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图馆】代魏立晋 第六节 黑云
本期作者:锦帆游侠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犹如费迪南大公的刺杀引发了一战,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纠纷,成为了这场冲突的开端:冀州的清河郡和平原郡为了地界的划分争吵不休,而这场悬而未决的纠纷,已经持续了八年。牵涉上这件事的,是孙礼。
原本孙礼是曹叡安排留下来帮助曹爽制衡司马懿的一枚重要棋子,曹爽觉得孙礼不是自己人,没多久就打发孙礼去了扬州。在王凌抵挡全琮对芍陂的进攻时,孙礼也出力颇大。这一战后,孙礼去朝廷担任了少府,又去担任了荆州刺史,最终在冀州刺史的任上,孙礼即将面对这场马拉松式的官司。
出发前,司马懿专程叮嘱孙礼:“这两个郡为了地界纠纷已经争了八年,之前的两任刺史都没能解决,现在就看你的了。”
孙礼自信满满:“清河郡的理由是祖坟的位置,平原郡的理由是当地父老的言辞,这些都无法成为判定的标准。当年先帝年幼的时候是平原王,正好有一幅地图明确标明了地界,这才是最合理的划分依据。”

司马懿赞许的看着孙礼,点了点头。
孙礼一上任就翻出当年的地图,地图清晰标明,有争议的地方,应该归属平原郡。这场争了八年的纠纷眼看就要结束了,孙礼很高兴。这时,一盆凉水当头浇下,曹爽的书信到了:“地图不可信,这地是清河郡的。”清河郡的官员看有曹爽撑腰,根本不鸟孙礼。
孙礼发现自己的命令根本不起作用,大发脾气给朝廷上奏:“我用官方地图裁定分界,地方官员都不听我的,我这刺史还有脸拿朝廷的俸禄吗?”不等朝廷回复就辞官卸任了。
曹爽内心:“你还蹬鼻子上脸了?”直接判处孙礼五年不得当官。
没过一年,在司马懿的求情下,孙礼当了城门校尉,没多久,匈奴部落的刘靖和鲜卑部落屡次犯边,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去安定边境,司马懿及时举荐了孙礼,就此孙礼担任了并州刺史。按规矩,孙礼出发前得跟太傅司马懿辞行。见到司马懿的孙礼,满脸都是怒气。
“你本来应该五年不能当官,现在当上了并州刺史,怎么还是闷闷不乐,是嫌官小了吗?还是说还在为分界的事情生气?现在要远行了,怎么不开心点呢?”司马懿问。
“我孙礼不是一个计较官位的人,我只是替太傅感到羞愧,原本我以为太傅是一个能匡扶社稷的人,没想到太傅坐看社稷危乱毫无作为,这就是我生气的原因。”说完,孙礼泣泪横流。
司马懿明白孙礼代指的是什么。“现在还不到时候,忍忍吧。”

孙礼告辞后,司马懿明白,连孙礼都认为曹爽太过分,其他人对曹爽的怨气可见一斑。前面提到的卢毓、钟毓、蒋济、王观等人,都被曹爽排挤出了权力中心,他们对曹爽的改制,并没有任何好感。他们希望司马懿能站出来,为他们的地位争一把。层层剖析司马懿集团和曹爽集团,背后其实隐藏着曹魏政治架构的矛盾:前者以士族文官为代表,后者以宗室武将为代表。原本曹叡的托孤安排在这两个集团之间达成了一个暂时的平衡,但很快,这个平衡被曹爽打破,现在,文官集团们希望自己的地位再一次得到恢复,他们将希望放在了司马懿的身上。
曹爽当然知道旧士族集团和勋贵元老们大多对他已经不满。之前在朝廷和地方上一路高歌猛进拿下许多关键位置的他相信,强有力的手段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他决定再次下手,这次,他把目标盯上了禁军。
之前作为在关中安插夏侯玄的条件,曹爽将司马师担任中护军作为条件,让司马家的手伸入了禁军系统。现在,为了制约司马师的权力,曹爽决定突下杀手,裁撤掉了禁军的中垒营和中坚营,将这两个营的士兵交给了自己的弟弟曹羲管理。这样一来,曹爽在禁军的实力大为增加。
但,任何利益极大的事情都伴随着风险,这件事也不例外,随着两个营的被裁撤,这两个营的统领自然也跟着下了岗,而统领是谁呢?中垒营的统领是当朝郭太后的堂弟郭建,中坚营则是曹叡的小舅子郭德,后来过继给洛神赋描写的甄宓甄家当儿子,改名为甄德。
简单说,就是外戚集团。
原本魏国吸取东汉教训,曹操、曹丕、曹叡的皇后大多从非贵族家族挑选,外戚的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制约。现在好不容易到了曹芳的时期,郭家、甄家好不容易积攒起一点实力,一下又被曹爽全弄没了,朝堂上的郭太后怎么想?曹爽才不管那么多,干脆做绝,直接把郭太后迁到了永宁宫,和皇帝分开。
外戚势力就这么跳到了司马懿的盟友这一边。曹爽并不以为然:缺了你们还玩不转了吗?变本加厉,更加骄奢淫逸,不仅把洛阳周边的土地据为已有,甚至玩上了先帝曹叡的才人,天天和何晏等人饮酒作乐。曹羲觉得不对劲,好几次劝说哥哥不要这么放纵自己,沉浸在大胜之中的曹爽并不以为然。
此时,朝中的反曹爽党越来越多。孙资、刘放、卫臻等勋贵集团为了表示对曹爽的不满,纷纷辞职。司马懿决心开始谋划,但他却发现,他能调动的军事力量极其有限。
禁军基本都在曹爽手里,地方上的军队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进中央,所能倚仗的,只有担任中护军职务的司马师。
虽然司马师所能控制的兵力也相当有限,不过,担任中护军的他有一项权力:选举武官。靠着这项权力,以及司马家本身的名望和财力,司马师开始阴养死士。这阴养的三千死士,将发挥巨大的力量。而这批人里,司马师发掘了一个人才,他的名字叫石苞。

积贮力量需要时间,而争取时间,就需要麻痹对手。司马懿决定:装病。
从正始八年开始,司马懿就借着生病开始不上朝了,此时的朝廷上,曹爽如日中天。而曹爽并没有完全对生病的司马懿放松警惕,一年后,曹爽决定派李胜去探探虚实。正好,这年冬天原本担任河南尹的李胜转任去担任荆州刺史,或许曹爽的内心,已经准备继续乘胜追击,拿下荆州都督王昶。借着向太傅辞行的机会,李胜也想替曹爽看看,这位当初叱咤风云的大爷,究竟病到了什么地步。
得知李胜的到来,司马懿让人把李胜请到了自己的卧室。一场精彩的大戏:《装病》就此上演。
主角:司马懿 配角:李胜 龙套:婢女
“原来是公昭(李胜的字)来了呀,快请坐,快请坐。”司马懿的声音苍老而又无力。“扶我更衣。”
两名婢女帮他披上了衣服,一不留神,衣服掉到了地上。
司马懿继续指了指自己的喉咙,婢女会意,下去端了一碗粥上来,一勺勺喂给司马懿吃。
随着司马懿的不住咳嗽,粥顺着司马懿的嘴里喷出,顺着胡子流到胸前,打湿了一大片。
看见司马懿病成这样,李胜也有些不忍心,这还是曹爽视为最大对手的司马懿吗?随即说:“大家都说您的中风的老毛病犯了,没想到严重成这样!”司马懿摆摆手,缓了缓气说:“我年龄大了,马上就要死了。听说您要去并州当官,并州靠近胡人的地盘,你要小心,恐怕我们以后就见不到了,现在把犬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托付给您,希望您好好照顾他们。”李胜赶紧纠正:“我去的是本州,不是并州。”老戏骨继续演戏,装聋作哑:“您刚到过并州吗?”李胜继续加大声音:“我去的是荆州,荆州是我的家乡,也就是本州。”司马懿回答:“原来这样啊,我耳背了,又糊涂,没听懂您的话。您回到家乡一定能轰轰烈烈建立功业。”李胜唯唯诺诺:“太傅大人过奖了,没什么事的话,在下告退了。”
卡!
回去的李胜报告曹爽:“太傅已经跟尸体没什么区别了,没什么好担心的了。唉,当初那么威风凛凛的太傅病成这样,真是让人悲伤啊。”
曹爽哈哈大笑:“既然这样,那有什么好担心的!”
曹爽同学、李胜同学,演技是没有止境的,好好看好好学。
不过,已经有明白人预见到了曹爽的结局。在著名的《三国演义》里他是以相士的形象出现的:管辂。
通晓《周易》的管辂,被沉浸于玄学的何晏请为清谈的座上客。
这天,何晏、邓飏和管辂谈论《周易》,问管辂:“您常常说自己擅长《易》,但您都不说《易》中的辞义,是为什么呢?”
管辂回答:“擅长《易》的人,都不谈论《易》的内容。”
何晏笑了,转头对邓飏说:“真是要言不烦啊。”(成语要言不烦的出处)

接着向管辂询问了困扰内心许久的两个问题:“您试着为我算一卦,看我能到三公的职位吗?并且我最近老是梦见几十只青蝇落在鼻子上,怎么赶都赶不走,这是在预示什么吗?”
管辂不慌不忙用《周易》给何晏讲了一下道理:“之前八元、八凯对虞舜,周公对成王,都是尽心尽力,谦恭有礼,以让国家安宁。这都是顺应天意的事情,所以不用卜筮。现在您身居高位,但感怀您恩惠的人很少,这不是求福之道。鼻子就像天庭中的高山,高而不危,才能长守富贵。现在青蝇臭恶都云集其上。您所处的位置越高,摔得也就越狠。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是值得深思的。《周易》说过:‘多接受别人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也说过‘不符合礼数规范的事情不要去做’。只要您能做到,三公的位置,鼻上的青蝇,对您来说都不是问题了。”
一边的邓飏非常不屑:“这不都是老生常谈么。”(成语老生常谈就出自于这里。)
管辂微微一笑,说了一句双关:“老生即将不生,常谈即将不谈!”
一旁的何晏赶紧打圆场:“管辂先生说的也没错嘛,今天就谈到这里,明年我还要向管辂先生请教的。”
管辂内心感叹了一句:“一语成谶啊。”
回到家里管辂就把今天和何晏邓飏交流的话语跟自己的舅舅说了,舅舅很生气:“你怎么说话这么直率,把人都得罪了?”管辂满不在乎:“我和死人说话,有什么好顾忌的?”舅舅以为他发神经,懒得理他。

管辂走之后,何晏倒是反复咀嚼他的话。虽然管辂的道理有些高深,但《道德经》里也说过:“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何晏一定明白这句话的道理。内心的忧患意识还是促使何晏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这天何晏的妻子金乡公主抱着孩子回了娘家,当着其他人的面在自己的母亲面前斥责何晏的种种劣迹,很快,何晏夫妇不和的传言就传开了。何晏的心这才略略安稳了下来:这下,自己的妻子和自己能划清界限,自己仅存的骨血应该能保存下来了。
此时在太傅府中,太傅司马懿、尚书令司马孚、中护军司马师、散骑常侍司马昭、司徒高柔、太仆王观聚集在了一起,每个人都知晓:成败,在此一举。
参考资料:
1.《三国志》,(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
2.《晋书》,(唐)房玄龄等
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4.《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仇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