还是后面的“爸”
- 是要看孩子在哪边过得好
- 就判给谁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 / 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 / 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 / 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质厚少文是形容词,不断
/ “造次”与“质厚少文”色彩不搭,断
造次:匆忙、慌乱
/ 主语变了,由“吴汉”变成“邓禹及诸将”,在说另外一个人的另一个事,断
/ 说他“不离公门上”不合适,他又不在公门上

k—kindergarten,12—幼儿园到高三de12年,我们是在考研啊!

技巧
这个不是开课就讲了的,但是我把整节课的核心一起在这先说了,建议看完视频后重新感受
这里不是讲究方法论,而是总结一个答题方向,你并不能只靠这个技巧不思考就能做对题,还是要多做题,多总结方法,平时遇到错的地方也可以去翻翻他的含义了解一下,以后注意
倒着断:从前往后断,很难知道哪个是开始哪个是结束,心里没有底;从后往前断,知道哪边是结束
- 主谓宾(关系紧密)→是不是一家人,怎么判,判给谁
名词 动词
找虚词(做题积累)
(只是大概率断,不是100%的概率,还得结合实际情况判断)
句首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先是
其、盖、凡、窃、且、虽、而、则、唯、盍、敬、岂、且夫、若、夫、若夫
苟、纵、遂、因、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是故、至于、虽然
句尾
者、也、矣、欤、耶、哉、乎、焉、兮、耳、而已
知句式(可遇不可求)
- 对称(不必须字数相同 但是结构必须相似)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顶真(同字、词连用可能要断)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万岁
从前有座山 山里有个庙
2022浙江
这种主观题更加考察全局思维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6处
若 夫 当 时 赏 罚 之 所 不 能 及 / 则 又 为 之 明 言 其 状 / 而 使 后 世 嗟 叹 痛 惜 之 不 已 / 呜 呼 / 贤 人 君 子 之 功 烈 //与 夫 乱 臣 贼 子 罪 恶 之 状 / 于 此 皆 可 以 无 忧 其 无 闻 焉 / 是 故 古 者 圣 人 重 史 官(选自苏辙《史官助赏罚论》
从后往前断,找完整句子
/ 是 故 古 者 圣 人 重 史 官
句子完整,有必要断一下,还是判归属,“是”(孩子)跟“故”更合适,“是”该放到最后这句
/ 于 此 皆 可 以 无 忧 其 无 闻 焉
断完第一处往前走,光“其无闻焉”成一句不合适,再往前,“ 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成一句就很合适,再看前面的词有没有必要与之连接,“于此”中间不该断,且与这一句关系紧密
/ 贤 人 君 子 之 功 烈// 与 夫 乱 臣 贼 子 罪 恶 之 状
“贤人君子之功烈”与“乱臣贼子罪恶之状”相对,“与夫”做连接
上一个的“于此”放这一句不利于句式的相对,归后面
//:贤人君子←→乱臣贼子;功烈←→罪恶之状
/ 呜 呼
感叹词,放前放后都不合适,断
/ 而 使 后 世 嗟 叹 痛 惜 之 不 已
“后世嗟叹痛惜痛惜不已”该成一句,有断点,“而使”后面必接东西,所以判给此句,“而使”前断
/ 则 又 为 之 明 言 其 状
“则”“又”与后句关联
最后再正着看一遍合不合理

注:官方结果也会有可断可不断的情断,但是这里有6处必断,1处可断可不断
2021浙江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虽谆谆其词 / 非求胜于景山 / 盖陈己之所守 / 抑未知景山以为非也 / 诚以为非是 / 幸亦语焉 / 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答谢景山书》[宋]蔡襄)
/ 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惮烦于屡告也→找主语→襄不敢,“焉”放这句不大合适
/ 幸亦语焉
读不懂没关系,不急,前面的“以为非是”
/ 诚以为非是
“诚”实在,与“以为非是”关系紧密
/ 抑未知亲山以为非也
前后都是“…以为…”的结构,断
没明白?再正着走一遍“抑未知景山以为非也,诚以为非是”主语是一个人——景山,“幸亦语焉”的主语——作者蔡襄
/ 盖陈己之所守
“守”跟“抑”确实不搭,而且“抑”可以作句首解释为“或许、猜测”(考后、平时梳理了解)。“盖”也不能与“景山”连接,应解释为“超过”
/ 非求胜于景山
不是要胜过景山,很轻松看出释义,断
2020浙江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某自初读书 / 即知读执事之文 / 既思而思之 / 广求远访 / 以日揽其变 / 呜呼 / 如公者 // 真极天下之文者欤(上曾子固龙图书[宋]张耒 秦观 黄庭坚 晁补之)上——上书,子固——巩,耒——耙子
/ 如公者 // 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顺一点,比如说“位极人臣”,“极”就是指“最”,谁是文人之最啊,是“如公者”啊
/ 呜呼
感叹词,断
/ 以日揽其变
“以”为了,一步一步向前走,揽其变→以日揽其变
/ 广求远访
“广求”形容“远访”,其间不断
/ 既思而思之
“既思”“思之”主语是作者,指作者所做的事,主谓宾完善,既思而思之该成一句
/ 即知读执事之文
就可以用“主谓宾”考虑,也可以翻译出来,根据句意

我的还好一点hhh
2019浙江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 / 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 / 其文足尽于才 / 乃往往屈才而就法 / 而又不假年以没 / 悲夫 / 然具是不朽矣 (《宗子相集》序[明]王世贞)
/ 然具是不朽矣
不朽矣→补全→然具是不朽矣
/ 悲夫
感叹词,一个“背夫”相当于可以断两处,一前一后皆断
/ 而又不假年以没
“不假年以没”该成一句,且“而又”只能与此句相接
/ 乃往往屈才而就法
“屈才而就法”该成一句,且与“乃往往”很融洽
/ 其文足尽于才
“尽于才”该成一句,主语为“其文”,前句讲“其文足尽于才”,后句讲“屈才而就法”,尽其才→屈才而就法
/ 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
与后句都有“往往”“乃”,都在“乃”之前断
练习
2018浙江
世 人 见 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恶 闻 虽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 卷
2017浙江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 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颜太初杂文序》[宋]司马光)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上池州李使君书》[唐]杜牧)
victory!!
对了,统一一下意见,各位有没有对笔记原文件的需求,最近两个月把“2023高考系统课”的笔记做完前后,可能会像奇哥一样把笔记文件放到云盘中供大家免费食用,如有需求可以私信、评论来告诉我 (笔记格式是PDF格式,使之不漏标记,并且我还进行了精简,还把整体颜色加深满足打印的需求)
效果实例,方便的话可以去看看:https://www.aliyundrive.com/s/HJCW7ef9f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