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交流分析笔记:扭曲的感受与真实感受

2019-04-07 15:56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扭曲是个体为了体验到扭曲的感受而表现出的行为过程,扭曲的感受是在成长过程中被父母或重要他人鼓励并认同的。与扭曲感受相对的是真实的感受,是未受到他人影响时的感受,常常被扭曲感受所覆盖(TA中的真实感受一般包括愤怒、悲伤、害怕和快乐)。区分真实感受和扭曲感受的关键是,基于感受而产生的行为是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扭曲的感受被表达时,问题只会延续下去

比如,小时候在想要被关注的需求未被满足时,孩子A内心很难过(真实感受),但表达悲伤(流泪)并没有让他得到父母的关心,反而会遭至父母的冷处理(不理会),而当A默不作声一个人委屈隐忍时,父母会不时地给他关爱。这时,孩子认识到“我表达悲伤根本没有用,我只有忍住不说、感受到委屈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怀”。于是,这份委屈难受就是被扭曲的感受,在今后就成为悲伤的“替代品”,在成年需求不满的时候(如希望得到朋友的关心),他先体验到短暂的难过,但随即使用儿童时期学到的方法,扭曲现实认为“我只有默不作声,安静等待别人行动才能够有机会满足内心的需要”,难过就被委屈给覆盖住了,而他也会因此难以被他人了解,更不会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问题因而被维持。但是,如果A选择表达悲伤,就有可能很让他人明白他的需求,促进需求的满足。

并非所有的扭曲都是负面感受,如女孩B在成长中学习到,在悲伤时也要展现出笑容,她以“快乐”作为扭曲的感受,覆盖了真实的悲伤,以此来获得环境中他人的支持。不过,扭曲代表过时的儿童自我策略的重演,因而在当下表现出扭曲感受肯定会造成不良结果的循环,其真实的需求并不会得到满足。

在成人生活中,找到扭曲的关键是压力情境,当我们在某个压力情境中,我们被扭曲的感受最容易显现出来。

图源:wallpaper cave


 

当我们产生扭曲感受时,可以立刻表达出来,也可以贮存起来,成为心理点券。心理点券在积攒到一定时刻会被兑换——那些感受会被输出到他人身上,而这个接受点券发泄的人通常都不是最初扭曲感受所指向的人(类似于踢猫效应)。之所以要贮存点券,是因为人们心中希望通过点券来实现脚本结局。比如,C的人生脚本是输家脚本(认为自己不可能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心理地位是“我好-他人不好”,她就可能经常累积“误解”,每隔几个月就与伴侣争吵。


参考书目:《今日TA:人际沟通分析新论》


交流分析笔记:扭曲的感受与真实感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