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视热点 | 一文带你了解清楚每年都考的影视“艺术性”与“商业性”

2023-12-10 10:47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一、概念界定

艺术性和商业性是影视作品的两个重要属性,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艺术性是指影视作品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所体现出的独特性和美感,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体验。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剧情、画面、音乐、表演等方面,它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为作品赋予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商业性则是指影视作品在市场运作和营销策略中所表现出的经济属性和商业价值。商业性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市场定位、目标受众的选择、宣传和推广等方面,以及符合市场需求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商业性的目的是使作品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和经济效益,为制片方和投资者带来利润。 艺术性和商业性在影视产业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艺术性是影视作品的核心和灵魂,它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品质和价值,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度。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够在艺术性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从而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另一方面,商业性也是影视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和接受的重要因素。制片方和投资者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和观众喜好,从而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和创作内容,使作品更具有商业价值和吸引力。

二、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关系

艺术性和商业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影视产业中,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两者的关系,才能够创作出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商业价值的优秀影视作品。

(一)娱乐至死,当艺术沦为商业的附庸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只追求艺术作品的商业性,会冲淡艺术的价值,消解了艺术的内涵,将严肃变为戏谑,将品位化为奇观。因而必须坚守艺术性为第一性的原则,不让艺术沦为商业的附庸。当商业性掩盖住艺术性的光芒,作品就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一现象在电影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为了追求高票房,高回报,一些导演无所不用其极,如《天机·富春山居图》中混乱的叙事、牵强的逻辑、荒诞的情节,配以奢华的场面、巨星的阵容,炫目的包装与空洞的内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如电影《图兰朵》大咖云集,本应是知名导演和中西方一线演员的“一手好牌”、歌剧中“西方与东方,出谜与解谜,生与死”的矛盾天然就拥有戏剧张力,然而却呈现在荧幕上一出玛丽苏奇幻爱情片。粗劣的特效、割裂的人物形象、脱离现实逻辑的情节、不明所以的一场又一场的人物追逐戏。脱离了艺术与人文的内核,电影也仅有着商业资源堆砌的“金玉”其外。

(二)拒绝低俗,注重艺术的社会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的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娱乐。”所以,影视作品应更加关注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将生活中的真善美展现在观众面前。纪录片《归途列车》完整表现了平凡人物的生存处境和面临的困惑,关注外出务工人员在工作与生活中的拼搏,以及亲子关系中的摩擦,镜头将重点放在了“人”本身,不需要靠花哨的技巧,也能够拍出真实感人的作品。又如纪录片《沙与海》中,导演将两个家庭的生活进行平行剪辑,于平凡中透露出的伟大体现在人身处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精神,深刻描写主人公在对子女和未来的不知所措所中体现出的孤独感,对自由的追求等内容,既关照了现实,又不失唯美。

(三)寻找最佳平衡点,统一艺术性与商业性

艺术性与商业性并非截然对立,创作出既有商业满足,又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作品,才是当今时代最好的选择。电影《嘉年华》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小众电影,关注社会现实,简单的故事却能够表现出复杂的人性,不失为一部有内涵的好电影,但是,上映六天只有两千万的票房,甚至不及一些“烂片”的十分之一,这类电影一般比较小众,能够静下心来走进电影院看一部严肃主题电影的人越来越少,进而排片场次也相应减少,形成恶性循环。有一部分小众电影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商业性质的,但是这些小众电影的商业性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例如,《广岛之恋》《少女小渔》《秋鱼刀的味道》等。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对中国武侠世界进行了重新演绎,这部带有浓浓“中国情调”的影片成功征服了国外市场,不仅在美国达到了一亿多美元的票房成绩,还夺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的多个奖项,为艺术性与商业性相结合做到了很好的示范。 综上所述,在实践中,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平衡至关重要。过于强调艺术性而忽视商业性,可能会导致作品难以获得广泛的受众和市场;而过于追求商业性而缺乏艺术性,则会使作品失去深度和价值,无法打动观众的心灵。因此,优秀的影视作品需要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保证作品的艺术品质,又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商业价值。

三、电视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一)商业性是艺术性的支撑

从创作上来讲,电视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首先,拍摄制作电视作品需要大量的技术、设备和资金等诸多方面的条件。其次,电视的逼真性特点决定了其艺术形象的生成必须基于对现实世界进行人为的控制和布置。电视剧《楚汉传奇》总共80集,耗资2.4亿人民币,后期销售不仅收回成本,还赚了个盆满钵满,如果没有整个商业体制的支撑为前提的话,一来无法满足庞大的拍摄成本开销,二来没有足够的营销回收成本也无法进行下一部电视剧的生产。

(二)艺术性是商业价值实现的基础

电视的艺术性是其能够在传播中获得商业价值、实现商业利润的一个重要原因。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这部纪录片以饮食来表现中国文化,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中国气派不仅受到广泛美誉,同时被译成6种语言文字,销售到75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额达226万美金。很明显,如果没有高标准的艺术追求和美学思维的引领,《舌尖上的中国》就很难获得其他各个国家的认可,获得较高的商业利润。再看《爸爸去哪儿》,这档真人秀节目,主打明星亲子牌,既体现了明星平时不为人所知的有趣一面,也将家庭教育中父亲作用的重要性摆上了台面,形成了全社会的关注点。不仅有观赏趣味性,更有社会思考性,将有意思和有意义结合得相当成功。其收视率飙升,并为湖南卫视带来高额收入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了。以上例子说明艺术性并非商业性的敌人,它也能成为商业价值实现的重要质素。

(三)商业性和艺术性有机融合

近年来中国文化消费市场已掀起一股清新脱俗的升级之风。随着观众对文艺作品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正在来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唱响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着力提升电视剧产品整体品质,华策影视先后打造了《中国往事》《国家命运》《解密》《海棠依旧》等一批反映主流价值的作品,同时探索了主流价值的多元刻画和青春表达,受到不同圈层观众的认可。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剧,《创业时代》首次将镜头聚焦互联网创业领域。以一群人的奋斗映射一个时代下奋斗人群的剪影,刻画了改革开放后国人集体奔跑逐梦的时代浪潮;《奔腾岁月》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知青周小强与刘立夏艰难创业的故事,深刻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家们敢闯敢干、拼搏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电影实现艺术性和商业性统一的发展策略

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关系,它们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过度追求商业性势必有损艺术性,然而一味强调艺术性又会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我们必须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

(一)创新叙事方式

在融合商业性与艺术性方面,电影的叙事方式的创新是其中的必要条件。从最初的为主旋律服务的宏大叙事到彰显民族风骨的武侠风,及至当下,中国电影逐渐开始转变视角,向平民生活靠拢,多叙述一些平民生活中的小事,以平凡中的新奇吸引观众的眼球。《失恋33天》就是这样一部书写平凡生活的代表作品。主人公黄小仙是一个出生在小城镇、拼搏在大城市的普通青年,在遭遇相恋多年的男友及闺蜜的背叛后,她一度陷入悲伤之中无法自拔,那种内心表露出来的烦躁、自卑和后悔,与当下很多年轻人的思想与情感产生了碰撞与共鸣。但在失恋33天后,黄小仙内心得到释然,也收获了与同事王小贱的甜美爱情,这一点也迎合了观众内心的情感需求。整体看来,该片并不是一部专注于描写情伤的电影,更大意义上是一部治愈伤痛的情感励志片。

(二)创新市场营销策略

影片的宣传营销策略是提升影片票房收入和商业价值的重要手段。纵观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情人节、圣诞节、元旦等节点的电影蜂拥上映,想要获得成功自然离不开营销策略。徐峥执导的《泰囧》就是比较成功的代表,此类“小成本大制作”的影片不仅票房收入惊人,还引发了赴泰旅游的热潮。另外,在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同时,电影还要融入一些打斗、悬疑、科幻元素,抓住观众的猎奇心理,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观影热情。总之,电影在兼具娱乐价值与丰富内涵的同时,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定制”电影,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三)个性化的发挥

“作者电影”十分重视导演的个性化发挥,作品需要具有个人特色。导演作为影视创作的主体,要将自己的想法、风格、个性贯穿到整个影片之中,以“作者”的身份对电影进行塑造和创作,彰显导演个人独特的审美和艺术风格。韩国电影在考虑观众和市场的前提下表现个人意志,最终能在各种类型电影中体现鲜明的个人特质,获得“口碑”与“票房”的双重成功。例如,《共同警备区》《复仇三部曲》的导演朴赞郁,《杀人回忆》《汉江怪物》的导演奉俊昊等都可以算是其中的代表。其中,奉俊昊的影片更是创下韩国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他将对社会大众的底层感受融入商业化的电影中,很好地做到了艺术和形式的统一,他的作品在故事层面看起来都可以归为某种类型电影,但在类型的外表下又能让观众感受到他对沉重的社会阴暗面的深入挖掘。《英雄》缔造了国产电影的全球票房神话,以大片铺陈的色彩,绚丽多姿的武打动作,气势恢宏的场面设计讲述了一段战国后期秦王遇刺的故事。影片中有大量山水写意式的武打场景,意蕴悠长的古典乐器,冷兵器的细腻光泽,一袭白衣,二尺青锋,长袖挥动时的飘逸灵动,影像上呈现的一切都显得超然、意蕴悠远。影片有着浓郁的艺术效果,在艺术性上也广受好评。

五、新主流影视作品实现商业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发展策略

近几年,主流电影不再是印象中刻板的说教,而是挖掘深刻精髓,充分结合时代语境和观众观影需求,并在电影表现手法上寻求突破,创造了以“主旋律+商业化”的新模式。“建国”三部由《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建党伟业》是主旋律影片的第一次重要变革,开创了群星参演大事件的模式,以“群像”形式关照到每一个细节和历史人物;2019年以来,《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又开创和巩固了主旋律影片的拼盘叙事模式,更重要的,是电影视角聚焦普通人物来看历史大事件。

(一)艺术性表达:聚焦细节展现大时代

早年间的主旋律影片,对英雄人物的诠释集中在其光荣事迹和正义不屈的气节,生活化的场景、平凡人的情感波动则并不多见。电影《1921》,讲述了首批中国共产党人在风雨如磐的日子中担起了救亡图存重任,让中国革命前途焕然一新的故事。影片聚焦于建党这一年,以“领袖的常人化”为切入点,用大量生活细节来塑造和表现首批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细节常人化的处理,更激发了观众和人物以及电影的共情,提高了观众对这段历史的认同感。《革命者》也同样聚焦在人物细微之处上。影片引领我们重温李大钊短暂而又波澜壮阔的革命人生,截取了李大钊狱中最后的时光,作为他不朽人生的扉页,然后以非线性剪辑的手笔,回顾他为国家和民族“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的奋斗征程。新主流电影在小人物与大题材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不断高质量、符合时代审美,不断创新技术与叙事、寻找多样化的表达。

(二)商业化特征:工业化增加的视觉表现力

主流电影崛起的重要原因,也在于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发展与进步。过去,取材于真实故事的主旋律电影,常常因为技术原因导致呈现场景不够真实,但近年来这一局限已得到很大突破。例如电影《八佰》全程使用IMAX技术拍摄,制作出了身临其境的战争场景;《中国机长》打造出世界最大用于电影拍摄的1:1模拟机舱,都是技术突破与视觉创新的体现。另一部主旋律电影《铁道英雄》,则在美术方面则有着独特的创新。影片依据历史资料,结合三十年代的中国北方工业风格,将还原一个工业气质厚重的旧时代工业小城画卷;影片中角色服装、道具、环境场景等细节,也都着重刻面工业风格,旨在力求展现铁骨等静的“徐道队”时代精神。

(三)创作下沉、品质上浮,新主流要靠质量说话

新主流影视创作已成气候,在愈来愈剧烈的市场竞争下,必须以作品质量说话。在选题上,要回避红海,切入蓝海,不是在大量的历史革命题材剧中扎堆,而是选择了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平凡生活的接地气选题。在创作中,编导、演员等主创人员要深入乡村一线,与基层党员交流,倾听并体会基层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情感上理解并贴近人物状态。在表现手法上,要力求真实、生动地刻画基层生活的本来面貌,原汁原味地表达基层人物的朴素情感。《经山历海》不刻意煽情、不过度渲染、不讲大道理、不空喊口号,就是把一群在乡镇中活生生的人、一些平平凡凡的事儿搬到荧屏上,让观众自行品味、自己咂摸,去体会那种真切、鲜活的情感力量。

参考文献

1.杜硕,张名章.浅析影视作品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关系[J].戏剧之家, 2018(20):1.

影视热点 | 一文带你了解清楚每年都考的影视“艺术性”与“商业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