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是外部世界满足人的需要
价值是外部世界满足人的需要
在我阅读《资本论》与初步探索它的内容之前,我已经提前建立了对“价值”的一般观念的认识,这种认识即使不能说是一种系统的与正确的东西,但确实在我之后的学习中起到了撬开知识的表层并深入它内部的作用,(现在)即便我不再保留这种认识,即不复是让其停留在一个相对而言简单的层次,而是让其展开,得到它在更多领域的重新获取与再次生产其自身的发展,但还是能看到在学习的开端,认识运行的过去中那些停留的轨迹与锚点对现在的认识所产生的支撑作用。而这篇文章接下来的内容就是曾经的我对价值的概念所建立的一些用作工具的基本的框架。(关于其存在着的与运动着的各部分在诸领域的发展与展开)
正如标题所写下的“价值是外部世界满足人的需要”。讨论价值自然要先从“人的需要”开始,继而以此为开端去讨论“人的需求与欲望”这两个与“人的需要”紧密相连的(属人的与每次实现的)人的性质。首先,从“人的需要”出发,第一眼就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为:它即“人是生命”这一作为人的前提时(人先是生命,然后是人)就必然不能与人分割的根本属性。在以“人的需要”这个名称所涵盖的广泛被认为是“需要”的东西中,“人的客观需要”构成了支撑“人的需要”的必然性和承载“人的需要”的普遍性的主体部分(其它的则要涉及人的需求和非人的需要),是人的直接生活运动(即满足人的生存活动所过的生活的直接性的那一部分)所围绕的核心和主动轴,失去它自身的运转便会使生活的其它部分不能得以延续,因为满足它自身的行动就是人与外界的物质交换的过程,就是生命延续的必备因素,因而亦是人在除单纯的生理活动之外的其它活动的延续的必备因素。在以前的我的认识中,我把人的客观需要的第一部分看作为人的生存需要并将其看成是人的客观需要的主要部分,一是只有满足了人的生存需要,人才能去从事各种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这说明了人的生存活动是其它非生存活动的基础,或者说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人正在生存着”这一事实下进行的,况且只有现实中的、现在的、活生生的人才是在一定程度上完整的人,才是具备实践能力的人。)二是为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作为它的单一性全体上的每次实现而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实现才能保证人的存在持续下去。(这说明了它的必然性和普遍适应性,人的生存状态是最接近于人的真理。)三是人的生存活动在个体上就是永恒地(终身的),不间断地向自身的目的前进又返还于自身的直接性活动,它的单纯性就是人的否定性,它的内容,即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各种行动,就是人实现其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就是人自在地肯定自身的同时又否定外界的过程。(把生存活动当成满足生存需要的行动,或把生存活动当成人的“活着”,都是不太恰当的转化,因为前者把生存活动只是看作为一种外在性的运动,那样我们就不知道它的内在性是怎样被生产出的,而纯粹的否定性运动是一种内在性运动,即运动的内因的单纯性,如果生存活动只是为外在的目的而产生的,那就不能看作是人的生存活动,而只是外界有机质与无机质所进行的相互转化。后者则缺失了人的活动的实在性,从而进入到了无条件,无实质的领域中,并失去了它的具体的与多种多样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