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传承、迭代与演化

“《营造法式》”事例引出的“智慧断档”是至今都人深思的问题。
准确的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社科知识并没明显断档,理工技术知识断档较严重。
一方面,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承和迭代基本是连续的——例如历朝都会修前朝史,细读《资治通鉴》会发现作者常说的“历史是演化的”是非常有道理的。
另一方面,理工技术知识的传承和迭代断档较严重的——例如水利,建筑,诡异而精妙的传统医学,传说中失传的武学……
这让我联想到读书时导师说过的一句话“只掌握技术就只能算一个匠人,要成为一个学者,必须懂得提炼出稳定的原理和思想;但是匠人和学者并无孰高孰低,在于个人的选择。”
现在看来,是否“要科学”对个人发展来说可以是个选项,但是对于国家而言是没得选的。
科学因素在传承和迭代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数字化:精确,可验证,可调整,可修正,避免歧义多义,杜绝骗子和疯子,以及具有编码记载的经济性。
信度:稳定性,确保出现的效果可重复和可推广。
效度:有效性,确保效果对象的精准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