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向与反倾向•其二
为了避免“倾向”蒙蔽双眼,而走向某一个狭隘角落,人就需要“反倾向”,即合理地质疑与看待。罗翔老师曾说,法律是做次优选择的,因为做最优选择的结果,一定是带来最大的损害。柏拉图早期认为应有贤人王统治社会,而在经历了三次痛苦的叙拉古之旅后,他著就了《法律篇》••••••
不知道读者是否有所注意和警惕,我的文字本身,也在输出一种倾向,即便我个人并无这种意图:其实,我对罗翔老师意思,可以理解,但也有“不知道的地方”,比如,何为“叙拉古之旅”,而我只是单纯地引述了这一段话作为佐证,用来辅助我做价值判断。这一点或许并不明显,读者未必明白我的意思,我可以换一个例子:
我曾读过两段文字,具体出处已经不可考,但是两段文字都是说一个人,一者说其是大忠臣,有些苟且之事,是迫于现实,不得不如此。另一者则说,这人是大奸臣,卖国之贼,应当受万人唾弃••••••两者都有道理。
后来,我又读到了评价另一个人的两篇文章,一者说其黑历史,二者说其历史功勋。在前者的评论区里,多有恶言,而后者评论区里,却多有赞美之词。
由此,我既有疑问,也有怀疑,还感到一种拉扯与撕裂。不过,当我应用“反倾向”式思考时,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
第一人,是李鸿章。第二人,则是左宗棠。此二者的好坏评价兼有,而没有调查就不具备有效的发言权,故而,我无法对二人的善恶,有简单的“善恶判断”。但倘若我的调查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不出色,有该如何呢?
我的流程如下:先判断作者是否可靠,多番比较、考察过往之后,决定是否相信其陈词。而后,即便相信,也不可盲信,评判他人的作为,如果只是作为谈资笑料,那是一种无知与暴殄天物。评判他人的目的,是警醒自我,反思自我。因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我无法以研究论文的形式研究某个人或某一件事件,在发言时,就应该注意措辞和语气的强弱——强有效的发言,如同顶天立地,再大的舆论声浪,即便如同海啸,也毫无意义,因为真实如同巍峨群山。而弱效的发言,犹如湍流的河流中央,踮着脚尖而脚跟没能着地,是极其不稳固的,一个强有力的质疑,就能把人掀翻在地。
如果在一个交流平台、舆论平台,没有资本等主导的话,道理会越辨越明,随着众人搜集信息和合理质疑的程序不断累积,就能形成相对公正,且最接近真实合理的认知。
而如果有了资本等渗入,一切都会逐步变质。援引艾公的话:西方一人一票的民主是民主吗?穷人能像富人一样到处去选举吗?穷人有机会选出自己的代表吗?
“为什么美国的民主是民主呢?美国的民主是从两瓶哈味可乐中选一瓶••••••”——某北京市东城区居民司马退休大爷。
保持合理的质疑,从虚无和实有两位面辩证看待问题,一切评判都服务于个人的警醒和自我改造。
与此同时,不知是否有人注意过,网络视频是虚拟的投像,是现实的投像,却并不完全等于现实。而弹幕、一些只言片语,亦是一种倾向的碎片,这些倾向的危害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低。
虽然说着玩梗请适度,但是对于有种种不完善的、各种各样的人而言,如果自己不注意,每一条碎片的倾向性投射,都在无声无息地改变、影响一个人。一如外国将意识形态注入精制的工业生产品(即文化作品),输出到世界各地,危害正常的精神秩序与内心秩序。
质疑一下,何为“自然”?答:“存天理,灭人欲”尔。