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楷书风格,出现三种风格,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何关系?
一、颜真卿的生平
颜真卿三岁时丧父,自幼由其母殷氏抚养长大。殷氏出身书香门第,并且颜真卿的舅祖父殷仲容家学深厚,是唐高宗至武则天时期名重一时的书画家,从小耳濡目染,使得颜真卿获得很好的教育。公元 734年,颜真卿高中进士,登甲科,入朝为官。
刚进入仕途,他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才华,但因言行中正、敢于直言,直到公元 752年,其在仕途上才迎来转机,晋升为武部员外郎,但上任才一年就得罪了奸相杨国忠,以至于四十五岁时被排挤出京,出任平原太守。颜真卿因“安史之乱”立功后,即刻受到加官晋爵,升任刑部尚书。

但是“安史之乱”给大唐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得中央王朝对地方军队的掌控力大为减弱。公元783年,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乱,与朝廷对干,并与军阀势力相联合,朝廷陷入内忧局面。朝中对此议论纷纷,与颜真卿向来不和的奸臣卢杞则趁此机会向德宗建议派遣颜真卿去劝降李希烈。颜真卿自知此行难逃一死,但忠君爱国的思想早已渗透进他的血液中,于是他在留下一封遗书后便毅然离去。
刚到许州,李希烈对颜真卿以礼相待,妄想让颜真卿归顺他,辅助他成就大业。但面对李希烈的软硬兼施,颜真卿毫不畏惧、视死如归、绝不屈服。最终,李希烈恼羞成怒,下令将他勒死。一代忠臣、书法巨匠颜真卿,最后以这种方式结束了生命。
二、颜真卿的楷书风格
颜真卿书法作为书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在书法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颜真卿楷书一直以来受历代书家青睐,历代书家书论家也对他楷书的变法做出了诸多的分析。
1. 早期风格
颜真卿传世的早期楷书的代表作主要有《王琳墓志》、《罗婉顺墓志》、《郭虚己墓志》、《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颜真卿早期的楷书主要取法初唐诸家,这一时期颜真卿楷书整体上结体较紧,受限于初唐楷书秀美瘦硬的风格,当然这也是吏部铨选“楷法遒美”的必然要求,在颜真卿入仕之后的诸多早期楷书作品中,我们就可以发现,颜真卿的楷书逐步的在脱离初唐楷书的面貌,但只是诸家取法,整体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多宝塔碑》书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是颜真卿早期最末、与中期过渡的作品,其整体面的影响,因为皇帝的喜好,中唐隶书盛行,仕人们对书法的审美也由初唐的秀美瘦硬转换到了中唐的宽博肥硕。
变法是书法发展中永恒的主题,中唐时期法度已经完备,受儒学复古潮流的影响,书法上也相应的表现出变革,士人一定程度上开始将视角转向古文,故而中唐书法的整体面貌较初唐要敦厚许多,这也是颜真卿得以变法的社会条件之一。

2. 中期风格
颜真卿传世的中期楷书代表作有《郭家庙碑》、《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等。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颜真卿勤王,立下战功,公元756年肃宗即位后,颜真卿升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加银青光禄大夫。
756 年,颜真卿兄长颜杲卿在土门战役中被杀,常山失守。次年,颜真卿被贬同州。758 年,颜真卿侄颜季明被杀,真卿被贬蒲州,写下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后又被贬、调多次,直到公元762年代宗继位,颜真卿方才归至西京,764年书《郭家庙碑》。

自公元755安史之乱到公元762年之间,颜真卿一直奔波于战场,或是被人诬陷贬职调任,七年间辗转平原郡(山东德州)、同州(陕西大荔)、蒲州(山东永济)、饶州(江西鄱阳)、蓬州(四川仪陇)诸地,公元766年他又被贬峡州,后改吉州。
颜氏家族在这一场动乱之中受到重创,颜真卿为记录、发扬颜氏家族的事迹,书写了大量的的碑版楷书,为了使颜氏家族的事迹能流传到后世,颜真卿在书观点,以李华(715-774)、萧颖士(717-760) 贾至(718-772)、独孤及(725-777)为代表的部分儒士在文学上推崇“中古之风”、“三代之风”、“两汉之风”,渴求通过文学改良扭转时风,进而影响政治,在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道德沦丧的社会大环境下,这种思想受到了一部分儒士的推崇,后世学者也将其称为“前古文运动”。

对“三代”、“两汉”的推崇也一定程度上从文学导向了书法审美,这个思想变革、文学复古的社会条件为颜直卿楷书的变法创造了基础,促使了颜真卿以篆入楷独特面貌的形成。加之颜真卿家学渊源深厚,工于文字学,又喜爱交友游历,留心翰墨,故而这段时期对颜真卿楷书的变法提供了充分的营养。
也正是这一时期,促成了颜真卿楷书庄严、雄厚、篆籀气的艺术特色。碑的时候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字的大小,并且加厚了点画,以求所书的碑刻能更加长久的保存下来,而将字的尺寸放大、笔画加粗之后书写对中锋的需求很高,这必然需要改变之前的书写方法,故而颜真卿将篆书的用笔加入了楷书之中。
3. 晚期风格

颜真卿传世的晚期楷书代表作有《干禄字书》、《颜勤礼碑》、《自书告身帖》等。颜真卿晚年的楷书火气褪尽,中和典雅,既有颜体古拙的的特色,相较于中期的作品又更显得自然与中和,可谓是人书俱老。
《干禄字书》是颜真卿在公元 774年所书,时年66岁。其文是颜真卿叔父颜元孙所撰,《干禄字书》是为科考学子所整理编撰的文字学实用书目,因其是实用内容,故颜真卿书写的整体风格比较中正易识,《干禄字书》不仅仅是上乘的书法作品,同时也对盛唐正书所用到的疑难文字做了归纳和总结,其中区别、归纳了诸多的异体字、通假字等使用字法,为后人研究汉字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线索。

《禄字书》也从反映了唐朝对文字的重视,以及书写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是唐朝之所以能将楷书法度推进到极致的原因之一,另外,从《干禄字书》我们也能看出颜氏家族对文字学深厚的功底,以及颜真卿在使用文字时诸多异体的来源。《颜勤礼碑》书于公元779年,时颜真卿已经71岁,《自书告身帖》书于次年。
这两个法帖均是颜真卿楷书代表中的代表,经典中的经典,是颜真卿的上乘之作,书写这两个作品是颜真卿年岁已高,779年德宗继位,真卿改任太子少师,这两年仕途也基本稳定,故而两个作品都透露出一种沉稳大方、老辣遒劲、旷达超脱的气质来。《自书告身》章法上也清新自然,有列无行,字势上斜正变化,将行气贯通其中,浑然天成,无一点做作之气。颜真卿晚年的楷书,无论是线条、字法、结构还是章法布局,都是最成熟、最中和、最微妙的。

三、颜真卿书法的艺术特征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独特的艺术之一,它与我们的绘画、音乐舞蹈完全不同。先秦时期,“书”的本义是书写汉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将书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颜真卿作为这个时代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不但开创了别具一格的书法新风尚,还留下了众多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书法作品。

1.阳刚气质
颜真卿刚正磊落,不屈不挠,坚贞不渝,体现在书法上,也是矢志不移。据说,他在任醴泉尉时,一边练武习文,一边潜心书法,当时书圣张旭已蜚声,又精于书,颜真卿毅然辞去醴泉尉,慕名前往学书,但张旭并没有传授要诀,而是让他揣摩临习前人自己的书法;领悟自然万象。
辞别张旭后,颜真卿反复练习潜心体会,但总觉难以达到较高的境界,于是在天宝五年(746)辞去长安尉;再次拜访张旭,张旭说:“书之求能,且玫真草,今以授子,可须思妙?”他认为书法要达到一定境界,只有钻研楷书和草书。

张旭问以钟繇的笔法十二意:颜真卿一一作答,这篇对答便成为书法史上的书论名篇。张旭向他谈了对褚遂良“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的体悟,颜真卿以前也学褚遂良字,此时茅塞顿开。据说,颜真卿有以石作书的习性;石块大的有几尺见方,小的仅寸,平后藏好,为书写之用。晚年更是如此,不管走到哪儿,这些石块总是随身运载,碰到事情,便随时在石上记下,叫人刻好后留在当地。

也许正因为这一点,他对笔墨与石的功用理解得非常深刻,这对他写碑“铭石书”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早期的《多宝塔碑》;实质上与当时的写经体没有多大差别,但后两年的《东方朔画赞》,却是正宗的“铭石书”。铭石书有别于一般的手卷工作,它需要痕迹深刻,体势要雄厚端庄。颜真卿深刻吸取了秦汉诸碑的经验,即书体的雄厚庄严必须与碑的严肃性相一致而妍美流丽的书体,对书简手卷之作最为适宜。

而颜真卿采以篆隶厚重的用笔,变初唐瘦硬妍美的楷法,擘窠大书;又取篆书体势,外密内疏。这种新创的书风,一方面便于深刻,使碑文字迹经久完好;另方面,使书法与内容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
法国的布丰说过“风格即人”。确实,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这一点得到更多的强调。一位艺术家是否具有高尚的人格与独特个性,是评定其历史地位的首要依据。书法尽管是线条的组合,但从中能反映人的心境,情感、人格和个性,它是文化,而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高尚的大格,不一定能创作出高尚的艺术品,但优秀的艺术品必须以高尚的人格为后盾,这直接关系到创作品本身的美学风格,人格、个性直接制约着艺术创作的风格。

2.放纵不羁
杨凝式就是人称“杨疯子”的唐走向灭亡至五代战乱时期的书法家,他做了受世人所唾弃的“贰臣”。他不想为官,却又不得不为官,他在现实生活中痛苦不堪,所以投身书法艺术上 以求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他酷爱书法,在游寺庙时喜欢在寺庙墙壁上书写,随性而写,且吟且书,发泄心中逸气。

杨凝式初学欧阳询和颜真卿,在他的行书作品《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中可以看到他深得颜真卿篆籀气神髓;笔法上可以看出他师出颜真卿,运笔遒劲有力, 古道苍穹,大开大合间还可以排列有序,用墨 浓淡相宜;章法上,看隋唐前的作品中很少有竖向字与字之间特别拥挤的,自鲁公《祭侄文稿》和《争座位帖》出现后才有了这样上下字之间连贯紧凑,字与字之间因行生势,杨凝式的《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延用了颜真卿的这些特点,上下字紧凑有呼应,且还能前秒平衡不会给人杂乱之感,使整片章法顾盼生姿,他较之颜真卿多了些潇洒,在继承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3,潇洒自然

颜真卿的书法特色与晋人有很大的不同。晋人的书法气度潇洒,不拘泥于物象,颜真卿的书法则是浑然天成、潇洒自然的,他在书写的时候极为随意,从而使人无法模仿其神韵。颜真卿的作品即便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模仿并且进行学习,他的作品更符合当时人们的心境正是“平原如耕牛,稳实而利民用”。这些特点说明颜真卿的书法在本质上完成了风格的转变,即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高贵、高雅的书风转变为更通俗易懂的“平俗”书风,而这正符合当时审美标准的转变。因此,颜真卿开创的这一书风,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也奠定了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足以与王羲之并肩的高峰地位。

颜真卿同王羲之一样,不但超越前人,而且不因循故我。他创作出的书法作品非常多,但都不尽相同,就如同汉朝的石碑,每一个都具备不同的风采。颜真卿以一己之力,在不同阶段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其不竭的艺术创造力,令后世为之折服。而颜真卿的书法之所以被誉为“古佳作”,除了其作品中别具一格的笔法外,还有着丰富的意蕴,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迪。颜真卿生活在盛唐至中唐,其书法艺术可以说既体现了盛唐朝气蓬勃的民族气概,又体现了其自身积极进取的精神。

后世常把杜甫的诗、韩愈的文和颜真卿的书法并称为“三绝”,即“杜诗”“韩文”“颜书”。而在书法艺术史上,关于楷书,有颜、欧、柳、赵四大家之说,其中颜真卿更是排在第一位。颜真卿的楷书中既能体现前人书法的气韵法度,又不受传统的拘束,打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其书法自然天成,创立了一种新的楷书典范,自成一家。

四、颜真卿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由于颜真卿的楷书端正大方,且基于他深厚的文字学功底,所书的文字严谨规范,其人又是当时所公认的正直忠义之代表,故而颜真卿的楷书很受欢迎,常见于官场文书,另又因为颜楷使用了篆籀的笔法,字势宽博,笔划厚重,也适用于榜书等大字的书写,整体上说实用性很高,流行面很广。另外,颜真卿楷书的出现打破以篆入楷的新面貌,所以,颜楷对晚唐楷书的影响是极大的,可以说开启了一个新的局面,其中取法颜真卿的代表人物就是晚唐书家柳公权。

到了当代,由于硬笔的普及,书法逐渐脱离了实用,更多的体现在艺术性上。书法作为一种以汉字为载体的特殊艺术门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因为这种特殊的属性,书法不仅仅有艺术性,也有很强烈的文化属性。自晋唐以来,围绕着二王体系和颜真卿体系,后世的诸多书家在时代的背景影响下一次次的延续、发展着两种体系,自宋、元、明、清直至民国,颜楷一直在有序的传承发展,是主流书体之一,倍受文人雅士青睐,在近代,颜体楷书也是诸多学书者的首选书体,影响极大。而且,颜楷自元明以来,就成为儿童发蒙时期所学习的范本之一,《颜勒礼碑》、《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在现在也是众多书法启蒙教学的首选碑帖,颜真卿楷书对当代的影响和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由于颜楷雄强厚重的特点,在书法更凸显艺术性的当下,有着显著的作用。书法在当下作为一种艺术品,走入了美术馆、展览厅,传统的案头书法不能满足展厅大尺寸的需求,而颜楷所具有的愈大愈壮美的特点,正适用于书写大字、榜书等大尺幅的作品,因此颜真卿的楷书在当代十分流行,很多书者使用颜楷的技巧,将其融入其他的书体中去,以达到可以写出大的气势和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效果。颜楷在当下,又有了许多种不同的诠释,由于其极强的可塑性,颜楷在当下的生命力依旧十分的旺盛,影响也十分的深远。
颜真卿开创了中国历史土一代壮美的书风,他把中国古典美学中“大巧若拙”“见素抱朴”的美学思想发挥到子极至,在融秦汉碑碣雄壮浑厚的风格于楷书和草书中时,又创造了自身的风格“生新法于古意之外”卓然而成一代大家。颜书各体具备,风格多样,又缘情生姿,因志立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格力量和书法艺术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参考文献:《中国书法简史》、《旧唐书》、《中晚唐五代书论》、《颜真卿书法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